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28辑)
2010-03-22
◀总 论▶
AELISC 1888—28—10(2) 从古代碑刻、题壁文化看OA在中国的生存土壤/肖希凤(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肖冬梅(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图书馆学研究,2009(7):98-封三,91.
OA是Open Access的简称,译为开放存取、开放式访问或开放获取,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从中国古代在石碑和墙壁上发表作品到现在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的OA模式,变化的只是平台,其运作方式不变,其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是古今一致的。因此,可以说OA在中国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是非常适合OA生长的土壤。虽然中国目前的OA运动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然而中国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适合OA生存的土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政策的实施,OA定会在中国健康发展。(贾晓玲)
AELISC 1889—28—10(2) 从引文网络中发现美国精英对华研究的信息源规律——图情思路及方法在中美关系领域应用的尝试/曾原(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图书情报工作,2009(14):10-14.
基于中美关系与图书情报两个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并主要对其中的图情思路进行分析。介绍了利用引文,限定主题,通过图情方法形成观察美国对华研究的视角,选择图书专著、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三类文献,聚焦精英阶层,基于引文网络将多种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的具体实践。同时提出了“定量开路、定性深入、工具辅助”的判断。课题在方法论上的示范意义,无论是图情领域还是中美关系研究领域都可借鉴。(陈永平)
AELISC 1890—28—10(2) 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分析/乔菊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李蕊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09(13):8-11.
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第三、四、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为依据,从我国国民媒体阅读率、学生阅读现状、国民家庭藏书量、图书馆阅读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国民阅读率整体上止住连续6年下滑趋势,并略有回升,但还存在阅读的城乡差异性、国民图书阅读率低、学生阅读率下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国民阅读率的几点对策,包括:集各方之力带动全民阅读,重视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和阅读观念,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强调传统阅读,引导网络阅读等。(陈永平)
AELISC 1891—28—10(2) 霍尔布鲁克·杰克逊的书话创作/荣方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杂志,2009(7):93-95.
霍尔布鲁克·杰克逊(1874-1948),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杂志撰稿人、作家和出版家。文章以其撰写的《书·阅读》一书为例,分析探讨了杰克逊的创作特点。这部论述阅读的专著以类似“书话”的创作方式,主要以书人书事为据进行论说。在这本书中,充盈着杰克逊对西方思想家、作家和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他用这些文学读解助以阐释阅读的理论,使得抽象乏味的论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可以说,杰克逊的《书·阅读》一书是从文学入手研究阅读的,因为全书所讲的即是文学的阅读。它融一般的学术散论和艺术见解的抒发于一体,使得文本叙述呈现出艺术性的特点。(肖 群)
AELISC 1892—28—10(2) 毛坤先生的最后十年——忆父亲晚年岁月片断/毛相骞(成都冶金实验厂)//图书情报知识,2009(4):17-21.
回忆叙述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档案学家、目录学家毛坤先生的晚年生活片段。1947年初,毛坤先生聘为四川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开始主持馆务工作,着手全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同时为了发挥丰富的馆藏图书的效用,加强了目录整理,恢复中辍的西文图书主题目录,开展读者辅导、参考咨询服务等。1950年成都解放,毛坤继续受聘并被遴选为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以后数年,毛坤撰写了《四川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图书馆学一九五二年度春季教学大纲》《四川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图书馆中文之编目条例》《西洋图书馆分类法述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之学习训练问题》《图书馆登记小识》《中国国家档案馆规程草案》等文,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事业。(陈永平)
AELISC 1893—28—10(2) 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假设差异分析——基于信息视角的比较/李健,韩毅(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管理系) //情报资料工作,2009(4):5-8.
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是两门关系密切的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内在不同规定性,而这种不同的规定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分析与描述。情报学追求的是基于竞争的信息优势,以构建社会的信息竞争机制为己任;而图书馆学追求的是基于信息共享的信息平等与信息自由,以构建社会的信息公平为己任。文章基于信息视角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假设做了对比研究,从11个方面总结了二者在信息认知方面的研究逻辑假设差异,采用共时状态分析方法对比两门学科在各自研究中的关注焦点及相应的演绎逻辑,进一步从信息链角度对两门学科在信息过程属性方面进行区别。(杨 蕾)
AELISC 1894—28—10(2) 新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历程与展望/陈传夫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杂志,2009(8):3-11.
