APP下载

当前素质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0-03-23梅宗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教育

梅宗奇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999年6月13日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教育或者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1]。创新素质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它是突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培养创新精神是其核心内容。相对于过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一、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发布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已经全面开展了十一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素质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一定程度扭转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导一切的局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经验。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效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矛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脱离的矛盾;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不配套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但在中学和大学尤其突出。

1.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矛盾

这是目前不少中学和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学校满足于形式的轰轰烈烈和热热闹闹,把长期以来一直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或者开设一些人文类艺术类的选修课程统统装进素质教育的“筐”,贴上素质教育的“签”来加以宣传介绍,但在其它基础知识的课程中却进行着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有的扛着“素质教育”的招牌,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做法,却说成是素质教育的探索活动,有的升学考试的必考课程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其他课程用“素质教育”的模式。有的偏重于业务、技能等“显性”素质的提高,忽略思想、心理、个性发展和学习方法等“隐性”素质的培养[2]。在课程的考核上凡是考试都要笔试,凡是笔试都要背,考试成了对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考核。对于素质教育不论怎么做,最终都要用教育质量来衡量教育效果,而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成绩,考试是获取教学成绩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应试教育是始终存在、不可避免的[3]。

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1)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所组成的教育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把素质教育看作是部分课程的任务而不是所有课程的任务。(2)由于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惯性,难以摆脱,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许多成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并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难以全面量化考核,很难得出符合当前工作效果的结论,而应试教育的成果短期内则具体明显、立竿见影,因此常常倍受重视,也易于在各种考核中被从各方面加以放大,特别是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方案,以及对素质教育工作成效进行评估考核的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成果,就使得学校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情况下,考试就成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和手段。(3)许多教师多年来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从事教学工作,受到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的制约和利益的驱使,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一整套做法,一时难以摆脱旧的习惯和方法的影响,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往往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素质教育。(4)现在不少课程使用的大部分教材仍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材,在这种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也是困难的。

2.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脱离的矛盾

受社会上的功利导向作用以及传统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的影响,许多中学功利教育非常突出,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有的把学生分为理科班和文科班,把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割裂开来,不少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忽视道德品行、情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受这种功利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为谋生而学习,把学习知识局限于过窄的专业知识之上,以获取专业知识、拿到毕业文凭为目的,鄙视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的学习,逃避或拒绝政治理论、道德和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即使选学了一些课程也是为了混学分,结果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行为粗俗、肤浅,过分追求个人价值,把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作为人生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道德危机加重。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思维狭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甚至遇到一点小困难和挫折就走向极端——悲观失望、精神失常、自杀等。

3. 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不配套的矛盾

(1)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和衡量标准的矛盾

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衡量人才则以占有知识量的多少为主要标准。而创新素质教育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方式的矛盾

虽然现行的考试制度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革,但在人才选拔中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以知识的积累以及靠长期机械训练所形成的熟练技工般的应试“能力”为主,这种重积累、重技巧、轻能力、轻潜力的选拔方式目前仍然是我国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而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选拔人才的标准。

(3)素质教育与社会用人和分配制度的矛盾

现行的人事工资制度是:招工招干与学历挂钩,工资待遇与学历相连,按职业分配社会资源,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聘任职务、提升工资、授予职称、分配住房、颁发奖金等一系列问题上以各学校的地位和文凭的档次为主要标准。这种用人与分配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是获取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导致了重应试成绩而轻视素质状况的社会评价标准,成了“唯文凭论”、“唯名校论”泛滥的一个重要根源,成了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和学校施加升学压力的最主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唯一手段就是看其各科考试成绩,虽然近几年来有的用人单位增加了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但在考查中的比重很小,这就使得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学生为了生存和就业,只得开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各种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只好放到一边了。

