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域唐山与儒学流布
2010-03-23王士立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 政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城市,只有100多年;但唐山地域却是人类古老的栖居之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唐山地域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北部山区迁西县太平寨有36.7亿年前的麻粒岩,是中国最原始的岩石。200~300万年前形成了冀东平原。流淌在境内的古濡水(滦河)是唐山人的母亲河。就唐山地域(行政辖区)而言,以迁安爪村文化遗址起始,已有5万年历史;就唐山市区而言,以丰润猢岩山、才庄、苏庄文化遗址起始,已有1万多年历史;市中心区路北区、路南区,从大城山文化遗址算起,也有4 000多年的历史。大约3 600年前,唐山地域进入了文明社会。数万年的沧桑历史,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现代城市的辉煌。
一、唐山历史文脉
考古工作者在唐山大地发现了多处原始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迁安爪村遗址、玉田孟家泉遗址、滦县东灰山遗址、遵化君子口遗址、丰润猢岩山、才庄、苏庄文化遗址等十多处。迁安爪村遗址出土上千件石器、骨器,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是制造石器的工厂。距今4.2—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玉田孟家泉遗址出土了“智人头盖骨”和附连三枚颊齿的下颌骨,被命名为“孟家泉人”,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为1.7万年。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把孟家泉遗址称之为“北京人文化东移的最近地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更多。有迁西西寨,迁安安新庄、杨家坡、白蟒山,唐山市区大城山、贾家山、丰润韩家街,玉田麻山寺,滦南张土坎,乐亭黄坨等数十处。大城山遗址在唐山市中心区内,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距今约4 000多年,属于冀东滨海地区龙山文化类型。发现了两件采用冷锻法制成的有薄刃的红铜刀具,这是目前国内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很少的几件铜制工具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还出土了4块卜骨,和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卜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占卜的证据,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大约3 600年前的商朝初年,商汤王在以今卢龙为中心,包括抚宁、迁安、滦县的连片地区封建了孤竹国。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商族来自东北,最初的发祥地在古燕山和玄水(今青龙河)一带。夏朝前期,商始祖契的孙子相土率领部众自燕山、玄水一带南下,先后迁至今冀中、鲁西和豫北地区。孤竹墨胎氏一支没有随相土南迁,仍留居原地。孤竹国存在于商、西周、春秋时期,传国近千年,有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冶炼手工业,有中心城市,流行商代文字,是一个行文章、加政教、讲礼乐、蹈仁义的奴隶制侯国,标志唐山地域进入了文明社会。孤竹人种植谷物,培植大菽(大豆)和冬葱成功,距虚(驴马之属)大量饲养。迁安马哨村出土了商代的青铜“卜鼎”和“箕簋”,造型庄重典雅,饰纹繁缛精美。在孤竹国中晚期,建有“通河井”和滦河畔滩地池渗水井。水井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在与自然搏斗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一项文明因素,有了水井才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的自由。管乐演奏水平很高,《礼记·大司乐》记:“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孤竹国第九世君侯竹离大,在商朝廷先后任贞人和司卜,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职;第十世君侯亚微、第十一世君侯亚凭在商朝廷先后担任过亚卿,是卿史一类官职,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家。
今唐山大地在商代分属孤竹侯国和黄洛侯国,是商朝的北方屏障,留下了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和“不食周粟而死”的崇礼重义佳话。伯夷、叔齐作的《采薇歌》,是最早的文学作品,凄婉绕梁,至今不绝于耳。西周、春秋以后,今唐山地处于燕公国和孤竹侯国、山戎、令支国、无终子国、肥子国分割统治之下,华夏族与戎狄族聚居、争斗和逐渐融合。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应燕庄公之求,率管仲、隰朋北伐山戎、令支,灭孤竹,留下了“老马识途”和“蚁穴求水”的典故,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千古传颂。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走出迷谷,封马为官,迁安灵山脚下乃有马官营村。齐桓公为寻仙迹,在马官营村亲手栽种了银杏树,至今尚有一棵存活,据科学家考证,此树已经历了2 600多年,实属罕见。
