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010-03-22李学军洪立波

城市勘测 2010年4期
关键词:普查管线信息化

李学军,洪立波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2.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3.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38)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下管线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整体运行、维系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有效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地下管线是未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维系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突发灾害的保障。随着对地下管线重要作用与地位认识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地下管线的传统管理模式开始改变,地下管线信息获取方式不断完善,探测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和管理机制,保证地下管线信息数据质量,加强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利用和资源共享,是仍然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同行业水平,地下管线被动管理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科学化管理的任务依然艰巨。

1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下管线探测是地下管线信息获取的重要基础工作。到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已由早期的开井调查发展到以物探技术为基础的“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并且地下管线检测技术已开始推广,为地下管线管理与运行维护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 早期的开井调查方式应用

上世纪 90年代以前,由于行业管理手段落后,需求不强,专业探测队伍关注不多,工程物探仍处起步阶段,针对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基本没有,加上探测仪器发展水平的限制,为了获取地下管线资料,掌握地下管线现状,一般采用对已有管线的整测和新建管线的竣工测量等手段。已有地下管线整测时先向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收集整理已有管线资料,而后采用开井或开挖少量样洞的方法,到实地对照核实调查,采用传统测绘方法测定管线点三维坐标,室内人工编制管线图。对于新建地下管线,实际采用竣工测量的较少,主要以设计资料为主反映地下管线。

开井调查阶段的地下管线整测主要由城市勘测单位实施。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沈阳、南京等城市曾通过整测的方式进行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其中北京市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牵头,在各权属单位共同配合下,分别于 1964年、1976年和1986年进行过 3次集中性普查会战,完成了不同阶段的地下管线整测工作。但是由于地下管线具有隐蔽性和敷设条件复杂等特点,这时期获取的地下管线资料准确性较差,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掌握的资料也不全。

1.2 物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上世纪 80年代末,随着我国工程物探的发展和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需求的提高,物探技术逐渐引入到地下管线探测中,成为已有地下管线资料获取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之后电磁感应法、探地雷达法、浅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高精度磁法、地面测温法相继取得地下管线探测应用成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且差异较大,以及地下管线敷设方式不同、埋深不一、材质种类多样,广大探测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各种针对性探测解决方案。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仪器设备水平的提高,以利用地下管线定位仪为代表的电磁感应法成为地下金属管线探测最经济、最简便而且探测精度较高的物探方法。实现了从应用初期的只定位到既定位又测深的突破。地下管线定位仪也由初期的单水平线圈结果,经过双水平线圈结构已发展成差动水平线圈、多水平线圈结构。发射功率实现了可调,智能化程度、抗干扰能力和探测精度显著改善。探地雷达法因作业施工简便、探测精度较高,不仅成为地下金属管线探测的辅助手段,而且在解决地下非金属管线探测中具有显著优势,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物探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地下管线资料获取速度和精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复杂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物探技术弥补了仅靠开井调查而导致资料不准的不足。在此期间,随着仪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多种物探方法用于不同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提供了选择空间,在实际工作中,利用高精度磁梯度法、红外测温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及面波法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大量地下管线探测的成功案例,为利用综合物探方法探测地下管线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这时,以国家冶金系统的探测队伍为主成为推广应用物探技术方法应用的主要力量。经过实际应用,探查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可按表1选择。

利用物探技术探测地下管线,在获取已有地下管线相对位置和埋藏深度后,配合以实地调查获取地下管线的相关属性信息,同时采用解析法测绘地下管线点的空间位置,获得完整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室内采用机助制图方式编绘地下管线图,编制地下管线成果表,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提供翔实的现状资料。1994年原冶金部组织制订的《地下管线电磁法探测规程》YB/T9027-94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推动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志着以物探技术为基础的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开始走向标准化和应用推广阶段。1996年成立的原建设部科技委地下管线管理技术专业委员会,为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了大量工作。厦门、温州、无锡、克拉玛依、福州、广州、莱芜、南京、芜湖、滁州、威海、中山、湛江等,成为推广应用物探技术进行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应用的代表城市。

