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2010-03-22张小忠孟凡静何永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件文本

张小忠,孟凡静,何永生

(1.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车轴山中学,河北 唐山 064001)

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理念滞后,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不少教师认为,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越多,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毋庸讳言,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就完全可以由信息技术来代替。信息技术只是阅读教学方法或策略的一种,决不是唯一的,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来代替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能是优化并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让信息技术有机地成为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选用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信息技术课件,通过接触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发和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课件机械,缺乏灵活适应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学课件,尤其是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的高质量课件,其教学过程都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地“演示”。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控制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分析、比较和总结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因此,教师基本上不可能针对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在此情形下,课堂上总会出现教师因课件运行发生故障而手忙脚乱、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合标准”而尴尬不已的被动局面,教师连维护正常的教学过程都很困难,何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发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缘此,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机器和程序,阅读教学的进程也是动态发展的,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更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灵活地把握和调试教学课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偏离文本,以声音图像代替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语言文字,归宿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多教师便借此大做文章,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或画面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其实,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用简单的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来代替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乃至文学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那么,“语文味”就会荡然无存,再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寡味。

信息技术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本身的揣摩、品味、感悟和运用,代替不了文本解读过程中文本主旨内涵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代替不了师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和创造性想像,更代替不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意体验。因为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对内涵比较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教师提供的图像和视频只能是一家之言。显然,这种图像和视频限制了学生的想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经典文章,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和吸收,要立足文本,明确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揣摩、品味和理解,而不是喧宾夺主,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

二、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原则

(一)以学习语言为根本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能力的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的学习对象,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语言理解、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是重要指标。在语文课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当其他课程主要培养着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语言素质的时候,中小学语文教学则应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素质的能力”[1],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揣摩和品味,进而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丰厚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信息技术不能因此而消解学生对文本语言、思想、情感的揣摩和品味,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内化应用,不能隔断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不能将作品的语境意境、人物的心态风神格式化或凝固化。反之,大量琐碎的图片和无休止的音乐只能从根本上肢解作品的意境,扰乱学生对作品语言的深层体味和对作品意义的纵深思考。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想像,紧紧抓住课文语言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反复品味和仔细斟酌中体味语言本身的魅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夯实学生的阅读积累。

(二)以感悟体验为关键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体验是一种“主客统一、物我两忘”的阅读状态,只有当学生对文本语言、思想、人物心理、情绪等产生了感受、领悟及内心反应,文本内容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产生极为有价值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体验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准确把握人物情感的脉搏。当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激活教材上那些鲜活的文字和画面时,就会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作品深层的意蕴,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只有学生的心中真正受到了触动,才会真正理解文本在语言、思想、表现技法等方面独特的魅力。

(三)以水乳交融为目标

适时、适度、适宜,就像盐融于水——这是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最高境界。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和热点、疑点的探究之中,“应该教师讲解的、应该教师板书的、应该学生思考的、应该学生提问的,决不能用信息技术技术代替;应该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应该用录像的,应该用录音的,哪种手段最佳就用哪种,决不是媒体越杂、越花哨越好。可用可不用时,不用;多用少用一样时,少用”[3]。

适时,就是当用则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课文重点难点、展开阅读拓展和反馈练习时,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信息技术,而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是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4]适度,就是课件的播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课件要简洁实用,为学生阅读课文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适宜,就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考虑文体本身的特点,画面、图像、声音和文字结合得恰到好处,媒体演示和师生朗读、对话、练习结合紧密,相得益彰,信息量适中,教学层次分明有序。

三、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突破重点难点

囿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某些课文内容难以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好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这一不足。譬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显得捉襟见肘。作者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篇《景泰蓝的制作》,在我看来已经把各道工序扼要地说清楚了,因为我是陪父亲一同去参观的。……带领同学们去参观景泰蓝工厂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可惜不容易办到。至少要找一件景泰蓝制品来,破的更好(因为这样大家更容易看清楚“掐丝”用的铜丝的“横断面是长方形”,看清楚这横断面是长方形的铜丝是怎样焊牢在铜胎上的),让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仔细揣摩。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课件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景泰蓝的制作介绍得细致入微,用信息技术重点演示“掐丝”、“点蓝”这两道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工序,使原本繁复的工艺过程显得十分清晰而便于学生理解。这样,信息技术的演示和学生的阅读紧密结合,既增加了学生对景泰蓝的感性认识,也促使学生内化说明文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强化情感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想像与联想的原型素材,让学生触景生情,在深层的情感体验中增进对课文内容的揣摩和理解。例如,在讲授《长江三峡》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方法讲授,因缺乏真情实感,很难使学生想像和感受三峡的雄伟、秀丽和险峻,而把握作者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层性,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特点,结合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容易产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为此,就可以一边引导学生触摸作品的语言文字,一边借助信息技术播放《长江三峡》的电视录像。学生在欣赏三峡绮丽风光的同时,聆听着优美的解说词。果然,“学生恍如身临其境,被三峡雄奇险峻、秀丽迷人的风光所震撼和吸引,内心体验到和作者一样的万丈豪情”[5],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三)促进深化理解

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体验其复杂微妙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能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可用信息技术重点展示王富仁的《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6]:从“十二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所反映的怨诉、愤懑来看,兰芝夫妇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有的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说明焦仲卿的软骨病在于他的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唯诺诺的奴隶性,甚至也包括他在其妻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窝囊态度;“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正是在兰芝道出了这个婚姻无可挽回的实情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懦弱、无能的丈夫感到真正的同情了;此诗与其说是反封建礼教的,不如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与其说是歌颂爱情的,不如说是维护封建婚姻的合法性的。

另外,林怀宇的《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心路历程解读》却认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不仅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氛围,更象征着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

(四)挖掘文化内涵

阅读教学中的文言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渐次提升。在讲《论语六则》时,以凝重古朴的古筝独奏作为起始,在屏幕上展现大幅的孔子像,学生仰视这位中国古代圣人会肃然起敬。进入语言世界后,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六段对话设计六个相应的情境,于是两千年前的师生对话逼真地再现,使语言、场景、文化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比单纯地介绍作者、背景、然后诵读课文,学习古汉语知识效果要好得多[7]。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件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