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

2010-03-23邢维静

天津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班集体道德德育

■邢维静

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是中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构建新的德育课程结构体系,不仅是迎接这一挑战的核心问题,而且对于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工作理念的科学创新

德育理念决定德育工作的实践。德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理念的科学创新。

1.回归“自然”——让德育亲历生活。

德育是生活的德育,是源于学生生存、生活和生长中的德育,是“自然”状态下的德育。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实施德育,使德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尊重学生建构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才能使学生摆脱“必然”的道德束缚,走向道德的“自由”王国。所以,我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用学生的亲历去感悟。也就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生活情境中,得到积极性的启发和暗示,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回归“自然”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控制能力。

2.人格训育——让德育助推成长。

德育工作说到底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知识靠训教,能力靠训练,人格靠训育。如果说,真正的德育科学在于遵循规律深入浅出,在于德育的知识正确,不仅能够为学生探索浩瀚无垠的外部世界提供道德标准,也能够为学生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提供伦理参照。那么,真正的德育艺术,不在于讲述德育知识的长度和数量,而在于唤起学生的“良知”,在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追求欲望,在于形成学生的学做“高尚的人”动机稳定程度,这些是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地参与德育过程的基础。主体训育的实质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我校从健全学生的人格入手,在引导学生实践上着力,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奠基,确立尊重学生个性的主体发展的德育活动策略。事实证明,主体训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

3.人文关怀——让德育寓于和谐。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有文化的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德育过程依赖于师生和谐交往的人文关怀。师生的和谐交往从本义上讲,不仅是教育过程的“亲密接触”,更是在同一生命世界中的相互“顺应”和默契“配合”。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创建师生和谐的生态环境,我校对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尊重——让学生找回“真我”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平等——让学生在对话中成长,教师要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诉说”,师生在“对话”中达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在关注学生喜怒哀乐、关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时,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是德育工作中师生和谐相处、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德育课程结构的科学创新

德育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德育课程的结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初步构建了德育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1.认知课程。

根据德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在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的基础上调整德育认知课程。

坚持生活教育。以生活事件为素材组织教材,教师寻找学生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教育主题,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正”“反”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是非辨别能力,以让学生在现实复杂社会中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情操。

坚持全程德育。把德育体现在学生知、情、意、行的各个教育环节,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理解、内化基本的道德知识、价值观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激发、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2.活动课程。

将德育活动性课程设计成具有不同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的四大类型的活动课程。

一是系列活动课程。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展开,注意前后连贯,使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学校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根据德育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养成教育系列、感恩教育系列、责任教育系列、理想信念教育系列、班(校)会课系列五大系列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育阶段有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是“节”活动课程。在继承学校已形成传统的“节”日活动基础上,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创新发展新的“节”日,形成学校“节”文化系列,使学生在轻松的“节”活动中受到熏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节”活动课程不仅包括国学节、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女生节、春晖节等校本节日,还包括重大节庆纪念日等。丰富多彩的“节”文化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构成了学校文化特色。

三是社团活动课程。衡量教育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看学生通过教育后是否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还是厌恶学习、被动学习。学校成立了“左手联盟”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会下设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实践类、学术类五大类别社团,以适应学生主动发展需求。学生自行组织了讲座、竞赛、社会实践、表演等多种活动,每学期自主举办一次形式新颖的社团纳新和社团文化节活动。我校的社团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发挥了一定的辐射作用,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发展特长、锻炼能力的舞台。

四是社会实践课程。实际上,所有学校里的“教”都是为了“不教”,所有学校里的“学”都是为了“会学”,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社会实践中主体性发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推进人格教育。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专题考察活动以及互访交流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责任感。

3.隐性课程。

我校在德育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关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而且注重班集体文化建设。

一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主要有:

学校历史文化。我校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继承、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百年南开精神,进一步遵循和实践“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学校多年来形成了“德高、业精、风正、纪严”的教风和“勤学、有恒、多思、好问”的学风。浓厚悠久的学校历史文化是学校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我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和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动机的激发,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教育和管理情境,融合各种教育、管理力量和谐共振,促进全体学生和每位教师自主、全面、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学校制度文化。我校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管理:依法治校、以德树教、发扬民主、科学管理,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讲究管理方法,追求管理艺术,实现科学管理。学校追求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构建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教师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人格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习和生活的欢乐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切入点。

学校精神文化。我们始终坚持并发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最终形成学校精神,并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教职工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在诠释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校园精神无处不在地暗示、熏陶着每一位师生;同时,每一个学生也在以自身的行为,在塑造自己、丰富自己、完美自己的同时,传播、发扬学校精神。

二是班集体文化。

各个班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有文化品位的共同的家”,显现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和学生的成长目标,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说”话、都育人。很多班“以爱来营造温馨的家”为主题进行教室文化布置,这些班通过“童年照片”展示窗、“家的城堡”、“全家福”等栏目形式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凝聚班集体精神,形成班集体合力。班集体精神文化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集体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是班集体深层次文化,体现班集体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等方面。班主任在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点体现在创造民主、平等的班集体文化,追求班集体文化特色,并将班集体精神作为班集体文化的最高体现,将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组织作为目标追求。

猜你喜欢

班集体道德德育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