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史地学文献概述

2010-03-22李习文孔炜莉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银川75002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5期
关键词:西域西北新疆

●李习文,孔炜莉(宁夏社会科学院 图资中心,银川 750021)

中国历代王朝出于经营西北的需要,曾有各种开发举措,历代学者怀着振兴国家的理想,致力于西北的研究,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随着国势衰退,西北社会凋敝的突出,外国的西北探险、盗宝活动刺激,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西北史地的研究,许多西北研究著作相继问世,“西北史地学”随之产生,并且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学者及著作,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等是本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此后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和带领下,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该研究领域,而且进行了可喜的学术尝试。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北史地学各时期的主要文献的介绍,厘清西北史地学各时期的研究成果,为西北史地学研究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西北史地学兴起前的文献

西北地区地域偏远,自然、人文环境十分复杂,对西北边疆进行研究有诸多困难,自古以来就是史地研究的薄弱环节。我国现有最早记载和研究有关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文献是汉代司马迁著的《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此后我国历代正史中多有关于西北史地的记载。同时,历代私家学者也有一些关于西北历史地理的著述问世,有代表性的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共12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记述了所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等,记载真实生动,是一部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元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元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经过,记录途中见闻、山川道里、关塞亭障、生活习俗等,对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以及中亚一带情况有具体记述,是研究13世纪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资料。还有元刘郁的《西使记》、明代陈诚和李暹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都记录了大量有关西域的地理情况。

清王朝对西北地区的统一后,西北边疆地区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了有效配合军事行动,清政府也组织编纂了一批志书,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大清一统志》等边疆史地著作。《西域图志》是清朝官修的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新疆地方志,内容丰富,包括疆域、山川、官制、兵防、贡赋、钱法、风俗、音乐,均考古证今,成为新疆史地要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域同文志》记载除新疆地区外,还包括青海和西藏等地,主要对上述地区的地名、山水名及准噶尔部、回部等各部上层人物进行记述,是研究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地理沿革及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参考著作。《大清一统志》(西北部分)详尽地叙述了中国西北边疆的沿革、人文、物产以及包括西北在内的各民族版图,对于了解18世纪西北边疆的史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疆回部志》是新疆南部各地的通志,记述了新疆南部各城地理气候、山川城池、官制爵禄、户口赋役、耕织贸易、钱法、邮驿等情况,而且还记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服饰衣冠等习俗。该书在清代新疆方志中成书较早,是研究清朝前期新疆地方史和民族史的重要边疆史地著作。与此同时,西北边疆史地也引起清朝个别学者的关注,影响较大的是梁汾的《西陲今略》、和七十一的《西域闻见录》等。梁汾曾三次游历西北,实地考察了西北边城分布和地域风貌,而且他精于数学测算,凡经过的山川皆绘制成图,《西陲今略》真实地记录了其考察过程,并提出了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西北史地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西域见闻录》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记录了作者耳闻目睹之事,描述了新疆各地历史沿革、官制兵额、军台驿站、交通道里、物产风俗等情况,还考述了新疆各少数民族先世渊源和分布情况,是研究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和中亚史的重要参考著作。这些文献虽然内容零碎庞杂,但为系统的西北史地学研究积累了可靠的资料。