探查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 表 1

围绕降低城市供水漏损和城市地下管线运行维护工作的需要,物探技术在地下管线检测评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声波特性为探测基础的听音法、相关法成为各地水司在地下供水管道漏水检测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已有管道资料的前提下,较为准确地确定地下供水管道泄漏点的位置,探地雷达法也有探测地下供水管道漏水点的成功案例,为有效减少漏损提供了大量依据资料。利用管道闭路电视(CCTV)内窥法和声呐法,已在上海、广州、济南以及西安等地进行地下排水管道健康状况评估,使得管道维护有的放矢,为保护城市环境和减少因地下排水管道泄露导致的地面塌陷事故提供有益资料。此外,多频管中电流法(PCM)、C扫描法(C-Scan)以及瞬变电磁法在检测地下钢质金属管道腐蚀状况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已先后在各地的燃气行业应用推广,如天津燃气、重庆燃气、太原燃气、西安燃气、大连燃气等。目前,行业技术标准《城镇供水管道漏水探测技术规程》正在制定中。

1.3 “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上世纪 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和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数字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规划提出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需求。1996年开始的广州市地下管线普查,率先提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处理和建库、地下管线自动成图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并在该工程中首先推行采用“内外业一体化”作业模式和探测技术。“内外业一体化”中,物探技术是地下管线探测的基础手段,数字测绘技术是地下管线空间信息获取的重要方法,核心是借助“地下管线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外业探测数据进入该系统实现编辑、处理与建库,之后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实现地下管线图编绘自动化和成果表输出。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探查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和应用推广。一是地下管线探查的物探方法和仪器日臻完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二是数字化测绘程度越来越高,作业效率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GPS(RTK)、GIS应用越来越普遍,地理空间信息获取速度和表现能力越来越强。四是修订的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系统总结了“内外业一体化”技术经验和成果,为规范和统一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全国各地针对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标准,使“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得以扎实推广。地下管线数据处理系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功能,不仅推进实现了数据处理、建库与智能成图一体化,而且在实现数据采集与传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这期间,国家的地质、测绘等行业的探测单位已开始加入到地下管线探测队伍中。

图1 内外一体化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工作流程

随着“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的发展,地下管线探测已由原来的内外业分离脱节、人工操作繁多、基本过渡到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获取的管线数据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了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初步形成了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处理与数据建库到建立信息系统的“一条龙”作业流程,成为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也为后期信息系统运行中的信息更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保证地下管线数据成果质量,从广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开始,探索在地下管线普查中引入并实行监理制取得较好效果,广大地下管线探测、档案管理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起草提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监理导则》并在实际中试用,为规范地下管线普查监理工作,保证普查成果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普遍认可。广州、深圳、武汉、乌鲁木齐、沈阳、石家庄、杭州、莱芜、威海、菏泽、成都、宁波、厦门、临汾、苏州、泉州、常州、齐齐哈尔、昆明、鄂尔多斯、松原、日照、周口、芜湖等城市均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组织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 ~2008年间,我国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开展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190多个,占已开展普查城市总数量的 85%以上。到目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完成普查和正在普查的城市约占城市总数量的近 30%,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完成地下管线普查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已接近 2/3,并且采用该技术的城市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实践证明,“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已成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探测的有效解决方案,并成为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的主要技术手段。“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的作业技术流程可用图 1表示,可以看出其中原始记录、探(测)草图以及属性录入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不仅劳动强度大,由此还增加了过程数据出错的几率。目前,“基于PDA的地下管线采集处理与更新系统”已开始投入应用,主要实现地下管线属性信息现场记录、草图绘制的自动化,然后通过通讯软件导入“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智能成图系统”完成数据处理、编辑、建库和成果图编绘。应用PDA后的“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技术的作业技术流程可用图 2表示,它不仅因为改变原有的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前端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使得“内外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减少人工干预可大大提高地下管线普查探测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对保证探测成果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且还将为有效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图2 基于PDA的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示意图

2 地下管线管理技术发展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对地下管线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程度日益提高,各地纷纷组织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在较长时期的原始阶段后,经历了上世纪 90年代的起步阶段,现已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改变地下管线的传统管理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地下管线管理已由最初的编绘综合地下管线图,逐步过渡到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委地下管线管理技术专业委员会转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发挥职能和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积极推进地下管线管理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已开始步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

2.1 原始阶段的地下管线管理

上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类别相对较少,主要由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几种,规模也不大。地下管线资料主要包括管线设计资料、竣工资料和开井调查、整测资料,全国各地基本是以纸质的图、表和卡片的形式保存,采用人工方式管理地下管线档案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仍然保留在各权属单位,不能集中保存。这种传统管理方式的特点是:资料不全、不准、分散,也不完整,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极易造成丢缺。到 1990年代初,部分城市开始尝试采用计算机机助成图方法编绘地下管线图,被动地利用计算机管理已有地下管线资料,但是仍未摆脱传统档案资料的被动管理模式,行业内称之为的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原始阶段”。

