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2010-03-22梁础珊

天津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林觉民历程生命

■梁础珊

梁础珊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华侨中学

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又丰富的人类命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将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投入,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形成对生命的积极情感。

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又丰富的人类命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将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投入,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形成对生命的积极情感。

一、加深教师的生命理解和感悟

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教师的典范。一位成功的学科教师,不但要具备所任教学科的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待该科知识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因此,教师本身面对生命的信念与态度,以及个人的生命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历史理解的深广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厚度。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所拥有的学识加强个人修养,懂得不断思考过去、现实与未来,以自己的生命感悟去激扬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从大历史中敬畏生命历程

在历史教学中探讨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等宏观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历程,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呵护,自觉赋予自己的每一刻以生命价值。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所选择的历史课程内容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如,“追寻生命的起源”专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追寻人类起源的原因与历程的学习,思索与探讨人类的未来,让学生在神秘的生命世界中寻找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敬畏生命;“宗法制与分封制”专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家族发展史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追寻先祖的足迹,感悟前辈奋斗的艰辛历程。

三、从前人经验中探寻生命之旅

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物,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会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生命的价值。如,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时,通过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等人凸显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等人的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等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感悟生命的崇高价值与人类的不懈奋斗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讲述身边平凡人物的生命历程来理解生命的价值,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新的认识与理解。

四、在自身感悟中建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人生观的养成,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扼杀个人更有意义的人生观的发展。当代西方教育学家在教学方法上曾经给教师诚恳的忠告: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由此也得到拥有知识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参酌前人智慧与个人经验,去探讨、发现、选择与发展个人的生命意义观,最后形成个人的人生观,建构自身的生命价值。

1.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历程。

胡适先生认为“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开展“我们生活在历史中”、“书写我的历史”等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乡土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真实事情的记录,自己可以为自己、为家族、为社区(村庄)书写“发展的历史”。如,可以通过老照片、老物品、老建筑等来反映自己身边的历史;借助家庭备忘录、孩子成长日志以及与亲友的有关书信等不同时期的文字材料,多途径挖掘并运用史料;可以从亲友那里了解自己身边的故事——口述历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身或家族的发展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在研讨活动中,形成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如在研讨与历史人物屈原、谭嗣同、林觉民、布鲁诺、哥白尼等相关的主题时,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持不同看法,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此时,可引用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之事迹——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与妻书》后,决然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被捕审讯时,不会广东话的林觉民以英语侃侃而谈,两广总督张鸣岐曾叹息:“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他永远24岁,永远都那么年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他们中有的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和社会的荣辱与振兴结合在一起,虽死犹生;有的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生命,他们永远成为后人心中的不朽的丰碑!从而引导学生追寻有意义的人生。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说:“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根本。”“欲达教育之目的,务必注意精神修养,向深处培,向厚处培。”这些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依然富有启迪意义,值得借鉴,让我们为之而不懈努力——让受教育者把获得的教诲内化为理想和信仰,并外化为行动,以促进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林觉民历程生命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辛亥革命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