2 西北史地学创立时期的主要文献

清代至嘉庆年间,是西北史地学创立时期。经过顺、康、雍、乾朝百年的发展,社会基本稳定,经济呈现出封建社会繁荣景象,这为学术研究和西北史地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术和政治的现实需要,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西北地区。他们本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是埋首书本,孜孜考求;或是跨马壮游,亲身考察,在前代学人的学术积累基础上,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在他们的带动下,兴起了专门研究西北史地的西北边疆史地学,涌现出了诸如祁韵士、徐松等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大家,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早对西北史地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是祁韵士和徐松。祁韵士于嘉庆十年(1805年)发遣新疆伊犁期间,受伊犁将军松筠之命编辑《西陲总统事略》(12卷)。该书主要叙述了新疆统一的经过,记载了新疆的疆域、山川、城郭、治兵、边防、屯田、水利、矿产、民族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及新疆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军事部署、民族、风俗物产等方面,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此外,祁韵士以纂修《西陲总统事略》为契机,据其西北实际考察所得资料,完成《西陲要略》《西域释地》。《西陲要略》是根据亲身经历遍考历代关于新疆的疆域、山川、河流及地名沿革后,主要对记述新疆的主要城市、驻兵、屯田、山脉、河流、风俗等进行详细的描述。《西域释地》则是对西域具体地名的考释,还记述了一些历史遗迹及有关传闻,客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清乾隆嘉庆年间新疆史地的实际情况,是一部专门记述疆域山川、沿革考辨的著作。另外,祁韵士还著有《万里行程记》,这是一部以记叙为主,兼有少量考证的旅行见闻录,详述作者跋涉10700多里的所见所闻,不仅介绍了清代中叶从山西至伊犁的交通概况,而且描绘了沿途的地理概貌、气候特点、风土人情及经济生活。祁韵士参与编辑的《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详细记载了清入关以来蒙古各部王公归附清朝的经过、封袭建制之原委和在清统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民族人物和边疆政策的重要资料。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学者对蒙古事情为系统的研究,自此始也。”[1]

继祁韵士之后,徐松同受松筠之命增纂修订《西陲总统事略》,通过实地调查考证将其扩充至25万字,呈道光帝赐名《新疆识略》12卷,同时徐松利用实地考察所积累的资料完成了《西域水道记》《新疆赋》及《汉书西域传补注》,3部著作体裁各异,对象相同,内容有机相连。《西域水道记》是一部记述新疆水道的清代新疆地理专书,记载西域各条河流发源、流域、所入湖泊等详细地理资料,书中所记重点在于新疆主要山脉的位置与走势、11个湖泊河流的源流与分支,以及沿途物产与居民风俗,并与清代方志相互参照,记录了清人在西北的活动踪迹。该书是我国古代舆地著作中对新疆水道湖泊研究最为详实完备的一部。与《西域水道记》同时,徐松进行了《汉书西域传补注》的撰述,考订古代地名沿革,以今证古,与《西域水道记》注重当代地理互有分工,二书在相关内容下往往注有“互见”字样,可见作者匠心。《新疆赋》属于文学创作,记叙乾隆以来平定西域,开疆辟土的功绩,也对新疆南北二路的山川地理作了提纲挈领的描述。

3 西北史地学繁荣时期的主要文献

清代道咸年间是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繁荣时期。关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兴盛状况,梁启超先生早在1920年就指出:“自乾隆后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2]这一时期的文献是以统治者治理西北边疆的需要出发,带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目的,著述立足实地调查,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

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是广泛钻研前人西北边疆史地著述后完成的力作,从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辖为出发点,第一个明确提出在新疆建省问题。“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地提出‘夺伯克之权’,在新疆全境推行郡县制,龚自珍确是第一人”。[3]他还对新疆的经济、边防以及府州县的行政划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不仅有利于中央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道光年间,龚自珍又作《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文》《御试安边绥远疏》,就如何稳定新疆的统治和抚驭回民之道向新任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姓觉罗氏,名宝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民族团结和睦是稳定边疆的保证。1884年,新疆实现建省,龚自珍的建省主张和在新疆南北两路的驻兵规划得以实现。

沈垚的《新疆私议》作于道光八年(1828年),是研究西北边疆问题的精心之作,在维护边疆统一问题上阐述了巩固边疆的切实措施。沈垚建议当地官员要加强边政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主张在新疆屯田,并认为屯田必讲水利,并对新疆水道作了颇为精确的考据。沈垚的著作还有《西域小记》《元史西北地蠡测》《地道记》《六镇释》《西游记金山以东释》,这些著作不仅对金山(阿尔泰山) 以东的交通要道、山川道里、成吉思汗分封在东方的诸王封地、和林的具体地点等作了考释,而且纠正了前人记载的若干误记。