(4)素质教育与政策导向的矛盾

目前的招生制度是,大学、中学的招生几乎完全是由学生高考、中考的总分成绩来决定的。虽然近年来高校招生进行了自主招生等政策的改革,按才能招收特长生,但毕竟范围有限,大多数高校仍以分数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这种以分数为主的政策导向影响着社会对于教育行为的价值认可程度,影响着社会、家长和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应试教育。2005年山西某县中学由于在高考中上线率比往年过低,县长竟代表县领导班子向全县人民道歉并改组了县中学的领导班子,就是这种素质教育和政策导向矛盾的突出表现。

(5)素质教育与社会家庭期望的矛盾

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当今的社会以求得高学历、高分数为时尚,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使学生得高分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高考得了第一名的学生就是“状元”。许多学生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千方百计托人花钱去为子女寻找升学率高的学校和能使学生得高分的教师,这给学校、教师增添了许多压力,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帮了倒忙,在这种形势下,仅靠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实在是孤掌难鸣。

这些矛盾说明,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且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关心和参与。在社会还没有为教育准备好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大环境的条件下,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素质教育还有许多路要走。

二、深入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路

虽然产生以上矛盾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们对素质教育搞什么和如何搞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在方法和思路上还不完全清晰,在政策保障上还不到位,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

1.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创新

综观现有素质教育理论,仅仅是浅层次地跨学科综合研究,还需要更高层次上的内在综合性研究,才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4]。目前的素质教育理论落后于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素质教育活动难以发挥指导作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首先应从现有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中真正摆脱出来,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围绕创新素质教育这个核心进行深入的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素质教育规划来指导当前的素质教育活动。其次,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式研究,探索建立一套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适合创新素质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再者,鼓励教师开展具体课程的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把创新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之能适合创新素质教育的需要。

2. 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进行教育制度和政策创新

要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和政策,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取消应试教育中的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价的形式上力求科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对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发挥好激励导向作用。

3. 适当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量,增加素质教育的时间

目前素质教育之所以在许多地方难以贯彻执行,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从教育本身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有教学计划中必须完成的知识性教学内容量太大,教师要把许多时间用在对这些知识的解惑释疑上,这种状况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计划中减少必学知识教学的内容,增加选学知识的内容,为素质教育增加时间。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弱化我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要。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能力教育,能力增强了,没有学到的知识可以在以后通过自学或者继续教育来弥补,相反能力不强,学了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4. 优化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改革应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指导思想,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5]。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为目的,要在教学中通过创立一个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精神,敢于向教师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回答教师的提问转为学会向教师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熏陶,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进行考试制度创新,完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市场经济中人们对一切活动都希望有一个能进行量化考核评价的标准,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应试教育之所以难以革除,就是因为它有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而素质教育之所以存在一系列难题,则在于它缺乏一个完善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因此完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考试是素质教育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形式,也是衡量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进行考试制度创新,也是完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需要研究的不是要不要考试,而应该是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素质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应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和标准。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仍然很大,所以应以高考改革带动其它教学课程考核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发动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如何在高考中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考核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手段,通过合理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6]。

6.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为了真正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平等竞争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知识面广又有业务专长、有现代素质教育观和良好身心素质,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有一定科研能力,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良教师队伍。应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培训措施,对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调动教师推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

7. 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发动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为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环境。在素质教育的根基尚未牢固的今天,社会为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要首先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高瞻远瞩,积极支持素质教育,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政府的行为,进而增强教育改革的权威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还要通过舆论宣传,达成社会共识,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同时要使学校与社区、学生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让广大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社区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提供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应形成一项制度,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有在社区参加一定时间的义务服务工作的学分,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良好的道德素质。

8. 深化人事制度、教育结构改革,创造宽松环境

现行的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是应试教育产生并难以消去的重要社会原因。应通过改革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的人才选拔风气,给予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同等的就业、提升的机会。同时要打破目前高考升学“独木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与新的人事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结构,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非正规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人才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使年轻人有多条成才之路、多次成才机会,从而切实缓解升学竞争的压力,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大环境。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