从学科点变化、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概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情报学发展的历程。提出并探讨了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1)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仍显孤立,(2)图书情报学教育目标有待延伸,(3) 图书情报学师生学科背景还比较单一,(4) 图书情报学教育模式有待改进,(5)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仍需优化。针对当前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展望了未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肖 群)
AELISC 1895—28—10(2) 新中国文献资源建设六十年 /肖希明,仇晓惠(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杂志,2009(7):3-1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文章回顾了新中国60年来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60年来在文献资源建设实践中的进展以及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探讨了未来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肖 群)
[信息资源管理]
AELISC 1896—28—10(2) 东北地区企业信息系统成长的规模差异分析/齐晓云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情报杂志,2009(8):40-44.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系统(IS) 建设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不同规模企业IS成长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局域网建设的起步时间都早于中小型企业,IS投资、IS开发方式多于中小企业,在应用领域从整体过程看,大型企业IS成长的最早,应用范围也最全面,三种类型企业的共同点是跨部门、集成的IS和电子商务领域应用都表现出良好的成长趋势。存在这些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企业资源拥有量、人员意识及外部环境。针对上述差异及其原因,建议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的利用率。(邵晋蓉)
AELISC 1897—28—10(2) 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理性思考/李满花(黑龙江大学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30-34.
在借用相对成熟的自然生态学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生态学,旨在从信息、人、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研究其相互作用与联系。信息生态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信息管理研究的“微观”维度和单纯的技术视野,成为当代信息学研究新的生长点。然而,信息生态毕竟不同于自然生态,在具体研究中只能借鉴而不是直接套用自然生态的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观点。全面评估自然生态与信息生态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因抹杀两者的不同而导致的研究偏失是十分必要的。(贾晓玲)
AELISC 1898—28—10(2) 基于场论的信息场及拓展与收缩研究/裴成发(山西大学管理学院)//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7):32-34,77.
在信息场构建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信息场可拓的信息元描述体系。信息场模式的特征:一是物场之特征;二是依附性和独立性之特征;三是信息场中作用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信息场拓展和收缩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场力及其影响因素。信息场力主要包括信息权力、信息知识与技术力、信息文化和信息经济力。从微观信息场力模型看出,由于信息力场的不同,从信息质点出发向外辐射或扩散的力度是有差异的。系统信息场力模型又可以将信息场分为不同的层级,从而形成了信息场级。通常情况下,场级越高,场力越大。(邵晋蓉)
AELISC 1899—28—10(2) 基于菲德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陈小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艺术学院);郑建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2009 (14):36-39,14.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产业已成为跨世纪的支柱产业,其兴衰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走向,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国内外对信息产业的界定,归纳出信息产业的定义、特征和具体的细分要素。借鉴由菲德(Feder,1983) 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国内部门分为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陈永平)
AELISC 1900—28—10(2) 信息的社会性分析:起源、理论与应用/王建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情报知识,2009(4):36-43.
在分析复杂网络现象形成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上,指出了导致这种机制的人类行为规律,并认为人类活动所衍生出的各种复杂网络中的个体都具有相似性质,将其定义为社会性。而信息作为人类信息活动的产物,其演化和分布规则也具有社会性特征,因此对信息的社会性的分析将会对情报学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论述了信息的社会性分析对于情报学理论构建的重要意义,指出情报学的社会性分析取向将成为连接情报学研究中信息“序化”和“转化”两大传统的重要桥梁。最后论述了信息的社会性分析对相关性理论、信息组织、信息排序等情报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陈永平)
AELISC 1901—28—10(2) 信息化条件下引文索引的信息精选与学术评价功能探析/叶继元(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创新基地);袁曦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论坛,2009(4):6-9.