鸦片战争前后,姚莹写出了一系列边疆史地著作。其中道光十三年(1833年) 完稿的《识小录》,概述了蒙古、新疆、西藏的历史、地理、民族分布和宗教信仰,并对中俄边界沿革和走向,边防哨卡的设置和驻军作了记述。姚莹撰写的《康輶纪行》对西藏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对与西藏毗邻的一些国家以及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都作了介绍,他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

鸦片战争后,受林则徐嘱托,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于1843年正式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魏源立足于现实,积极探索安边固防之策。魏源在《圣武记》中记载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之乱,绥服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山等地区,镇压乌什、昌吉人民起事,平定张格尔之乱,抗击浩罕安集延人入侵,镇压甘肃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及苏四十三起义、石峰堡田五起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涉及新疆、甘肃等地伊斯兰教历史、教派及习俗等内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4]此外,有影响的西北史地专论还有《答人问西北边域书》(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80)。

张穆是晚清著名的西北史地学者之一。他的《蒙古游牧记》(16卷)是研究蒙古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从19世纪末叶起曾被译为俄文、日文。对内外蒙、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各部落历史、王公系谱事迹、游牧所在、盟旗沿革,清朝对蒙古王公的笼络、利用以及蒙古各部落所在地区的山川城堡,详加记述,它对研究蒙古各种部落盟旗的历史,满蒙统治者的政治关系史,以及内外蒙、青海、新疆等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蒙古游牧记》既可视为清代汉学家考证史地的杰作,也是道光中期以后西北史地学转向经世致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张穆对晚清西北史地学发展所作的另一大贡献是校勘、刊行和传播西北史地学的重要古籍,如对祁韵士著作的校勘,对《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校勘等。

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西北边疆史与俄国史地的代表巨著。何秋涛在《北徼汇编》6卷基础上进行详加扩充、考订、增补,增至80卷。于咸丰八年(1858年) 上奏朝廷,咸丰帝以其“于制度沿革,川形势,考据详明”(何秋涛:朔方备乘·卷首·上谕,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本),特赐名《朔方备乘》。内容包括边疆民族、山川、险隘、镇戍、地理沿革、习俗和物产等概况以及中俄关系、中俄界址、俄国及边疆史地文献诸方面,是研究清代治边政策的重要资料。所研究范围,亦不仅仅局限于蒙古及西北史地,而是围绕着中国北疆和俄罗斯,并叙及东北边疆直至哈萨克等中亚之地及东欧。在时间、空间上远超于前人,堪称是边疆史地研究中的成功之作。[5]

张澍作为西北本土研究西北史地的领军人物,沿着乾嘉考据学的研究路径,以“五凉”文化为中心,先后完成了记载河西历史的《五凉旧闻》40卷,又搜集各种资料辑成《二酉堂丛》,收录了有关西北文献36种及《西夏姓氏录》等,对推动清代西北学术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温达奉赦纂辑的《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至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有关清王朝与准噶尔丹以及卫拉特蒙古各部交往的上谕,系统讲述了康熙三次出兵征讨噶尔丹的经过。傅恒等奉敕撰的《平定准噶尔方略》172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收集清初至中叶西、北两路将军和大臣的奏疏,以及康、雍、乾三朝有关准噶尔的敕谕,是清政府治理西北边疆,以及与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和战关系的全面记录。全书内容丰富,对西北地域民族多有考证,可作为清史、地方志、民族史研究的参考资料。曹振镛撰的《平定回疆剿平逆裔方略》80卷,成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所记时间起自道光六年(1826)六月,迄于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是书收集了在平定回部张格尔叛乱过程中皇帝的谕旨、奏疏、公牍等原稿,按照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时间顺序编辑成书。