2.2 地下管线自动化管理的起步

到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地下管线种类快速增加,规模扩大较快,地下管线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大,地下管线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传统的地下管线档案资料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的规划、测绘、城建档案以及管线权属单位开始尝试运用数字测绘技术、计算机机助制图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地下管线资料的计算机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将已有地下管线图、表、文字及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系统,地下管线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南京等城市都曾采用这种方式管理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对当时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数字化成果和数据库系统基本是单机独立操作,作用也仅仅局限于地下管线档案资料的管理,资料的自动分析等功能基本属于空白,共享与更新还基本未提到议事日程。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地下管线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程度,这一阶段的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行业内称之为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

2.3 地下管线管理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

原建设部于 1998年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的下管线规划管理的通知”(建规[1998]69号文),要求“未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应尽快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弄清地下管线现状。有条件的城市应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以便更好地对地下管线实现动态管理。”对推动我国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政策引导和支持保障作用,同时 GIS技术日臻完善,一些探测单位和软件企业以流行的MapInfo、ArcGIS、MapGIS等为平台,使用C++、VB、VC和.NET等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构建数据库,开发出了功能实用、操作简便的多种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实际中应用推广。不仅为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供了先进、有力工具,而且促进了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并可将管线管理的职能与OA、MIS有效融合,已成为多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力工具。为实现管线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功能上取得了突破,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信息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不仅可以使得处于异构环境、分布存放的各种专业地下管线数据库协同工作,满足及时了解地下管线信息不断增加信息的需求;而且因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不同部门对同一种目标管线重复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建库,可以大大降低数据更新成本。部分城市已经利用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数据服务与互操作,较好地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共享的平台搭建问题。继上世纪 90年代末广州市通过地下管线普查,同时开发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获得成功之后,国内先后有北京、上海、莱芜、威海、厦门、沈阳、宁波、齐齐哈尔、苏州、常州、成都、昆明、太原、淄博等城市相继开发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修订的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总结了地下管线数据库建立、信息系统开发经验成果,明确了相关技术标准,为实施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2005年 5月 1日原建设部第 136号令发布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 2007年 3月 8日原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城市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建办[2007]68号),以及一些地方法相关法规政策的先后出台,对加速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到目前,全国大约有近 1/3的城市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多数城市逐步建立完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探索信息资源共享,发挥地下管线信息的社会效益。其他城市正在积极组织和准备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地下管线由最初的图、表、卡片管理方式,经过计算机辅助编绘地下管线图、初步实现微机化管理,逐步过渡到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初见成效,已开始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一些城市所开发的基于GIS的管线信息系统实现了各种管线信息数据和地形信息的综合管理,同时兼顾不同用户开发相应的管理功能并实现网络化,充分发挥现实管线数据信息资源的效益,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的数据处理、信息检索、查询统计、空间分析与辅助设计、信息输出等综合应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目的;同时奠定了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也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实施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和救援预案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不仅可以使得处于异构环境、分布存放的各种专业地下管线数据库协同工作,满足及时了解地下管线信息不断增加信息的需求;而且因信息共享减少不同部门对同一目标重复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建库,可以大大降低数据更新成本。利用基于 Web Service技术的数据服务与互操作,较好地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共享的平台搭建问题,并在广州、厦门、宁波等一些城市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3 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下管线的重要性日益呈现,地下管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障;是维系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保证城市整体运行的基础设施。因此,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地下管线是未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应对突发灾害的保证。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科学地管好地下管线各种信息资料,不仅是城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经过近 30年的实践,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与管理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在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仍任重道远,暴露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加快研究解决。

