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粒种子

2010-03-23朱永新

天津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毛虫硕果焦作

■朱永新

在焦作,活跃着一群“新教育”的“毛虫”,他们彼此温暖、相互编织、共同成长,从孤单、犹豫、徘徊到坚持、坚定、坚守,一路走来。他们用文字记录着成长,用行动诠释着理想……而在他们的随笔和故事中,都在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名字——张硕果。

在焦作,曾经因为一个人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又因为一个团队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教育。这个人,就是张硕果老师。她是焦作“新教育”的第一粒种子,也是焦作“新教育”发展中不能不提及的一个人。

和张硕果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大约是在2006年底,当时,焦作市教科所的周秀龙所长和张硕果老师来到苏州,想邀我赴焦作讲学。周所长说,虽然他们没有参加“新教育实验”,但是他们一直推崇“新教育”的理念,相信阅读和写作对于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并且希望有一天“新教育”能够在焦作开出一朵花来。

那天,我们聊得很多。周所长告诉我,张老师虽然年轻,却是焦作为数不多的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教育硕士。从谈话中也可以看出,张硕果老师对“新教育人”追寻理想的精神充满向往,对于“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和行动也并不陌生。

2007年春天,“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正式启动。在考虑人选的时候,我向“新教育”研究中心推荐了张硕果老师。作为焦作市教科所的一名普通教研员,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优秀的志愿者一起,奔赴贵州遵义凤冈县绥阳一小和龙泉二小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教活动。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次特别的经历将影响和改变她整个的教育生命。张老师说:“就像《人鸦》中的瑞夏德,在鸦群中的经历让他的生命发生了改变。对我而言,在‘魔鬼团队’中的这段特别的经历,则开启了我教育生命的另一串密码。”

谈到自己的过去,张硕果说,以前和很多教师一样,她也热衷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公开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奖项来证明自己,也先后获得了省优质课一等奖以及年轻拔尖人才、省教育教学专家等称号,取得了一大堆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各种荣誉。但是,经过这次支教的历练,她才真实地感觉到,那些曾经让她引以为豪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带给她太多的充实与幸福。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生的生命,只有让自己的生命激情点燃教师的激情和梦想,带来学生真正的成长,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贵州的经历,让她重新思考教育,重新思考人生。当时和她一起支教的教师,都没有像样的学历,也没有大堆的称号,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把教育视为生命,都在疯狂地读书、疯狂地工作、疯狂地生长。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张硕果老师也很快被大家感染,捧着书一本本地“啃”起来。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壳,人在壳里,是很安全的,别人在外面,看不到真正的你。但同时,生长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空间,只有束缚。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出于其他什么目的也好,总之,人们一般是不愿意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的面前,不愿意把这个壳打碎的。而要成长,必须先打破过去,打破历史,曾经怎样都不重要。把自己打碎,像土粒一样被打碎,这也许是泥土成为花朵的唯一可能。我对自己说,每天要记住关上两扇门,昨天的门和明天的门。

张硕果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相互对话、不断促进的团队中,如何打破自身的局限,让自己快速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她把过去的一切悄悄放下,为自己寻找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从高三课堂走入了小学课堂,从历史课堂走入儿童课程。她在融入团队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说:“我不想通过任何纸片来证明自己,只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只想让自己来证明自己。”在回程的途中,她难掩收获的喜悦,兴奋地告诉我,一条“新教育”的“毛虫”就要出发啦!于是,成为一粒“新教育”的种子,让“新教育”惠及身边的教师和孩子成了她的梦想。“做一粒新教育的种子,践行自己的理想”,一条短信也表达了我对她的希望。后来,张老师用行动告诉我,她在用自己的教育生命去努力兑现这句话。

回到焦作,张硕果俨然成了“新教育”的一位虔诚的传教者。她开始不断言说“新教育”,推广“新教育”儿童课程。一个学校接着一个学校,一场报告接着一场报告,就这样,张老师不断地在寻找着有着同样教育理想与激情的“尺码相同的人”。为了解除大家对儿童课程的神秘感,她主动站在了小学课堂上为大家示范绘本课。一些教师的教育激情被点燃,一批焦作的“毛虫”开始聚集,一群“新教育”的“犟龟”们开始上路。

