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2010-03-22尚兴娥王建成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差距公平发展

尚兴娥,王建成,刘 伟

(1.3.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教育厅党建处,山西太原030006)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尚兴娥1,王建成2,刘 伟3

(1.3.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教育厅党建处,山西太原030006)

教育公平问题由来已久,教育公平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关系着社会和谐。文章阐述了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教育公平;社会价值;教育政策

一、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分析

(一)教育公平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能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劳动力的再生产要依靠教育,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移到生产中要靠教育。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科技人员的培养,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智囊机构兰德(Rand)公司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是:教育公平,能够给政府创造巨额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的战略措施。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途径

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手段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力和努力,通过教育选拔取得较高学历而获得较好职业,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教育公平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在社会公平的实现过程中,教育公平无疑是“晴雨表”和“测温计”,客观地测量着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教育公平能提升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智力、心理和道德的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解放便成了教育活动的本真意义。教育公平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使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观,而且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实施教育公平可以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宽泛的平台。

第二,教育公平能促进人的潜在的本质释放。人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教育能实现人的“二次生成”,即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知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基本的有机构成。掌握了知识这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本质力量的其它要素,如坚定的意志、自觉的需要及理智的思维等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在现代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无疑是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即能自由地发挥出内在的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两级差距过大

教育的两级差距逐渐加大已成为新世纪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其中,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

1.城乡差距过大。城乡教育差距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又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教育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教育资源的失衡表现在弱势教育群体在经费、师资、教育条件、课程与教学等教育资源方面的弱势地位以及与教育资源直接相关的教育机会的不利处境上。

2.地区差距过大。地区间存在的经济差距是导致其产生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主要是指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公平。虽然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影响地区间的教育差距的因素很多,其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和国家教育经费在全国的分布不公平是最重要的差距。

3.阶层差距过大。我国的阶层差别正在加剧,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在教育的阶层差距中,基础教育阶段表现为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展开的“择校热”现象,而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差距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差距。据估计,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另一方面,在高校学生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属性。优势阶层子女更多地集中在热门专业,工人、农民等弱势阶层子女,多集中在农学、军事学、教育、师范类等冷门学科,这主要是由于有些冷门专业的收费较低,或有定向培养等优惠政策的吸引。

(二)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校”问题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凸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以建设示范校、示范班、实验校、实验班等种种名义,继续在人为地制造和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

由于重点校政策的存在,使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状况,不断地扩大和加剧了公立学校校际资源投入、教育条件、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引发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由于学校之间存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不仅学校被人为地分为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而且学校内又分设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由于“重点校”、“重点班”聚积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成为了“优质教育”的代名词。人们普遍认为,优质的教育保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前程,纷纷采取各种手段让孩子进入“重点校”、“重点班”,这也导致了择校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尽管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教委明确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但是各地仍在通过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学校差距,使得名校愈名愈富,差校愈弱愈贫,造成学校的两极分化,这种重点制的实施对教育公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三)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待遇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当我们从受教育者自身状态来定位弱势群体时,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经济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在享有和行使受教育权时处于不利境地、需要特别保护的人群。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的新成员,随着我国农民工规模的持续扩大,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进城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三、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理念转变:真正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识

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工作中自觉做到教育先行,真正树立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

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政治方面,教育对政治民主化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政治民主化程度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政治民主化的程度也就越大。其次,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也是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可以说教育也是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要提高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最后,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素质和从事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能力的人,这些都对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二)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

邓小平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因此,与发展不平衡、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距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发展性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往往会因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而加剧;而且,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更为容易实现。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旧的教育体制也日益暴露出其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大力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高考招生录取制度,高校、重点中小学的收费制度,支教制度,老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城乡中小学老师、校长轮岗制度,农村老师的补贴制度,教育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在体制上实现公平。

(三)机制创新: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

政府要明确自己在教育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上的责任,充分利用好政策与法律手段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利用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免税与退税、提供优惠贷款、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或利用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及国际合作渠道引进资金,推动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

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和补差的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关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优先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项目的立项,实行有效的政策倾斜,是可以加快缩小差距的时间的。教育部门要逐步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应该努力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四)政策改进: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的突出问题是教育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比较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是由于我国G 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 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基础线未能实现。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 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 DP比重一般在6%左右,有的高达7%,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比例前几年已达4.6%。目前政府应当要下大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 DP的比重达到4%。

从战略地角度增加政府教育投入,为国家长期发展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事实上,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在保证不降低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情况下,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由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将增量投入更多地用在公平改进上。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 2000,(3).

[2]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责任编辑:李志清]

book=29,ebook=238

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200631016),题目为:教育公平的本质及社会价值分析。

猜你喜欢

差距公平发展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公平比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