俞正燮主要著有《驻扎大臣原始》《书西域见闻录后》《俄罗斯事辑》《俄罗斯长篇稿跋》等。《驻扎大臣原始》是俞正燮研究边疆民族关系的代表作,该文叙述了清代前期与中叶边疆民族关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并介绍了嘉庆十一年(1806年)各地驻扎大臣的分布情况。他在《书西域见闻录后》中,又详细考订了土尔扈特人的世系。《俄罗斯事辑》着重考订、记述了俄罗斯的疆域、历史,及清政府自卫反击,两国划定疆界的情况。《俄罗斯长篇稿跋》写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八月,俞氏生前未刻,后由其好友张穆从其遗著中检出,刻入《癸巳丛稿》中,对与俄罗斯有关的事件和事实,考证精详,材料丰富。

由新疆通志局修纂的《新疆图志》是清末一部较完备的官修通志,也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地方志。该书始修于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成于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全书共116卷,卷首1卷,共117冊。该书记载了新疆地区的建置沿革、城镇兴废、山川水道、道里四至、土壤、气候等地理情况,阐述了清代新疆地区的中俄关系,对新疆历史地理也进行了广泛的考订,质疑辨误,力求记载的准确,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成果。书内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因而成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标志,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献以加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为主张,将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文献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学术价值高,研究范围广,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学术志趣,而且在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治学风格。这特别表现在二方面:首先,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精神。……其次,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善于运用乾嘉以来考据学的有关成果,以及考证、校勘、训诂等方法从文献上考证史地,还十分注重实地勘察”,“力求以前人和同时学者亲历所得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方法”。[6]

4 西北史地学沉寂时期的主要文献

清代同治至光绪时期是西北史地学研究的沉寂时期,这一时期的西北史地著作锐减,成果不多,且影响较小,代表著作有:

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书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该书详考汉时西域各国的位置及其沿革。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是用地图表示历史地名方位考证成果的杰出的代表之作,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共71幅,系杨守敬先于同治二年(1863年)与邓承修、后于光绪五年(1879年)与饶敦秩合作绘成,主要是历代疆域形势图、四裔图等,性质相当于总图。后一部分为历代《地理志》图,始绘年代已不可考,最终完成于宣统三年(1911年)。

丁谦最重要的著作是被称为“天下之奇作”的《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主要涉及中国自周朝及两汉以讫明清之边疆地区及外国地理,是一部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考证我国历代边疆地理和西域地理的著作,民国四年(1915年)由浙江图书馆刊刻出版。他关于西北地理的著作还有《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元秘史地理考证》《元经世大典图地理考证》等。

许景澄深研西北边疆史地,西北史地著述主要有《帕米尔图说》和《西北边界地名译汉考证》。《帕米尔图说》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书中广泛吸取了西方人有关帕米尔之记载与研究成果,对诸图加以详细的考订。《西北边界地名译汉考证》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要讲述对西北地区地名汉译的考证,其中所用地图很多都是中西方最新的考察成果。两书中许景澄不仅将英、俄等西方国家与新疆有关的最新地图介绍给了国人,而且对俄国等西方国家在新疆的扩张行为也进行了较多的论述,意在警示国人,保卫边疆。

5 西北史地学继承延续时期的主要文献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所取得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开发西北的背景下,形成了近现代边疆史研究热潮。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西北地理和蒙古地区古代各游牧民族的历史进行广泛的研究,他校勘、注释、考证的《蒙鞑备录笺证》《黑鞑事略笺证》《圣武亲征录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刘祁北使记注》《刘郁西使记校注》等,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如他写的《流沙坠简序》,便是利用魏晋木简考证西域著名古城楼兰的位置及其兴废的论文。他写的《高昌宁朔将军曲斌造寺碑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唐贤力芯伽公主墓志跋》等文章,从碑文、墓志铭文考证蒙古地区古代游牧部族突厥、回鹘族的历史。