战国时,燕昭王派秦开北击东胡,开拓疆土,唐山大地统入燕王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此后逐步设郡、置州、建县,政令日趋统一和通达。
这里是沟通东北与华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卢龙塞(今迁西县潘家口)为咽喉要冲。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北征乌桓,军过无终(今玉田县),用当地人田畴计,出奇兵,撇开大道,越过徐无山(今遵化县东北),走卢龙塞,横扫乌桓军旅,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为北征乌桓,开凿新河运渠,自盐关口(今宝坻县)至今乐亭县南入滦河,长约300余里,沟通了蓟运河、滦河两大水系。
三国时东吴荡寇将军程普(今丰润人)、威烈将军韩当(今迁安人)分别参与指挥了赤壁大战和夷陵之战,展示了唐山人的武勇和神威,扩散了唐山地域文化的精神。
隋唐两朝六次以唐山地域为兵道东征高丽。唐山和曹妃甸得名都与唐太宗贞观年间东征高丽途经今唐山地域有关。安史之乱争战8年之后,叛酋史朝义最终败死温泉栅(今滦县南),大唐朝廷在这里奏响了平叛的凯歌。
唐朝五代以后,契丹、女真、蒙古贵族的金戈铁马先后跨越古长城(北齐周隋长城)入主燕山之南;玉田汉人望族韩知古、韩德让及韩企先先后分别辅佐辽太祖、辽圣宗、金太宗、金熙宗,推行汉制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朝东部长城的修筑和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边关十九载,抗鞑靼、保国家的壮举;明末吴三桂丰润突变,回师山海关投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愤激东征和满洲八旗拥兵入关,这血与火的争战,灵与肉的耕耘,都在唐山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战国秦汉以后,唐山地域逐步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发展。至明朝时期,成为北方有名的粮棉产区,水稻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小麦种植技术和产量提高,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开始引种。明代遵化县是炼铁中心,炼铁场规模大型化;其大竖炉高11尺,一炉可容矿砂2 000多斤,年产生铁49万斤、熟铁21万斤、钢铁6万斤,代表了当时冶炼技术的先进水平。遵化白冶庄是明代最大的冶铁基地,冶铁炉有25座,铸造炉有50多座,冶铁工匠多达2 500多人。在迁西大岭寨发现了明代修长城用的砖窑群,烧造的砖强度达到237公斤,与现代机砖强度262公斤相差无几。滦州开平一带居民自明初就开始用土法采煤,用于生活。滦州开平一带的陶瓷手工业自明初开始兴盛,嘉靖年间出现了较大的陶瓷手工作坊陶成局,远近闻名。军事工程建筑明长城,经过今遵化、迁西、迁安境;在层峦叠嶂的燕山深处,腾峰跃谷,蜿蜒曲折,气势磅礴,险峻宏伟。昔日关隘雄风依旧,金戈铁马之声犹闻。清朝前期,京东地区出现了空前繁荣。永平府一州六县人口达到了138万,其中滦州一地就有 25.5万人。滦河下游诸州县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是重要的产粮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今丰南一带出产的“珍珠米”和王兰庄种植的“胭脂稻”载誉天下。这里儒学兴隆,文风昌蔚。丰润文学世家曹氏家族有诗文传世,文采风流。曹雪芹创作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更是华彩惊世,把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推到了颠峰。清初丰润人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80卷,比《明史》早80多年。金太宗天会年间,中原皮影戏传入今唐山地区,后来发展为乐亭皮影戏。从元朝以后,乐亭皮影已形成较完整的戏剧形式。明末清初,地秧歌、莲花落、数来宝等艺术形式在唐山民间流行。乐亭的“清平歌”和散曲,在清朝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乐亭大鼓。在民间地秧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并吸取皮影戏、乐亭大鼓、民歌的有益成分,至清末民初形成了唐山落子,即后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的评剧艺术。遵化清东陵占地2 500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的建筑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雕梁画栋,光彩夺目;石雕龙凤,别具匠心。极富东方审美情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玉田名医王清任,是中医解剖学的奠基人,著有《医林改错》两卷,纠正了过去医书中的许多讹谬,记载了人体脏腑的许多新内容,时人评说其伟大实践精神“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清代唐山文化是一座高峰,唐山在清代不仅地处畿辅,“为声教之所首被”,又是皇家东陵所在地,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儒学在古代唐山的流布