(1)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由于地下管线档案资料不准、不全、不完整,离散、格式多样,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利用困难、共享程度低,甚至导致工程事故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是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新建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机制尚不完善;已有地下管线普查探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差异较大、非金属管材的大量使用和非开挖大埋深管线逐渐增多等因素,对现有探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多年来,广大城市地下管线应用与服务单位,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质量保证的经验,不断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受技术装备和人员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等影响,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差异较大。由于管线探测工程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监理技术标准和资质认定制度,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监理机构还不完善,监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监理资格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即便实施监理有时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地下管线需要科学规划和加强有效监管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长期以来的“重地上、轻地下、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养护”倾向一直未得到彻底扭转,对于隐蔽工程的地下管线更加突出,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法规欠缺。第一,科学规划意识淡薄。在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管线“打架”、临时变更设计、新老管线叠加,造成诸多潜在事故隐患。第二,缺乏统一管理。管线种类繁多,产权投资分属管理,规划建设与资金投入不同步,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造成重复开挖,“马路拉链”不断出现,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同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损害了城市形象。第三,有效监管力度不够。地下管线施工建设不按规定进行竣工测量,或竣工测量的图纸资料不按规定报交档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又缺乏有效手段要求各施工单位按规定移交相关资料,形成不了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档案。各管线专业部门为方便工作,各自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各系统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信息平台等各行其是,信息共享困难,加上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更新程度低,缺乏长效机制保障,难以保证地下管线信息档案的现势性,无法通过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地下空间信息保障。

(3)专业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业地下管线信息是在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性的内容,特别是地下管线运行状态信息,并且专业管线管理的覆盖范围也比综合管线管理大。但是,“重建设、轻养护”问题依然突出,地下管线埋设竣工后万事大吉,长年无人过问、无人养护,导致专业地下管线因维护管理不到位而发生事故,加上专业地下管线检测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推进专业地下管线检测工作任务艰巨。到目前为止地下管线运行监测与检测信息不仅尚未纳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已经建立的专业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中也未正式涵盖,难以满足城市突发地下管线事故应急响应需要,也不利于防灾减灾、灾害预警体系的完善。地下管线在线巡检、定量评价在内的管线运行监管信息快速、智能化获取技术方法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建立管线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管线专业信息数据库的技术水平不高,城市地下管线“信息链”和管线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地下管线信息难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4)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探测与管理技术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不一,近年来非开挖技术的采用,较大埋设深度管线增多;非金属管线特别是小口径非金属管线的大量使用,等等这些都对探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地下管线属隐蔽工程,并且部分管线如燃气管线、电力管线属高危管线,可能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法是保证地下管线信息数据质量的关键。二是由于缺少管线数据标准包括探测数据标准、元数据标准以及交换服务标准,导致数据建库与成图软件缺少标准依据,而且现在不同单位又涉及多个系统,影响了数据入库更新与信息沟通;此外,管线信息系统因数据标准不统一,对管线信息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构成了人为障碍。三是专业地下管线运行监测与检测信息尚未纳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地下管线在线巡检、定量评价在内的管线运行监管信息快速、智能化获取技术方法尚未达到普及应用程度,建立管线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管线专业信息数据库的技术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4 发展展望

经过近 30年的发展与应用,以“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智能成图系统”为核心的地下管线探测“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基于GIS的管线信息系统构建与开发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已经基本搭建起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体系,初步构成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地下管线探测与管理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发展展望

地下管线探测特别较为复杂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继续发挥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的优势,除积极研究开发高精度、高智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设备外,应针对城市特点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埋设条件、不同材质进行探查方法技术研究,为克服单一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和探测结果的多解性,采取综合物探方法将是提高地下管线探测结果可靠性的必然选择。GPS、RTK技术以及“内外一体化”作业方法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管线测量与管线竣工测量的作业效率,监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对保证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发挥关键作用。加强管线智能检测与定量评价技术应用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地下管线信息,完善地下管线“信息链”。基于 PDA的前端采集与成图软件系统以及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使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普查探测作业自动化程度,更加便于后期的地下管线信息共享、交换与管理。

(2)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展望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城市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管线隐蔽、复杂、动态及其信息海量等特点突出。如何利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海量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发和应用,并加强管线专业管线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与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融合,促进实现地下管线的主动管理,将成为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关注的核心。利用管线数据资源,开发决策模型,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改善环境、应急处理、安全管理的决策支持,将成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趋势之一。此外,技术标准是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需要构建完善的法规与标准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是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基本条件。除健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和管线信息动态更新、应用服务机制外,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检测评价、监理、质量、数据技术标准以及信息交换服务标准在内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将成为有效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进一步推进普查探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1] 李学军.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城市勘测,2009(1)

[2] 李学军,郑志宏.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技术应用展望[J].城市勘测,2007(6)

[3] 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2009年卷) [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4] 洪立波.城市地下管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地下管线管理.2005(4)

[5] 张正禄,司少先,李学军等.地下管线探测和管网信息系统[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6] 李学军.论专业管线运行监管信息化建设[J].城市勘测,2007(4)

猜你喜欢

普查管线信息化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级别管线钢X80的生产实践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