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
2010-03-22张洪芳张文光
张洪芳,张文光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它的创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这一段非同寻常历史研究,取得了的丰硕的成果。刘庆礼[1]对建国以来 50年的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自2000年以来,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拟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梳理,以期对促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政治方面
2000年以来,国内出版了一些全面系统反映抗日战争的专著、大型研究丛书和论文,其中《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2]和《中国抗日战争全史》[3]两部抗日战争史巨著对根据地进行了论述。谢忠厚等人[4]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具体地考察了它是中国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荣维木[4]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对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有所涉及。
郭德宏[6]认为根据地政权是一个由参议会、政府和法院三部分组成的“两权半”政权。参议会对政府有力的的监督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颜杰峰等[7]认为,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具有进行民众动员、为根据地政权提供统治合法性和向外界展现自身民主形象等多方面的政治诉求。田利军[8]指出各抗日根据地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廉政建设。杨圣清[9]归纳了中共抗日时期的五点执政经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民主,实行民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执政;廉政、简政与整风运动;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加强党对政权的绝对领导。尼米聪[10]指出晋察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过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会、区代表会、县议会、边区参议会及各级政府,初步实现了“三三制”原则,健全了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机构。丁云[11]分析了以乡级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肯定了其历史意义。张鸿石[12]认为根据地农村的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对农民自身及中共的革命目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翁有为[13]则对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普遍实行的层级政府制度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这一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方面
光梅红等[14]回顾和总结了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近20年的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研究。2000年以来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原有问题的更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手工业:冯小红等[15]对近20年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光梅红[16]指出根据地手工业生产采用家庭经营、手工业小组和合作社、个体经营等模式。手工业收入占到农家经济的30%,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了对敌经济斗争的能力。
乡村经济:近年来经济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乡村经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李金铮对乡村借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7-23]。他以减息为中心研究抗战时期华北地区乡村借贷形态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关系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边区农业的研究表现在政权与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李金铮[23]以近代冀中定县为个案,指出近代人地比例关系处于愈益紧张之势,但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就已经到了不能维持农民最低限度生活的地步。李自典[24]从政府干预的宏观角度对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审视,边区从政策法令及具体实践的组织领导等多方面对其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干预,积累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工作经验。郑立柱[25]指出晋察冀边区中共采取积极的负担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民增收节支使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成功地解决了农民负担问题。苏少之[26]认为根据地在中共的经济政策下,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辛勤劳动,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潘国旗[27]分析了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民主政府发行公债的种类、名称、用途、利率、偿还期限、作用等,弥补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对抗日根据地公债的研究较少的不足。
三、社会史方面
江沛[28]对国内 1996-2005年的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其中对晋察冀的社会方面多有涉及。李金铮[29]总结了近十年来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史综合的专题的研究。
社会变迁研究:江沛[30]从经济结构的嬗变、政治形态的重构、裂变的文化层面等方面,分析了晋察冀和晋冀豫的社会变动在政治强力推动下社会变动的历史景观。李海新[31]指出抗战时期,晋察冀涌现出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军人身份的八路军,以及公营企业工人等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和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成为极具创造性活力的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研究:李金铮[32]指出1937-1949年华北乡村的土地改革中,中共领导通过“挖穷根”“斗争大会”等方法,以此来激发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使农民的心态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妇女问题研究:曲晓鹏[33]指出边区政府通过颁布法令政策来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探讨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张志永[34]认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农村妇女中婚外性关系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中共因地制宜把婚外性关系群体与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使她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各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建设运动。黄东[35]指出根据地依据党的理论对建设新型婚姻形态在政策、方式、力度等方面做出调整,婚姻解放需要服从抗日的整体利益,是抗战时期婚姻解放与婚姻建设的一个特点。
灾荒研究:高冬梅[36]指出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根据地的弱势群体问题非常严重。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基于根据地特定历史条件的救助体制,制定和采取了因类而异、积极与消极相结合的政策与措施,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张同乐[37]指出晋察冀边区领导对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代面临的空前蝗灾,采用政治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调动群众捕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禁烟禁毒研究:齐霁[38]分析了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为抵制日本战时的毒化政策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禁毒法规。孙宝根[39-40]指出根据地建立缉私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缉私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根据地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我军民的抗战实力。李晓晨[41]分析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禁烟禁毒,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运动。
四、文化教育方面
唐正芒[42]对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作了述评。把根据地的文化放在抗战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詹永媛[43]分析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社会化,认为学校和大众传播媒介这两个正式的政治社会化途经,传播和传递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
张志永等[44]认为通过对敌文化战,充分发挥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边区物质方面的劣势,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申玉山等[45]指出《晋察冀日报》是边区抗战新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为建立、发展边区的出版发行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用。张益帅[46]指出《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
苏泽龙[47]从新的视角分析了根据地的“冬学”在乡村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使农民摆脱了旧习俗、旧文化的束缚,并自觉地将其行为纳入到新政权为他们规划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及文化模式中,而这一过程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民众力量与国家政权的结合。邓红[48]介绍了晋察冀边区冬学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作用,万立明[49]从环境营造、途径、科技人才的分布和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根据地的科技队伍建设。
五、2000以来晋察冀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总的来说,近十年以来国内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很大发展。2000以来晋察冀研究的特点表现在:
1. 多次召开学术会议。2005年6月20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山西省会太原市举办了以“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学术研讨会。对参加会议的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0];河北省晋察冀根据地遗址修复与历史研究促进会为纪念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67周年作了《晋察冀根据地与抗日战争》;2005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成功举办晋察冀日报史学术研讨会,是首次关于抗战时期党报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与2009年8月第一届和第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于在京召。两岸学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抗战史的研究向更加广泛的范围深入。
2. 研究内容不断扩大。近年来根据地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集中体现在研究社会变迁、妇女问题、乡村经济、禁毒、灾荒等方面,著作和论文呈逐年上升之势。李金铮对根据地的借债问题的研究和运用心理学的视角对农民心态的研究都是开创之作,借债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开拓了区域经济史新领域;妇女婚姻问题出现了研究的新的角度,以婚外性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乡村风俗的研究是新趋势,以此来研究社会变迁。
3. 研究方法不断增多。李金铮[51]提出了新革命史的研究方法,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打破了以往对根据地研究的“政策——效果模式”,加强中共革命史与乡村史的链接。学者们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社会史的研究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方法,从整体的社会史向区域社会史转向,整体研究地方社会史与区域史,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4. 综观多年来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与其他根据地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学者们对陕甘宁根据地的研究比较系统,有专门的著作和论文。晋察冀根据地地处敌后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伪、国民党斗争的复杂形势更需要学者们进行系统缜密的研究;对下层民众抗战的研究较少。对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妇女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对根据地社会文化的研究,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的较少,应该加强对根据地社会文化方面研究的重视,如魏宏运对太行地区春节风俗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没有系统研究华北根据地的社会问题的专门性著作问世,期待学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