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之维
2010-03-22石慧
石 慧
(华南师范大学 增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随着社会的急遽转型和变迁,人类代际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导致了社会利益和道德价值观在代际间发生分化和整合。代际关系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道德教育是关于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同代的人之间的教化。虽然也包含代内各群体和个体之间在道德上的相互影响和教育,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正是代际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在现代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代际的维度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现代道德教育代际之维的存在依据
在现代社会,要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实现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代际之维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着客观必然性,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存在依据。
(一)宏观依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使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代是一个涵盖年龄——社会——文化——历史的概念范畴,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代际间由于阅历和环境不同,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就目前生活状态而言,却于同一时空里生存,在上述方面又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既成的方面又不断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时空压缩”的发展态势,各种样态的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社会变革使现行文化和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在一代人时间里就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其变化之快至少相当于一个世纪。技术、教育、旅行和现代通讯之间的相互作用彻底改变了时间和距离的含义,而且使主观范畴内社会道德标准和客观范畴内社会环境都发生着迅速的变化。”[1]这样就形成了代际之间道德底蕴相似、“代沟”现象潜存的局面。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新旧更替、代际传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关涉代际关系,注重代际之维是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
(二)中观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变化中,人特别容易受新的道德观念的影响,社会也因而会突然迷失方向。”[2]现在的青年人自懂事起所接触的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氛围渲染下,青年人形成了颇具“代”特色的价值观念。这些道德观念与前辈们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生存境遇下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截然不同。而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中国实现了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地位的代际更替。“青年人不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而且成了市场消费的‘上帝’,以青年人为对象、为主角的各种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青年经济。”[3,p37-38]市场经济让专属青年一代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逐渐从社会文化边缘走向中心,让他们分享并拥有了一定的“话语霸权”,代际之间有了平等对话的可能。代际间关系、地位的转变,让众多的社会现象面临着关于代与代之间的新维度思考。市场经济让代际之维成为现实的客观要求。
(三)微观依据:信息社会的现实压力
在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普及并未能改变区域、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信息差距现状。在家庭里,青年一代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敏捷,三观尚未定型等特征,容易接受新和吸收新的信息观念。相对于长辈通过人生阅历来获取道德知识、积累道德经验,青年一代无疑占据信息资源优势。他们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以及道德理论都更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于是开始摆脱了中老年一代的资讯权威和控制,开始攫取社会生活尤其是网络生活的主动话语权。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需要代际沟通加以弥合。“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并且发现,只有成人需要见习执照时,我们必须在前所未有的地方,找到新的希望和尊严。”[4]这种“新的希望和尊严”就寄寓于道德教育的代际之维。
二、代际之维的基本体现:双向的代际路径
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同,现代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认知传递和道德行为示范,还包含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之维,正是体现在这种双向的代际路径。
(一)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认知传递和道德行为示范
在传统视域中,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认知传递和道德行为示范是道德教育的唯一单向路径。尽管它在今天备受质疑和争议,但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实践证明了它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而且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形式。
一方面,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认知传递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知为行之先,真正的德性是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底架之上的。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认知传递,“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苏格拉底和赫尔巴特所证明了的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命题:道德是可教的,而道德知识是道德可教的基础和出发点。离开了道德知识,一切道德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不可否认它对道德教育的前提意义。”[3,p124]当然,德性认知不是先在的,它不会自发形成于人的头脑。青年一代只有通过对道德准则、规范等理性认识和理解,才能实现道德自律。这一切有赖于上一代人的理论灌注和认知传递。另一方面,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行为示范是道德教育的升华。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是身教重于言教。在如何去做的教化过程中,更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行为的示范效应。青年一代正处于身心逐渐发展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上一代人的道德行为示范会产生重要的效应。行为示范的作用往往比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效果好。尤其是对“逆反心理”较为强烈的青少年,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一定程度上隐去了教育的痕迹,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
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实际是文化精神的传导和创新载体。道德,作为观念层面的文化精神,在代际关系中,则是通过“代”来实现传递和发展的。“代”是道德历史发展的环节与链条。这是人与人类特有的“遗传”和“变异”路径。一方面,“代”是道德活的载体,所有道德都是关于人的道德,而“代”是人最自然最本真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必须经过“代”的选择,在“代”的继承和创新之后才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与道德反哺正是由道德教育的载体性本质决定的。
首先,道德教育是文化精神的传导载体,这就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提出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要求。与其它的文化传承方式不同,道德教育无需任何外在条件,其活动本身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精神承继性的传导载体。这就引出了道德继承的必然性问题。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伴随着道德发展且每一代人都必然经历的“自然前提”,即每一代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上一代人所继承和创造的道德,并担负着承继、传导下去的历史使命。
其次,道德教育是文化精神的创新载体。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道德反哺一定程度上是道德教育创新载体的突出表征。在真实的历史中,继承始终是伴随着创造的。“道德反哺”是道德教育代际逆动的鲜明形式。它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代际方向,让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单向道德教育变成了上下两代都可以相互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代际关系上实现了双向和互动。
三、代际之维的终极目标:主体间性的互动式代际模式
道德的历史发展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实现,上一代通过道德认知传递和道德行为示范实现着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而下一代也通过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对上一代产生影响,这些都深刻说明了现代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代际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因此,建构交互的主体间性的代际模式是现代道德教育代际之维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现代道德教育的模式中,主体间性表征的是代际之间的主体性平等共在和交流对话的意蕴。
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囿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一直呈现孤立、单向的代际走向。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常为年长者)与受教育者(通常为年轻人)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既有的规范和价值观,受教育者只能唯唯诺诺像“美德袋”似的接收。而在文化转型和重构的形势下,这种单向的代际关系模式应当改变。道德教育应当成为传统与未来的纽带,成为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协调。
在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共生主体间性的关系,二者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那种旧模式下单纯灌输的老套路和教育者绝对控制受教育者的双边关系一去不复返。一方面,年长一代通过道德认知传递和道德行为示范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道德社会化,让年轻一代找到不断走向未来的生长点,找到不断向上攀登不可或缺的父辈的肩膀。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善于通过道德反哺,把自身所获取的时代气息和先进文化精神及时反馈并影响年长一代,让长辈们通过调整在纷繁复杂的新世界中找到活力和希望。总而言之,现代道德教育主体间性的代际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却又长路漫漫,需要代际之间携手努力共勉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