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复的翻译缘何为“非正法”
2010-03-22王小兵
王小兵
(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何为“非正法”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过这样的话语:“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这句话,除了表达出译者谦虚谨慎的翻译风尚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便是“实非正法”。传统意义上被人们所公认并不遭诟病的翻译方法则属于“正法”,即本义上的翻译,或者说地道的翻译,追求忠实、通顺、流畅并语言尽可能生动,用严复的话就是“信达雅”皆能俱备。而他指出自己的翻译是“非正法”的,也就是不符合传统的翻译方式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变义上的翻译,是“达旨”。根据王秉钦先生的研究,这其实是“译述”,即译中有评,译中有释,译中有写,译中有编,译中有删削,译中有案语,甚至是一种全新的译法——引喻有更易[1]。正如严复自己在《名学浅说》译者自序中写道:“中间义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王克非曾将严复的这种翻译方法总结为:“加、减、改、案”四种。他的翻译作品,几乎全部采用这种方式翻译。
二、缘何“非正法”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翻译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翻译流派,即功能主义。其代表人物为莱斯(K. Reiss)、费米尔(H.J. 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y-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1971年,莱斯(K. Reiss)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接着她的学生费米尔(H. J. 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曼塔莉(Justa Holy-Manttari)提出了行为翻译理论。后来诺德(Christiane Nord)对所有的功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总结,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此书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目的论中有著名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去选择翻译方法。连贯法则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即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及交际环境中读懂。忠实法则里的忠实类似于“对等论”中的忠实,但是这里的忠诚程度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且它不是原文与译文形式上的对等,它更侧重于语内连贯。目的论中的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而这二者都从属于目的法则。这也正体现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所强调的“翻译目的决定一切”。这一翻译理论为本文论述严复为何采取“非正法”翻译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处于国难当头的环境中,严复的种种救国思想遭到封建王朝中的某些顽固分子的一再抵制和打压。他只好寻求一种能挽救国人思想的方法——翻译。用他自己的话说也是“惟以译书以自课”。由此可见他选择翻译的良苦用心。通过研究其译著,笔者总结出了严复的翻译目的:(1)译介西方先进思想,唤醒沉睡中的国人,以便挽救濒临灭亡的祖国;(2)通过翻译西方资产阶级作品,阐述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3)想方设法让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接受自己的翻译作品,从而接受西方先进思想;(4)反对封建礼教。
为了达到他的这些翻译目的,严复才不得已选择了他所说的“非正法”翻译策略。笔者以严复的著名翻译作品《天演论》为例,探讨严复在“非正法”翻译策略的指导下,采用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翻译目的。
(一)增加
增加是严复在其翻译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字、词、句甚至是段的增加。
例 1 And in the living world, one of the most charac‐ 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cosmic process i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the competition of each with all, 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e sele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survival of those forms which, on the whole, are bes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which at any period obtain; and which are therefore, in that respect, the fittest[2].
严复的翻译如下:
而自其效觀之,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者,夫是之謂天擇。天擇者擇于自然,雖擇而莫之擇,猶物競之無所爭,而實天下之至爭也[3]。
在译文后他加上了:
斯賓塞爾曰:“天擇者,存其最宜者”。夫物既爭存矣,而天又從其爭之後而擇之,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矣[3]。
在这里,严复增加了斯宾塞的话来强调演变的意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经历着不可避免的演变。
例 2 A century or two hence, little beyond the foun‐ dations of the wall and of the houses and frames would be left, in evidence of the victory of the cosmic powers at work in the state of nature, over the temporary obstacles to their supremacy, set up by the art of the horticulturist[2,p10].
严复的翻译是这样的:
不一二百年,將見其基址僅存,蓬科滿目,舊主人手足之劣,漸不可見,是青青者又戰勝獨存,而遺其宜種矣[3,p34]。
译文后他增加了这样的一段:
此則盡人耳目所及,其為事豈不然哉!此之取譬,欲明何者為人為,十畝園林,正是人為之一。大抵天之生人也,其周一身者謂之力、謂之氣,其宅一心者謂之智、謂之神,智力兼施,以之離合萬物,于以成天之所不能。自成者謂之業、謂之功,而通謂之曰人事[3,p34]。
增加比如“大抵天之生人也,其周一身者謂之力、謂之氣,其宅一心者謂之智、謂之神”这样的话来告诉中华民族人类自身无论身处何处,都有着无可抵抗的能力。只要能尽力,便可完成任何事情甚至是上帝也无法做到的。
(二)删除
删除是严复翻译中使用的技巧。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题目的翻译,原文中的题目是Evolution and Ethics,严复将其翻译为《天演论》,他删掉了后一部分 Ethics。原文作者Huxley认为自然界遵循着“物竞天择,适着生存”的演变规则,但是人类是一个例外,因为有一种叫做“道德”的东西约束着人类的演变。但是严复却持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人类也适合“物竞天择,适着生存”的演变,所以他将原书题目中的后一部分删掉了。以下另举几例:
例 3 Except it, it may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2,p2].
严复的译文:
例 4 The gardener, on the other hand, restricts multi‐ plication; provides that each plant shall have sufficient space and nourishment; protects from frost and drought; and, in every other way, attempts to modify the conditions, in such a manner as to bring about the survival of those forms which most nearly approach the standard of the useful or the beautiful, which he has in his mind[2,p14].
严复的译文:
既植矣,則必使地力寬饒有餘,蟲鳥勿啄傷,牛羊勿踐履;旱其溉之,霜其占之,愛護保持,期於長成繁盛而後已[3,p41]。
在这两例中,为了让自己的译文更为简洁,严复删掉了一些词语和句子,这也是他所采用的汉以前的句法的特点之一:简洁、优雅、明了。
(三)改译
严复使用改译的技巧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原文作者不同的观点。尤其是有关人类是否遵循“物竞天择,适着生存”的演变规则。
例 5 So far as that limited revel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ings, which we call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yet gone, it tends, with constantly increasing emphasis, to the belief that, 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 but the whole solar animals; not merely living things, but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earth; not merely our planet, but the whole solar system; not merely our star and its satellites, 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 which bear witness to the order which pervades boundless space, and has endured through boundless time; are all working out their predestined courses of evolution[2,p7].
严复是这样翻译的:
是故天演之事,不獨見於動植二品之中也,實則一切民物之事,於大宇之內日局諸體,遠至於不可計數之恒星,本之未始有始以前,極之莫終有終以往,乃無一焉非天之所演也[3,p24]。
在这一翻译中,“實則一切民物之事”和“乃無一焉非天之所演也”明显的强调出了严复的观点,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演变的规则。
另外,有关他翻译中的案语,在此做一统计:译文总共35章,其中有28章译文后面加有案语,案语中有4篇和译文几乎一样长短,而有5篇甚至比译文更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翻译中采用的这种加案语的翻译方式和特点是多么鲜明。
三、结论
自从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翻译中提出“信、达、雅”的三字原则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严复的翻译到底是否遵循了这三字原则,很多人认为严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他自己提出的“信”,而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却是一个需要从翻译目的以及目的语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大背景这些方面作出全面的研究才能解决的话题。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理解严复为何要采取“非正法”的翻译策略。翻译有法,但无定法,翻译目的、历史和目的语文化等因素决定翻译该采用怎样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