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010-03-22郝玉柱
郝玉柱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高校发展与管理
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郝玉柱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校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教学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与科研需要协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协调发展。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讨论也逐步深入。作为高校教师,搞好教学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教师是否要搞科研,这就涉及到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一、教学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师应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与高等学校从事的主要工作是一致的。这里之所以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与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有关。近年来,高校的激励政策明显向科研倾斜。一些高校不论基础如何,在学校发展定位上也在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迈进,教师的岗位聘任、学科带头人等各类拔尖人才的遴选等,科研成果几乎是惟一的条件,高校科研在经费和物质上的投入可谓不计成本[1]。这种趋势当前越来越明显,高校为了追求所谓的知名度,极力追求科研的数量和高级别的成果,至于这些科研成果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则无人问津。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水平以及培养人才的质量,由于生源、专业基础、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在短期内难以量化,高校水平的高低于是就演变为科研成果数量的对比,教学质量越来越不受重视。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把科研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据统计,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 180万[2],“僧多粥少”造成了学术造假等腐败行为,教师把自己的主要工作——教学却看成了“良心活”。这样做的结果,短期内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长期则会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会影响到教师职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如果在教学上站不住脚,其他方面再突出也无济于事。如果很少甚至不给学生上课,这样的教师就成了一名纯粹的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称号名不副实,只能到科研院所做研究了。
二、教学与科研需要协调发展
强调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教师不需要搞科研,搞好科研同样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重要的是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大学发展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二者并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认识,但从整体上说,在19世纪初洪堡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后,标志着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钱伟长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你不教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深刻说明了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长的关系。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看,高校教师搞科研也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科研包括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专业科研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科研。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要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说二者并重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因为学校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教师岗位(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学生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师所担负的教学与科研的任务也不相同。相对而言,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要担负更多的科研工作,教学型大学的教师应更多地担负教学工作;科研型岗位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科研要求,教学型岗位的教师要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学生培养层次越高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越高,反之相反。从科研的内容看,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层次高的高校,主要是进行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层次较低的高校,主要是进行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类型、应聘岗位及培养对象,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协调起来,如此以来,才能成为高校讲坛的“常青树”,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要注意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即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的研究。一般来说,教师比较重视专业科研,认为这是自己的“本行”,忽略了教育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活动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专业科研与教育科研没有“全面协调发展”。从长远看,如果只重视专业科研而忽视教育科研,是难以做到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
目前,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从严格意义上说,有学历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会教育,即使有“饺子”,如果在“茶壶”中也倒不出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用传统做法、固有的经验、一般的常识,已经难以应对现时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古代教师靠知识的绝对拥有量获得权威,近代教师靠严格的教学管理获得权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生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就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现代社会进入知识爆炸时代,各种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传递,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岌岌可危。在知识传授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哪些知识最有价值?如何传授?所传授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知识结构?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已经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准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况。因此,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不但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并能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专业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如果自己“学富五车”,但不能准确清晰地通过适当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师同样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因此,教育科研和专业科研对教师同等重要。相对来说,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由于课程知识较稳定,应偏重于教育科学研究;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应该是专业科研与教育科研并重。
四、要以科研促教学
高校教师的科研有别于科研院所的科研。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向是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教师的科研导向,一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二是满足社会需要,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要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总结丰富,提高教学水平。可以说,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学生培养就是一个不自觉的非常随意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没有“章法”。同样,如果教育科研成果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的专业科研主要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并将其转化为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的源泉。目前,教师的专业科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科研目标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不一致,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教育背景搞科研,不能形成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二是教师的科研方向不稳定,随意性强;三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科研的“度”,为科研而科研;四是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低,二者之间的反差较大。
如何把握科研的“度”,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美国学者纳尔福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如果以科研为横坐标而以教学为纵坐标,二者关系类似于一个右倾的抛物线,在较低的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上升,但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3]也就是说,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对一名教师来讲,在适度的范围之内,适度的科研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但这是有极限点的,到了这个极限点以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就可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此时如果还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的话,必然会影响教学工作。当然,这个“极限点”,因教师所在的学校类型、岗位以及教师已具备教学与科研能力等不同而异。
五、把科研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因此,学生培养过程本身就要求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从教育科研看,教学规律的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教学过程,否则,教育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的成果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和检验,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教育科研课题要从教学中来,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取各种数据、案例及论证材料,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其实际应用价值。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从选题到完成,需要“教”与“学”不断互动,是一个不断总结积累的过程。有的教育科研项目可能成为教师的终身研究课题,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原来的研究结论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比如,师生关系问题就有一个从师道尊严、“同一战壕的战友”、尊师爱生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原来的研究结论就需要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完善或调整。
专业科研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专业发展方向,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的专业科研活动也要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这也是由高校教师科研的特点所决定的。从课堂教学、实验课程到社会实践,既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师的科研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研究探索实际问题;在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给学生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这些既是教学过程所必需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科研课题,可以发现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形成“师生结合”的科研团队。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和前期调研,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数据资料,进行观点综述,撰写小论文,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后进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够,特别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科研单打独斗,与教学脱节,与学生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临毕业时则要求学生写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论文,既不现实,也无法做到,所以只有抄袭一条路。因此,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断渗透科研创新精神,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协调发展。
[1]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万建辉.论文买卖“产业化”-2009年全国销售额近10亿[R].长江日报,2010-01-05.
[3]王蔚虹.国外教学与科研关系典型观点述评[J].石油教育,2008,(2).
[责任编辑:秦兴俊]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 College Teachers
HAO Yu-zhu
(School of Economics,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 101149,China)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 college teacher should understand.The work of teaching is always the focus of a college teacher.And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work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colleg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education scienc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research work,and apply 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to teaching proces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ork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collegel teachers;teaching and research;coordinate development
book=2,ebook=59
G642.0
A
1008-7362(2010)02-0063-03
2010-03-28
郝玉柱(1961-),男,辽宁北票人,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经济学及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