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以及在世界大潮中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西北史地研究呈现高潮,1909年由张相文等发起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和创办的《地学杂志》至1937年止,共发行181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发表有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著文章的学术性期刊。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和谭其骧、冯家升先生于1934年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为代表,主要刊发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方面的文章,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沿革和边疆史地为主旨,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史的研究。同期著作有林兢的《西北丛编》,是作者考察祖国大西北的日记,内容涉及当时西北各地的居民村落、山川河流、土地人口、交通运输、历史沿革、人口变迁等,内容十分丰富,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现在,这部日记不但成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开发的史料,而且还是历史考证的第一手资料,珍贵而详实(上海神洲国光社1931年)。此外,这一时期西北史地方面的著作还有谢彬的《新疆游记》(中华书局1923年)、翁文灏的《锥指集》(地质图书馆1930年)、王金绂的《西北地理》(北平立达书局1932年)、张其昀等的《西北问题》(科学书店印行)、华企云的《中国边疆》(新亚细亚学会1933年)、洪涤尘的《新疆史地大纲》(正中书局印行,1935年)、汪昭声的《西北建设论》(青年出版社印行)、李述礼译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开明书店印行)、(日)藤田丰八的《西北古地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王金俊的《西北之地文与人文》(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年)、汪公亮的《西北地理》(正中书局出版,1936年)、张印堂的《西北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印行,1933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的《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1936年印本)等。

抗战时期及后,探讨西北史地的主要有:陈正祥的《开发西北与抗战前途》《开发西北与抗战建国》《西北区域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年),(日)羽田享的《西域文明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贺岳僧的《西北史纲》(文信书局出版,1943年),汪昭声的《西北建设论》(青年出版社印行,1943年),陈纪滢的《新疆鸟瞰》(商务印书馆印行,1943年),邬翰芳的《西北经济地理》(编者自刊,1944年)等著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时期的西北史地学研究,与传统的西北史地学不同,特别是随着开发西北和建设西北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和团体纷纷派遣考察团前往西北实地调查,有关西北史地的文章和著作大量出版,但内容大多偏重于自然科学方面,尤以地型和气候为主。