(一)儒学先驱伯夷、叔齐在孤竹出现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商朝末年,孤竹国君墨胎氏,名初,字子朝。子朝欲立第三子叔齐为君侯继承人。子朝死后,叔齐不愿继承君位,要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决不受,便逃走了。叔齐仍不肯立,也逃走了。于是国人拥立子朝中子为君。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善养老,兄弟二人便西投周地。待到周境,姬昌已死,其子周武王姬发正载文王灵柩,统兵东伐商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周武王不纳。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归顺西周为耻。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野菜充饥。及饿且死,作《采薇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夸,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先前《论语》、《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对伯夷、叔齐事迹也有若干记载,可以印证。因此《史记》记载内容基本可信。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违父命,这是礼。淡于权势,“视弃天下,如弃敝屐”,这是廉。立身清介,“不立于恶人之朝”,避纣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追求“有道”,投奔西伯,这是德。武王伐纣,扣马而谏,从“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的固有观点出发,反对“以暴易暴”,避免杀戮流血;主张以“有道”代“无道”,即通过非暴力的政治途径达到清平之世的到来,这是仁。这种思想是真诚的,周成王初年武庚发动叛乱前,曾派使者与伯夷、叔齐联络共同叛周而被拒绝。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特立独行,慷慨悲歌,为自己的国家和宗族殉难,这是义。
归纳起来,伯夷、叔齐的思想就是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这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可以说伯夷、叔齐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论语》有5处提及伯夷、叔齐;敬重之情,溢于言表。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等。见于文献记载,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对伯夷、叔齐言行最早的解读者,他的赞誉可见夷齐在这位至圣先师心中的崇高地位。《孟子》有13处提及伯夷、叔齐,称其为“圣之清者”,“百世之师”。孔孟以下儒家诸大师对兄弟二人的情操大多赞美有加。唐代韩愈作《伯夷颂》,颂其“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简直无以复加,说明儒家对伯夷、叔齐的思想是认同的。伯夷、叔齐思想对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卢龙学者提出伯夷、叔齐是“东方德源”[1];滦县学者认为“儒学的真脉在孤竹”,这种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伯夷、叔齐那种惊世骇俗的壮举,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孤竹国能够哺育出伯夷、叔齐这样的儒学先驱,从一个侧面反映唐山地域传统文化之深厚。同时由于伯夷、叔齐的操守和风范,也使孤竹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放光彩。
(二)汉唐以后儒学的流布与关学在滦州复振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儒风蔚起,名儒辈出。汉武帝时,燕郡无终(今玉田县)儒士徐乐,以儒家治国之道上《言世务书》,总结秦亡教训,比于陆贾之《新语》、贾谊之《过秦论》,深受汉武帝赏识;著有《徐乐》1卷。北魏北平无终(今玉田县)人阳尼及其从孙阳承庆、阳固、阳昭、从曾孙阳休之,皆精通儒学;阳尼曾任国子祭酒,阳承庆为太学博士,是为儒学世家。唐末五代人窦禹钧,号燕山,自称燕山人,又称无终、渔阳人。据考证为燕山口西龙虎峪人,其地历史上一直属遵化县(遵化县地曾属渔阳郡无终县;20世纪80年代西龙虎峪划归蓟县管辖),是儒学、文学世家。五代后周时,窦禹钧官至右谏议大夫,于遵化创建义塾数十楹,聚书数千卷,广招四方游学之士,弦诵常新,科名鼎盛,影响数百年;至清代乾隆年间,在窦氏义塾基础上改建为燕山书院。窦禹钧有五子,五代时相继登科,号称“燕山窦氏五龙”。宋朝时编写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赞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其名流传千古。五子皆通经史文学,多有建树。长子窦仪是儒学大家,五代后周初年召为翰林学士,周世宗时任礼部侍郎,召拜端明殿学士;至北宋太祖时,主持修定法典,裁定《三礼图》,再入翰林为学士。
唐太宗贞观年间,定各州县普建孔庙,祭祀孔子。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各地孔庙改称文庙。玉田县在武周时首建文庙,辽金以后其他州县也先后建文庙,文庙内设学宫。