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实施信息精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引文索引恰恰提供了从学术内容到学术影响的角度进行信息精选的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途径。引文索引作为一种检索工具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而作为一种科学计量工具却被广泛使用。引文索引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这两种引文索引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学术生活之中,成为学术研究和科研人员必备的学术工具。作者结合CSSCI就宏观层次的信息筛选和微观层面的信息萃取进行了具体阐释。(贾晓玲)
AELISC 1902—28—10(2) 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分析/相玲丽,杨威(山西大学管理学院) //图书馆,2009(4):5-6,12.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准则或指南,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做的权威性分配。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使信息资源共享最优化,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布局、投资、收集、传递及管理等方面制定的法规或制度。随着现代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阻碍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因素正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对信息资源共享所制定的宏观政策。一般来说,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信息资源布局政策、经费与投资政策、文献收集政策等几个方面。本文界定了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政策的定义,构建并分析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的体系,指出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和政策存在的相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张京生)
[知识与知识管理]
AELISC 1903—28—10(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理论基础研究/张云秋(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冷伏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25-30.
从非相关文献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有用的以及可理解知识的情报研究方法即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该方法可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潜在关联,促进新知识的产生。研究发现,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有三个理论基础:检索理论、文献计量学理论和逻辑学理论。其中目标性检索策略、共现理论与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是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实际应用理论。目标性检索策略总的原则是缩小范围,提高主题关联度与准确性,这决定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中过滤和排序方法的改进方向;而基于三段论逻辑推理的非完全形式化,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改变目前的以完全自动化为目标的研究方法,实现高阶共现框架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过滤和排序方法的优化,从而形成人工辅助下的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发现系统。(肖 群)
AELISC 1904—28—10(2) 机构知识库开源软件DSpace的扩展开发与应用/祝忠明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8):11-17.
文章以DSpace原型系统为基础,坚持遵循和利用DSpace的功能和服务的分层封装和调用机制,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服务扩展要求,在恰当的层次实施扩展,以保持系统固有分层架构的完整性和可维护性的CAS-IR实施扩展开发的基本原则。对构建CAS-IR平台所进行的主要扩展和优化进行概述,主要涉及内容提交和编辑流程、知识组织、传播和服务、知识资产统计、用户管理、用户界面的优化以及面向生产环境的部署等方面的优化、改进或扩展,并对CAS-IR应用部署现状、扩展开发的经验进行简要总结。(王 岗)
AELISC 1905—28—10(2) 基于CAS理论的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机理研究/彭双等(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情报科学,2009(8):1139-1143,1151.
从CAS的四个特性(聚集、多样性、流和非线性) 和三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的角度探讨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拥有良好标识的组织聚集而成的知识链,为主体间良好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主体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提高知识创造的效率。知识在个体、群体、团队、组织、知识链等主体间循环往复地流动,旧知识得以更新,新知识得以增加,乘数效应和再循环效应得以实现。新知识是知识链主体不断利用原有内部模型或调整内部模型对外部信息、外部知识和自身原有知识进行不断重新组合与搭配的结果。(邵晋蓉)
AELISC 1906—28—10(2)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研究/秦铁辉,杨薇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科学,2009(8):1121-1125.
目前社会网络与知识管理的结合研究主要围绕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企业知识活动形成机制、社会网络属性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活动等方面展开。着重研究社会网络、知识管理如何共同提升企业竞争力,社会网络、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的交融以及企业知识网络等问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知识管理进行定量研究,将社会网络属性与知识管理中的某项知识活动结合进行定性研究。概括地说,国外的研究不具系统性,偏重实证研究,缺乏理论高度,而国内的研究则处于学习和引进阶段,缺乏创新研究。国内外在研究方法上都偏重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定性分析较少。(邵晋蓉)
AELISC 1907—28—10(2) 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而是一门科学——兼论知识管理学科研究进展/盛小平(吉首大学信息资源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泳洁(吉首大学信息资源研究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4-7.
作者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了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概述了国内外在知识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知识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知识”及与管理“知识”相关的过程、活动、人员、组织、技术和方法;知识管理学科是众多学科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多边缘性、交叉性社会学科,既可看做是知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看做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知识管理涉及大量不同学科,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知识学构成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其体系结构可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知识管理学可分为宏观知识管理学和微观知识管理学,二是知识管理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知识管理学,三是知识管理学可分为理论知识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和应用知识管理学;其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两类。知识管理目前处于“前科学”状态,许多理念未形成共识,尚需加强知识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之成为一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学科。(王 岗)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AELISC 1908—28—10(2) 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梁灿兴(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图书馆,2009(4):1-4.
