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特点

2010-03-23黄海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李达唯物史观同志

黄海锋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罗定 527200)

李达,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初期,他在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激辩等方面都做出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对此给予肯定,称他为“理论界的‘黑旋风’”和“理论界的鲁迅”。因此可以说,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无产阶级教育家。本文就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特色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天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有一些帮助。

一、以系统性、整体性为原则完整宣传马克思主义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作为西方先进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随着国人所慢慢了解而进入中国。

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留学日本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把大量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到中国来,这些译著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受到当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取舍的影响,在中国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也深深地打上了日本印记——比较重视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方面的宣传甚少。然而,李达同志师从日本著名教授河上肇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因而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时注重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方面的整体性,既介绍唯物史观方面也翻译介绍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同志向国内寄回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女子解放论》等文章,还着重翻译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唯物史观解说》等国外论著,这些文章和译著的发表出版对当时渴望新思想的中国新青年完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帮助很大。

大革命失败后至建国初期的二十多年间,李达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也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此期间,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货币学、法学和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成果丰硕,先后发表了《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社会进化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概观》等学术专著及论文。此外,他还利用在国统区大学讲学的机会,向青年学生系统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和货币学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同时,李达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完整宣传方面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社会学大纲》,他认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之间,具有极密切的关联。历史唯物论如没有辩证唯物论,它本身就不能成立;辩证唯物论如没有历史唯物论,也不能成为统一的世界观。”这样就防止了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分割。

二、因材施教,注重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性

西方的文化生活背景与中国的差别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的行文方式与我国作品的差异都让中国进步青年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译著晦涩难懂。但是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中国大众特别是进步青年急需要一种适合他们文化水平又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新思想去帮助他们解决国家前途问题。正是这种思想需求,20世纪30年代,我国兴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运动。艾思奇、陈唯实、沈志远、胡绳等先后投身这一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就。其中,艾思奇的成就最大,他的《大众哲学》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标志性作品。

然而,李达同志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的大众化、通俗化的鼻祖。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李达就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特别是通俗宣传。1921年春,李达出版了他归国前在日本就已经翻译好的荷兰郭泰著的《唯物史观解说》。正如李达指出的那样:这部著作在解释唯物史观的要旨和说明社会主义必然发生的根源方面,词义浅显,解释周到。因而,他对该著作评的评价颇高并认为该著作的通俗性方便了中国大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是这部译著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当时渴望新思想的中国读者欢迎,截止1932年,该书重版达14次。可以说,“它在中国共产党加紧筹建中适时出版,也就起到了用唯物史观武装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广大革命者和劳动者,使中国共产党奠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历史作用”[1]。

虽然李达同志为了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提高我们党以及广大劳动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译、创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品和在大学里讲授马克思主义等工作上。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宣传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配合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宣传,李达就任湖南大学校长期间主编了《社会发展史》,为湖大师生提供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读物。这部著作提出了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基本观点,即“辩证唯物观点”、“要有劳动的观点”、“要有阶级的观点”、“要有群众的观点”和“要有组织的观点”等五个基本观点。该书在阐述这个五个观点的时候密切联系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通俗易懂,深受师生欢迎,为改造旧湖大建设新湖大做出重要的贡献。

20世纪 5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作为哲学家,李达深知毛泽东“两论”的重要意义。但是,建国初期我国劳动者的哲学素养不高,要深刻理解“两论”的精神实质还是有很大困难的。李达为了帮助人民深刻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决定对“两论”进行解说。李达对“两论”解说不但系统、准确而且科学,深得毛泽东的赞赏。为此毛泽东专门致信李达说,“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待你的第三部分写完并发表之后,应当出一单行本,以广流传”。“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2]。由此可见,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通俗化的选择是如此重要和正确。

三、执着追求真理,把握一切时机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达同志由爱国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后,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让人景仰。尽管他由于某种原因中途退党而未能成为革命家,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和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把握一切时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让他成为有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

自从1920年夏天从日本回国寻找同志干革命后,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李达同志直至1949年都是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担任过《共产党》月刊的主编,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主持过人民出版社,创办过昆仑书店;也应毛泽东之邀担任过湖南自修大学学长,分别到武昌中山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湖南大学、广东暨南大学任教;也受党组织嘱托到泰山给冯玉祥及其研究室讲授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尽管生活如此居无定所,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回国后,李达最先是通过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译著来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也适时地把握当时几次思想上的交锋,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撰文批驳当时错误的社会思想。其中针对梁启超、张东荪的改良社会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论调,李达撰写了《张东荪现原形》、《社会革命底商榷》、《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等论文参与论战[3]。通过这次论战,李达同志的文章让人们在思想上分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李达同志也参与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批判。在这次批判中,他撰写了《无政府主义之解剖》、《马克思派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还原》等文章,向人们指出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沉重地打击了修正主义。这次对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李达为党的建立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47年 2月,李达同志由好友卢爱知介绍而到湖南大学法学院任教。当时湖南当局不让他讲授社会学和经济学,只能讲法理学。李达同志明白这是当局不允许他利用课堂宣传马克思主义。但是李达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知道法也有阶级性的,在他看来,法理学就是法哲学,不讲社会学和经济学照样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于是就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法理学,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新领域,成就了后来著名的《法理学大纲》。

总之,李达同志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后,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而不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是如此尽心尽力。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中,李达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以至毛泽东同志对他也大为赞赏。因此,人们也常常只记得“理论家李达”而忘却了“革命家李达”。其实李达同志为了拯救中国于危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寻求中国的出路。

李达同志在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东渡日本学理科。李达在日本目睹了劳动者的不幸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留学生的欺凌侮辱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从而放弃学理转而攻读马克思主义。他师从河上肇并学有所成,翻译了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高畠素之的《社会问题总览》和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著作并寄回国内出版。同时,他远在日本也积极为国同内报刊撰稿,参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掀起的“问题与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两大论战。

回国后,李达同志继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活动,同时参加各种形式的革命实践。1920年夏,李达同志抱着“干社会革命”的目的,欣然接受了陈独秀的邀请,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并在建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担任当时由党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月刊主编的时候,一个人担负起从写稿到发行的全部工作,为分散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的思想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主要革命斗争就是组织工人运动,李达作为第一批共产党员自然也投身其中。1922年5月1日劳动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全国劳动大会,李达凭借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撰文鼓动工人运动。先后撰写了《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运动立法运动》等文章,向工人群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有力打击了反动势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是李达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一大特色。这样做能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同时也能把革命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给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李达唯物史观同志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同志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大元帅』与『小同志』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