古代学校有官学、私学之分。今唐山地区的官学(州县学)始于唐代,以后经历代扩建、新建,到清代已初具规模。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无终县改名玉田县,首建学宫,设在文庙。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年)建滦州学。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乐亭建县,置学宫。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遵化县建学宫,在城内西大寺文庙内。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丰润建县学,在城内宫学街文庙内。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滦州石城县(今开平区)建学宫等。至清朝末年,滦州、遵化州建有州学,丰润县、玉田县、迁安县、乐亭县建有县学。官学之外,还有私学。明清时期,今唐山地区私学比较发达,形式多样,有门馆、族馆、村塾、义塾和书院。书院有明代滦州横渠书院、育贤书院;清代滦州海阳书院,丰润浭阳书院、心香书院,遵化燕山书院、兰阳书院,玉田经州书院,迁安文峰书院,乐亭尊道书院等。由于儒学兴隆,士子登科中举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滦州自辽朝至明末共举进士53人,其中明代35人;明代还有举人71人,贡生382人;清代中功名者790人。乐亭县自金朝建县至清朝,中进士者41人,武进士者15人;其中乾隆朝状元1人,咸丰朝榜眼1人。丰润县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98人,中举人者472人。
在儒学的传布中,有一个影响历史的事件,即关学在滦州的复振。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在陕西关中创立的“关学”,是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之一。张载在世的时候,关学的兴盛不下于二程洛学;但张载去世以后,关学逐渐衰落,关中故地后继无人。张载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农历十二月(1078年1月)病逝的,150多年后,至蒙古汗国窝阔台大汗统治年间,关学却在滦州(今唐山域内)开始复振。
据在滦县发现的《张横渠祠碑记》以及《张氏族谱》、《滦县志》(民国25年版)等书所记:金朝后期,原来仕金的张载五世孙张晋投奔自漠北南下灭金的蒙古汗国,蒙古大汗窝阔台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民心,礼遇汉人儒士,封张晋为定远大将军,后又任为睢州防御使。《滦县志·仕绩》记:“张晋赐第于燕(燕京),并食邑于滦(滦州)。”于是张晋举家由原籍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东迁滦州(今滦县)。张载生前曾在郿县创建横渠书院,作为讲学之所。张晋至滦以继承祖德、宏扬关学为已任,首建横渠新院,后改名横渠书院,广招学士,礼乐弦诵日兴。元仁宗皇庆年间,张晋之孙张德中进士,担任滦州学正,继续在横渠书院讲授关学。后来张德升任永平路(治所在卢龙,辖区为今唐山、秦皇岛一部分地区)儒学教授和大宁路(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辖区包括今内蒙古南、辽宁西、河北东北之一部)儒学教授,关学随之在这些区域进一步传播。张德弘扬关学终身不辍,培养了一大批儒士。
明朝初年,由于战乱,滦州横渠书院一度废弃。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68年)滦州知州张元庆重修横渠书院。后来又重修扩建。清朝乾隆十八年(1573年)滦州知州孙昌鉴将横渠书院改为“张横渠祠”;另建新书院,改名海阳书院,继续传播关学。在清朝礼部颁定的祭文中称张载“潜心理学,百代儒宗”;“爰及后裔,食邑滦城;斯文复振,道衍无穷”,肯定了张载的儒学地位及关学在滦州复振的成就。关学滦州复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明清时代的唯物论大体是在张载的影响下孕育发展起来的。”[2]关学滦州复振是条件之一。关学滦州复振也是中原文化与滦河文化又一次交汇,影响深远。张载曾正气浩然地宣告“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强化了中华民族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铸造了滦河流域多少士人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
几千年来儒学思想在唐山地域的流布,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心理道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滦州志》记:“滦(州)故为文学之邦,士大夫揖让进退,皆彬彬有礼。重然诺,尚气节。文字朴茂,经术湛深。”又说:“士生其间,得山川之灵,沐圣人之清,乃安贫乐义,有夷齐采薇之风”;“耕凿优游,夙以勤俭节义见称于世”。在唐山民众中形成的勤劳俭朴、刚健自强、抱节守义、礼让和合的传统精神,与儒学的长期教化有密切关系。
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过去发展来的,一个民族如果只依赖过去显然是不会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注定也不会有前途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知识总汇发展创新的结果。我们对儒家学说要批判继承,做到古为今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