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全教会”

2010-03-22统稿

天津教育 2010年8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统稿:本刊记者 邓 蕙

背景透视:我国教育发展迈入新阶段

党中央关心教育,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在中国建成

之一:优先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教育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已在中国建成。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学生2.6亿人,专任教师1396.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55.2万所,遍及全国城市和农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2%,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毛入学率为24.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全民教育普及和发展,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8200万,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关键词之二:改革创新]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城乡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发展格局。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7倍。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3.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3%,已经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在公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的依法落实,为学校增添了更多活力。改革办学体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改革教育投入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0年计划支出2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9%。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下,素质教育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初步成效。

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发生积极变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展开的中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结构方面的改革取得成效,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比例趋于合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取得重大进展,至2010年秋季,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完成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7%、97.79%、91.55%……

[关键词之三:教育公平]

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中期教育进展的评估报告认为:“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义务教育阶段,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杂费和书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简称“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已覆盖全国城乡,城镇低保家庭学龄人口将继续享受政府资助。

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两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舍改造。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专项工程,为数千万农村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2004年启动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已如期实现,使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8%。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目前已覆盖36万所农村中小学,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实行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从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实施重点面向中西部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试行免费师范生政策。2009年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范围从13个省扩大到22个省、1.5万所学校,共招聘特岗教师64397人,超过前3年的总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扩大到24个省,招收研究生人数比2008年增加91.2%。中央财政投入专项经费5000万元,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培训中小学教师近50万名,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约40万余名,占总数的81.6%。通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骨干教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向受援地区学校无偿提供资金、图书、教学设备等,资助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并实施,教育发展脉络更清晰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表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工作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要任务的两大保证。

三大任务——发展、改革、保障。6项发展任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6项改革任务: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6项保障任务: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0%,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950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教育规划纲要》集纳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乃至实施的全面规划、设计,“亮点很多”是不少专家对它的直观评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如果说这次《教育规划纲要》与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几大教育文件相比有什么新突破,那就是特别突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袁贵仁部长指出,《教育规划纲要》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

《教育规划纲要》最终定稿公布之后,国家将成立一个至少是副总理级别的教育改革推动机构。《教育规划纲要》公布之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即召开,在全国教育系统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

高层声音:是改革宣言,是庄重承诺

胡锦涛总书记:改善教师待遇,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胡锦涛总书记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五项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温家宝总理:提出五项要求,部署《教育规划纲要》实施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解决留守儿童上学、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等问题。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他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

第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第二,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

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国务委员刘延东: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刻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在机会公平,把有限教育资源投向最需要领域、最困难群体;正确处理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注重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途径;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以务实措施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满足群众合理期望;正确处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科学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抓紧启动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做到“三个坚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全国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第一,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当前,人民群众盼改革,期望孩子能够上好学校,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教育系统盼改革,期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活力;社会各界盼改革,期望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教育系统要坚决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方向,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增添活力。

第二,坚持整体推进,争取重点突破。一是搞好系统设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二是解决突出问题。要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精心设计好改革项目,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以育人为本,重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第三,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有序推进。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2年重点改革任务,我们在各地各部门申报的基础上,综合形成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下一步,一是搞好启动实施。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大家提出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总体方案,报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批准,适时召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配套政策,组织专家论证,形成实施方案。科学决策,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问政于民,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注重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区域、城乡的差异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今后每年将根据各地各校改革情况,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实践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通过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舆论支持

《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着力营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良好舆论氛围。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宣传会议的重要精神、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深入宣传纲要重大意义,深入解读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深入阐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纲要的强烈反响和热切期待,反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果,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第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坚持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未成年人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以净化互联网、手机为重点,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创作生产深受未成年人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深度解读: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开展下一步工作

指引未来十年教育科学发展的十大新论点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推进未来十年教育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论点。

一、关于教育“基石”的论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关于“现代教育体系”的论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三、关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论点:“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四、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论点:“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五、关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论点:“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六、关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论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七、关于“教育公平”的论点:“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八、关于“教育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论点:“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九、关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论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十、关于教育“去行政化”的论点:“各级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新华网)

吹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

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启动《教育规划纲要》,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充分体现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呈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和品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的同时,都在注意研究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决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明了方向。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预测,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为95%,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将达到50%。相应的,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应能超过 80%,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提高到11.2年和13.5年,再加上教育系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贡献率的提升,使我国初步迈入世界上人力资源强国门槛。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基础。(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强国必先强教,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号角。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促进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这不仅是转变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历史性飞跃的根本措施。

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认真抓好三件大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光明日报》社论)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德育为先。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坚持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阳光的心态、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加强美育,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以20字方针统揽教育全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财政资金的优先投入是教育优先发展最重要的物质保证。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第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

动态追踪: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实践高潮

教育部要求各地尽快拿出教改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教育部7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尽快完成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拿出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通知强调,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参考国家发展项目,确定一批本地发展项目,在年底前完成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要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学校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知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统筹协调的贯彻落实工作体系。各地、各学校要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部署,精心设计改革项目,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试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学习培训、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教育负责同志、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暑期集中学习,广泛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大学习、大讨论。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重视、关心、参与、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活动启动

从2010年7月24日开始,教育部组织若干宣讲组,部党组成员分别带队到各省(区、市)集中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活动。教育部在北京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了首场宣讲。

袁贵仁部长指出,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体现了三个特点: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袁贵仁部长指出,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线是遵循规律、科学发展,重点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两大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两大根本保障。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结,也是贯穿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核心思想和工作方针,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最根本的要求。

袁贵仁部长强调,要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三个着力”的要求,着力加强和改善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着力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切实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

天津市教育系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天津市教育系统2010年7月20日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当前和下一阶段贯彻的重点作出安排。

会议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全市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宣讲团等多种形式,组织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了解全国和本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深入了解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要坚持深入发动群众,充分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入调研,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脚踏实地的工作,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与天津城市定位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天津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和会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1994年6月14日至17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9年6月15日至18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之后的工作任务。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教育成就,系统分析了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围绕“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菏泽一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