6 当代西北史地学研究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史地学研究迅猛发展,学术氛围活跃,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更开阔,理论性更强,西北史地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现择要介绍。《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在叙述蒙古地区边界沿革的基础上,论述了俄国在蒙古地区的各种侵略活动及其阴谋手段。《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概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蚕食,同时追述了这一地区中俄边界的沿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帕米尔问题、巴尔喀什湖问题、伊犁问题等,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述。同类著作还有《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简史》(北京出版社1979年)、吴泽霖译《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油印本,1979年)、赵春晨《沙俄侵略我国西北边疆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李冀成《沙俄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中华书局1980年)、黄文弼编的《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等。杨建新、马曼丽的《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集中论述了7个外国探察家在新疆的活动,其中包括斯坦因,并认为这些考察家大致可分为间谍、文物掠夺者和考察家三类。杨建新《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的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分析了斯坦因和我国古代西北史地学研究的关系,作者既肯定了斯坦因在促进西方对我国西北地区考察、研究上的作用,又抨击了他大肆掠夺我国文物的侵略行径,以及对我国文物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此外,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下卷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勃兴”为题专门探讨了清代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兴盛局面。杨建新的《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把分散的、饶有趣味而且极有学术价值的西行记汇集起来,如《穆天子传》、贾耽的《四夷路程》、陈诚的《西域蕃国志》等,方便读者,并引起更多的人对我国西北地区史、地理的兴趣,激发人们热爱西北、开发西北的热情。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一章第五节以“张穆、何秋涛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为题,重点评述了张穆、何秋涛的边疆史地研究成就。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一章第二节以“西北史地学的兴起”为题探讨了清代西北史地研究兴起的状况和巨大成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鲁人勇、吴忠礼、徐庄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对各个朝代在宁夏地区的行政设置及其治所、辖地、归属、沿革等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考辨,并附有历史地图9幅,是一本研究、了解宁夏历史地理必备的工具书。李之勤的《西北史地研究》(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年)涉及古都长安为中心重要驿道的走向、线路、遗迹、历史作用及陕西地方史等方面。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在第一章第二节以“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为题,首先指出了清代边疆史地研究勃兴的根本原因,并对嘉道咸年间的边疆史地学作了简要的回顾(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奥里尔·斯坦因著,刘文锁等译《西域考古图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是斯坦因新疆考古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斯坦因新疆考古的活动情况及其所搜掠去的文物。赵俪生的《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完整地、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古代西北屯田的历史。马大正等的《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讲述了世纪之交,在历史、地理、民族、社会、民族古文字、文化、考古以及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回顾和评价西域考察与研究的发展进程。刘建丽的《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从宋代西北吐蕃地域性与区域性特色揭示其多元文化特征。薛正昌的《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论述了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陇东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慧生、陈超著的《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对于1911至1949年之间新疆漫长历史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疏理和论述,就俄英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略较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郭双林的《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章以“从传统地理学到近代地理学”为题,对祁韵士、徐松、龚自珍等人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就作了简要的评介,同时指出传统地理学研究在清嘉道之际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马大正主编的《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顺序来贯通,以历代边疆政策、边疆开发和治理、边疆行政机构的设置等为论题,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边疆地区各不相同的边疆问题展开研究。邹振环在《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中认为“清初以来的考据学、清中叶兴起的西北边疆地理研究和晚清东传的西方地理学,是晚清地理学共同体的研究规范的主要来源”。[7]苏北海的《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重点叙述了我国在西域历史上的疆域变迁,各民族活动给西域历史留下的重要遗迹和平原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复杂的民族语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对历史地理各方面的影响。贾建飞的《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以松筠、祁韵士和徐松等关键人物为线索,论述了西北史地学的兴起,认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是历史和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时期西北史地学的发展特征。《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涉及沙漠历史地理、古代交通、古城研究、黄帝史迹及其他历史地理问题,是研究西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王希隆的《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对一些与西北少数民族史有一定关联的西北地方史和中俄关系史,孙喆的《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其独特之处在于从舆图的角度考察清代疆域的形成。刘文鹏的《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通过对清代驿传在地域范围上变化的考察及其管理制度中的物质供给、信息传递等的分析,揭示清代驿传具体的实际运行方式,阐述其在国家政治、军事、疆域形成等方面的作用。宝音朝克图的《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卡伦”一词的词源及涵义、边疆卡伦的分布、卡伦的职能、卡伦的管理等多个角度考察了清代边疆特有的卡伦制度。汪一鸣的《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内容覆盖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灌区发展、首府银川城市建设和自治区风物今昔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一个相当全面的动态介绍,是一项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和古为今用的科学含量高,应用价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侯德仁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特点,并以清代西北史地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 芈一之的《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重庆出版社2006年)对黄河上游地区纵横数千里、上下几千年的各种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宗教、中西交流以及资源开发诸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对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山川名胜、世家大族作了考察和描述。吴福环、郭泰山的《新疆通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郭丽萍的《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侧重于西北史地学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由学者个人际遇、学术交游、师友传承等方面入手,了解学术资源的利用,治学方法的传承,与主流学术的关系等,使读者深入学人心灵深处,体味西北史地学者献身学术研究的执著与艰辛。陈守忠先生所著《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将区域史与民族史相结合,对河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对河陇历史地理研究进行补空纠谬,又对通渭、定西、会宁、榆中、临夏五县地方志撰写的建置沿革加以考证。

当代学术界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盛况、成因、影响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阐析,这些论著的显著特点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把西北边疆作为独立客体进行研究,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以后的西北史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464.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6.

[3]纪大椿.龚自珍和他的《西域置行省议》[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

[4]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2):116-123.

[5]王民,李永祥.《何秋涛《朔方备乘》的史学价值与影响[J].福建学刊,1996(6):66-69.

[6]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0.

[7]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西域西北新疆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班超出使西域
黔西北行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西北望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