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家营生态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2010-03-22宋晓红刘家顺
宋晓红,刘家顺
(河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
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催生了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人们希望在创造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它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持久地实现福利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本文以唐山钢铁集团入驻滦县司家营为契机,依据生态工业理念,提出了建设滦县司家营生态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原则、思路及措施。
一、概述
1.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它将工业生产纳入生态化轨道,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标志,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规划、组织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2]。
2. 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产业园区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它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和共进。园区内的企业群不是简单的拼凑、机械地叠加,而是按市场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在技术可行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构建生态产业链,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有生命意义的企业组合体系。企业数量、规模、类型都要相互匹配,单个企业的产品又要有自己相应的市场需求[3]。
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产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产业园区所关注的是整个地区的发展,所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与周围环境一体化,使整个区域的资源(信息、物质、能量、基础设施和栖息地)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经济获利、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力资源增强的目的[4,5]。
3. 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生态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园中的主体因素,对于生态产业园内的各要素都将产生影响[6]。在生态产业链中一系列企业试图相互利用对方的副产品(能量、水和物质),而不是把这些副产品当作废物来处理。构建生态产业链是工业生态学原理最为普遍的实施战略之一[7]。
二、司家营基本情况
司家营位于唐山市滦县境内。唐山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是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工业产业群,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之一。
司家营生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将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依托唐钢、台商园等关联企业,立足于唐山悠久传统工业基础,科学合理构建生态产业链,构筑生态产业网络体系,建立园中企业在能源、物质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循环利用和共享机制,使园区内废物最小化排放,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且通过司家营生态产业园区的成功构建及有序运转,探索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唐山市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做出贡献。
三、构建原则
根据司家营生态产业园及周边产业结构特点,园区的生态产业链构建和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下述原则:
1. 生态效率原则
通过物质循环和产业共生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产品升级等措施,避免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运用系统技术集成,优化产业链条;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建立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的生态网络,使传统的工业发展向着生态化方向转变,实现工业生态化转型。
2. 结构优化原则
依托铁矿、溶剂矿等资源,逐步建立关联企业与区域之间的联合,充分利用上下游资源存量,拓宽产品范围,促进企业和产业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和生产过程无害化转变;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高效利用原则
高效利用包括物质资源充分利用、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能量的分级利用等。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努力提高铁矿和煤炭资源采出率;开发利用铁矿伴生的资源和矿井水等资源;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城市建筑垃圾等废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利用水泥窑余热、高炉余热余压等发电,加大副产物和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副产物和废物向环境排放,改变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局面。
4. 技术进步原则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引入高新技术,以高新技术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工艺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和使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境友好产品。
5. 环境友好原则
在生产和消费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园区规划建设、从铁矿石开采到生产消费活动的全过程,实现“高效开发、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目标。持续提高钢铁产业集聚、水泥熟料生产规模化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思路
在参考司家营生态园区物料表的基础上,依据钢铁企业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企业间的类别和规模,在各企业部门间构筑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和能量梯级利用生态产业链,进行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实现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
1. 建立冶金产品深度加工产业链
钢铁冶金与机械加工产业链是钢铁生产主产业链,依托园区内铁精粉和铁矿石资源,建立“铁矿石——铁精粉——钢铁冶金——高附加值钢材及其产品——机械制造”生态产业链。该产业链的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和连续加工带来的能源节约以及集中成组布局产业带来的土地、公用设施等资源的节约,间接的效益体现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效益。在冶金过程中,能够处理各种不同来源的废钢,利用废钢生产1吨钢,可节约铁精粉1.3吨,能耗降低350公斤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4吨。
2. 建立冶金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链
针对园区内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建立“钢铁冶金—固体废弃物—建筑材料”产业链和“钢铁冶金—气体废弃—热电厂—粉煤灰—建材厂—有机肥”生态产业链。钢铁冶金与建材、化工产业链是钢铁生产过程中废物处理和资源化产业链。该产业链的形成将解决钢铁企业的废钢渣和水渣的处理问题。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条。这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工业发展的难题,又节约了大量的钢铁原料和建材用料,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区域内的闭合循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
3. 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园区内司家营铁矿厂、钢铁厂所产生的废水全部汇总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到钢铁厂的炼铁和炼钢车间,作为钢铁生产中的工业冷却用水、热电厂生产用水,并且可作为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用水,实现工业园区内部的水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废水(约2 099万吨)回用到整个园区内部,可用作:(1)景观水系,如在企业内或企业周围合适的地点新建喷水池或景观水系;(2)生活杂用水,治理净化后的废水可用来冲厕所、洗拖及其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所;(3)公共绿地浇水;(4)园区内杂用,如喷洒道路以减少灰尘。水的梯级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将节约大量的地下水源,减轻对地表水体的环境负荷,也会增加园区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建立生态城市产业链
通过司家营生态工业园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其他园区之间的产业、行业的有效衔接,打造多条园区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推动整个城市的生态工业体系的形成,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建立“司家营剥岩土和尾矿—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其他园区”之间互动的物流交换生态链。这样司家营生态产业区中铁矿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剥岩土和尾矿可用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中的造田,以缓解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吹沙造田的不足,同时也减免了吹沙造田带来的港口生态环境的破坏。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其他园区的工业生产的中间产业和废弃物又可以成为司家营生态产业区部分产业的原料;各园区之间的产业、技术等信息又可以为园区的产业调整和优化提供机遇和拓展空间。
五、支撑产业链运行的措施
1. 组织协调
加强对园区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确定专门负责机构,认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同时应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落实。
2. 科学规划
加快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核体系、项目调整体系,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加强对资源利用状况的统计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把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3. 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政府对发展生态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等在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市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倡导绿色消费和进行绿色教育。
4. 强化监管
健全环境监控体系,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企业的运营成本;坚决治理和改造污染企业,淘汰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方式;加大执法力度,惩治不法排污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