一位署名“同样挚爱新教育的人”的农村教师在张硕果的帖子中留言: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在“新教育”的路上,我有幸结识了您。您对“新教育”的无比挚爱,对“新教育”的深入理解以及您对“新教育”的执著追求,让我深深地震撼。在“新教育”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我都会像您一样勇往直前,决不退缩。我更希望在您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孩子们小学生涯的最后日子里,给他们一个开心、快乐、充实、幸福的生活。

像这样被她唤醒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虽然未曾谋面,也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约束,大家却走到了一起。“新教育”的第一粒种子,终于生根发芽,开始自下而上地生长起来。但实验推进的过程是艰难的。这个过程中,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半路退出,也有人中途加入。更多的是坚持和坚守。

在焦作大大小小的教室里,第一批上路的“毛虫”教师们悄悄地进行着“新教育”变革,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读写绘和阶梯阅读,师生共写随笔……教师的行为方式开始改变,他们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突围,选择了全新的专业成长方式,而他们的改变也让孩子们更多地徜徉在美好事物中,教育变得更加润泽和美丽。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影响也开始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投入其中,“新教育”的故事也被他们口耳相传。“新教育”开始成为焦作教育界的一个流行词语。就这样,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内心的成长愿望被激起,焦作“新教育实验”的星星之火终于有了燎原之势。

焦作的“新教育”,从一个人的蹒跚行走,发展到一群人的结伴而行,再发展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行。“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焦作教师群体的视野。

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张硕果继续一路寻找那些“尺码相同的人”,一路发现那些可爱又可敬的榜样教师。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毛虫”汇聚在她的身边。她用行动告诉大家,“新教育实验”没有门槛,如果有,唯一的门槛就是行动。一提到“毛虫”教师们的故事,张硕果总是如数家珍,眼中充满了幸福和骄傲。

种子虽然已经开花,但是如何能够让焦作的“新教育”之花永远盛开呢?张硕果和她的团队又开始了新的旅程。在市区学校已经全面推开“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开始深耕细作,向农村学校进军,关注更多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们。张硕果也不再是单枪匹马,30位实验教师成了“新教育”培训师。他们中间有人作报告,有人讲绘本,有人上晨诵,有人召开家长会,有人现场答疑……《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在头版以“焦作新教育,让梦想开出花来”为题对焦作“新教育”的发展做了专题报道。平顶山、周口、洛阳、开封等地的部分学校在焦作“新教育”团队的引领下也开始朝向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就这样,张硕果每天忙碌着、辛苦着、幸福着、书写着。她告诉我,曾经一度,她也追问自己,这样的付出真的有意义吗?这样的付出究竟有谁会在乎呢?

但是,一想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她就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故事中说:在一片海滩上,每次退潮都会有很多鱼留上面,生命岌岌可危。一个小男孩儿一条接一条地把鱼扔回大海。路过的人说:“这些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孩子指着手上的鱼说:“这条鱼在乎,被我扔进大海里的每一条鱼都在乎。”

张硕果说:“我们这样做,谁会在乎呢?也许,每一个‘毛虫’教师班里的孩子们在乎,那些孩子们的家长在乎。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真的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唤醒一个教师,就等于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一个校长就等于唤醒了几百个孩子。我们的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这几十个孩子在乎,这几百个孩子在乎。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做一番惊天伟业,但让身边的孩子能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是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新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张硕果说出了“新教育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我们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一部分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生命之价值所在吧!

唤醒一个教师,就等于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一个校长就等于唤醒了几百个孩子。我们的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这几十个孩子在乎,这几百个孩子在乎。

猜你喜欢

毛虫硕果焦作
小毛虫的梦想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十年拍瓦研究结硕果
匠心坚守30载、砥砺前行硕果丰
临轩听雨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老树新枝结硕果
毛虫和蛾子
三十春秋硕果芳,百尺竿头越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