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补充及替换文本的尝试和思考

2010-03-22李卫东

天津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教科书原文文言文

■李卫东

李卫东 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

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使阅读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促进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发展采取调整文本进行教学的策略,主要方法包括补充文本、补充文本片段、替换文本等。列举几则补充和替换文本进行教学的案例,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在阅读教学中补充和替换文本案例举隅

1.补充文本的教学案例。

案例1:《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看到一位台湾教师认真教学生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和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伟人像时的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然而,这篇课文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学生很难感受到的,因为课文仅仅描述了台湾人民爱国热情的具体表现,而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却没有展开叙述。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并没有感受和了解。知识背景和情感基础的缺失,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背景介绍,但内容过于抽象,想靠抽象的介绍触动学生的内心,显然不可能。因此,有必要出示一篇描述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文本,让学生感受那一段历史,感受台湾人民曾经如何屈辱地经历殖民统治,从而理解课文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产生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出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和一些历史照片,供学生课上阅读。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是语言导入(略)。二是初读课文《难忘的一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是再读课文,学生提出感到疑惑的地方。四是引导学生阅读补充文本《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看一些历史照片。五是结合阅读《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的感受,品读课文《难忘的一课》中的重点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六是拓展练习(略)。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既是独立文本,又是课文学习的重要补充。虽然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一倍,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却降低了,教学效果很好。

案例2:《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学习难度很大,也可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小学生文言文阅读不是为了进行正规的文言文学习,而是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什么是文言文,从而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基础,进行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在教学中,我补充了一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文言文课文的译文),采用文白对读法进行教学。其教学流程如下:一是阅读白话文课文《两小儿辩日》,包括读通、理解故事内容、练习表演。二是阅读文言文课文《两小儿辩日》(文中不加注释),包括读通、理解每句话意思、指导朗读。三是文白对读,教师读白话课文,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或背课文。四是交流感受,说说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感觉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设计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有初步的感受,为他们今后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补充文本片段的教学案例。

案例3:《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作者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把辛苦挣来的钱给作者买书的故事。文本的脉络是:我想买书—到街道小厂找母亲—向母亲要钱—给母亲买罐头—买到书。估计是因为篇幅限制,原作品中一段对母亲工作的低矮潮湿的街道小厂的环境描写在入选教科书时被删掉。

文本描述的是四十年前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那时在奴隶作坊式的街道小厂里挣钱是怎样艰辛,今天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删去这段文字,使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程度大打折扣,也使学生读到作者于几十个妇女中发现不了母亲这一情节时感到不合情理,应该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个被删去的段落。于是,我从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中找到这一段落,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读这段文字时,学生被深深地震撼,感受到作者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为全家挣得一个月27元的生活费,懂得为什么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知道了为什么作者在几十个妇女中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母亲。补充的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场景描写,对这段文字的阅读更是促进了对全文的学习。

3.替换文本的教学案例。

案例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备课与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作者得意洋洋;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痛哭起来。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还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认识到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下简称“改文”)疑问诸多,我查询课文原文——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我的绝妙坏诗》(以下称“原文”)。我将原文与改文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①从语言上看,改文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这里,“糟糕透了”语言和“扔回原处”动作过于情绪化,明显不符合父亲十分理性的性格,令人不可理解。再如,“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显然是领导说给员工或专家说给初学者的语言,乏味得很。这样的问题在改文中随处可见,而原文却没有这类问题。②从文章的主题上看,改文只是告诉学生,父母(或者扩而广之是所有的师长)的批评和赞扬都是对你的关爱。从原文的主题上看,爱说“真美”的母亲和爱说“很糟”的父亲,教会“我”学会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领悟父母教育智慧和生活丰富内涵。教育的价值在引发思考,而不是老生常谈。③改文与原文的不同还是两种文化的不同。改文实际上是以中国式道德训诫取代了西方教育方式和教育智慧,并以中国式思维对故事情节进行续编,但这种道德训诫与原文主要情节之间本质上格格不入,读者就越读越迷惑。我的结论:改文不适合作为课文让学生研读。

基于这样思考,我用原文替换改文来教学,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是初读《我的绝妙坏诗》一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生字新词。三是读课文,体会爸爸妈妈分别是怎么评价“我”写的诗的。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评价“我”的诗。体会巴德对这两种评价的感受。理解巴德成名后回忆起这件事的感受。四是拓展练习,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进行比较,改文的中心——告诉我们父母两种评价虽然不同,但都是源于爱。原文的中心——父母的评价让我从小开始学习如何对待肯定和否定。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二、对阅读教学中采用补充和替换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思考

1.阅读教学中补充和替换文本的实质。

阅读教学中补充和替换文本的实质是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替换,是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课文语言,感受、领悟作者创造的精神世界,言语的形象、意象、情境、思想、精神等等;二是学习与阅读课文语言有关的语文知识、言语技能和方法,生字、新词、句式、修辞、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朗读、默读、背诵、理解等。补充和替换阅读文本,同时也就对文本阅读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补充和替换,也就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替换。案例1中,学生阅读《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阅读《难忘的一课》时感受、思考的内容变得丰富而深刻。案例2中,白话文《两小儿辩日》的出现,不仅使学生多读了一篇文本,还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对比、感受文言和白话两种表达方式的过程,这种对比也是新的课程内容。案例3中,母亲工作环境片段的补充阅读,使得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阅读更加丰满深厚。案例4中,文本的替换,则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化。

2.教师能不能采用补充和替换文本策略。

补充和替换文本策略已经被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撑。其一,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给教师创新课程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补充和替换文本就是创新课程内容的策略之一。其二,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科书来教,而不能仅仅教教科书。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中,文本在某种角度上是实施教学的凭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决定如何使用这个凭借。其三,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根据课程的需要、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创新的过程,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替换,就是教师创新课程内容的过程。因此,从教师角色、课程实施和备课要求上看,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补充和替换文本的策略都是可以的,都应该被鼓励。

3.采用补充和替换文本策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尊重和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慎重、稳妥地补充和替换文本。语文教科书不是一篇篇课文的随意堆放,而是根据读写学习过程的需要来编排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承担着一定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任务,同时,课文认识深度也需要与学生的心理、认识、生活实际相符合。教师在补充和替换文本时,应考虑在不影响原文本承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通过补充和替换,更好地完成原有教学任务。案例1中,《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一文,促进了学生对课文《难忘的一课》的理解,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深度。案例2中,文白对读法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对文言文表达方式的感受。案例3中,母亲工作环境片段的阅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殷殷的慈母情。案例4中,教师利用原文教学,一样完成了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训练任务,同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深度。如果不考虑教科书编写思路,一味地求异求新,忽略教科书训练体系,就会使原本系统的语文训练落空,学生言语水平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不断加强综合修养,防止补充和替换文本时出现疏漏。教师补充和替换文本,需要有编写教科书的基本功,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从字词、句式、表达、逻辑等多种角度进行把关,存在问题应作必要改动。另外,教学中使用文本,应反映正确价值观和国家、社会、时代的核心思想,与此不相符合的文本不应选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教科书原文文言文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