现代性的概念,在哲学上是指由于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理性思潮、科学体系和大机器生产,而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那些具有独断论意味的思想和文化。可以总结为本位思考的个人主义、扩张性的现实主义和方法论上的普遍主义。现代性是理性思潮、科学体系和大机器生产在社会文化中的“投影”。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话题引入图书馆学研究的要算于良芝先生,她在2005年发表了《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一文,开辟了一条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观察图书馆的路径,以后现代主义在外部对图书馆的挑战为特征。第二条路径是提出后现代图书馆的时代,探索后现代图书馆的特征。第三条路径是仿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视角,以期启发图书馆学的研究,是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应用。本文总结了图书馆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进展,提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图书馆在演化中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方面,指出现代性在图书馆中不可缺少的原因。(张京生)
AELISC 1909—28—10(2) 当代图书馆人身份意识的困惑/汤树俭(河南省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35-38,51.
笔者看过几篇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黑龙江大学信息研究所蒋永福、广东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程焕文及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范并思等专家写的有关图书馆的文章,内容涉及图书馆人的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图书馆人,或称之为图书馆员、图书管理员的群体,是我们社会中一个最复杂也最难以解读的阶层,“人们对图书馆员到底在从事什么工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不甚了解。同样是专业人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明显比律师和医生等要低”,其图书馆职业也在当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背景下,近几年中国图书馆人开始对自己的职业信条做颠覆性的反思,并在一定的非政府部门组织下开展核心价值问题大讨论。用“身份意识”来囊括这一系列的反思、讨论是非常有意味的,也是确切和适宜的。“我是谁”这样的发问,是历史性的,更是现实的。它显得有点悲壮,有点让人不寒而栗。但却又是令人振奋的,毕竟中国当代图书馆人开始从自身的困惑中清醒,并力图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来正视,以摆脱其长期所处的尴尬境地。(张京生)
AELISC 1910—28—10(2) 东京 图书 馆 的布 局 与 服 务/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39-44.
20世纪70年代初,东京的公共图书馆还比较落后。1970年,东京都政府通过了《东京都图书馆计划》,按照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制定了10年分两步走的全面赶超计划。到了80年代末,10年计划也已基本完成,东京用了20年的时间使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全覆盖”的网点布局。东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有以下特点:(1) 通过分工合作形成服务体系,低成本、高效率、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2)馆内阅览无限制,办证手续简单,完全彻底的免费制;(3)基层图书馆以外借为中心,新书比例高,复印方便;(4)团体外借、少儿服务和残疾人服务有特色;(5) 图书馆服务包括提供活动和提供设施设备;(6) 没有电子书,计算机数量少,限制上网;(7) 没有全年天天开放的图书馆。(贾晓玲)
AELISC 1911—28—10(2) 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的种类及其编纂使用特点/包和平(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72—74.
少数民族辞书指的是用少数民族语言编写的各类辞书,也包括用其他民族语言、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互译的双语和多语词典。少数民族辞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谓篇籍浩繁,种类颇多。少数民族辞书不仅历史悠久,种类很多,而且在编纂上有自己的传统特点。少数民族语言学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条件,编写了不少词典、字典和各种专用名词汇集等,创造了一整套编纂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本文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少数民族辞书作了概括和介绍,并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使用特点。(张京生)
AELISC 1912—28—10(2) 关照与反思——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思想60年嬗变/程亚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2009(3):22-28.
新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图书馆服务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服务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实质就是对读者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性探索。文章分别从服务工具论、为谁服务、读者权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60年来的变化,提出图书馆服务思想变革的实质就是对读者认识的不断深化,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民众。而图书馆服务思想每一次嬗变都是社会变革的必然,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和服务的提升,更需要的是坚守服务理念和职业精神。(杨 蕾)
AELISC 1913—28—10(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意义建构与认识盲点——对公共图书馆评估总结材料的话语分析/于良芝(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4-13.
采用话语分析方法,以从CNKI检出的1994、1998、2003年评估总结材料为分析对象,对三个关键概念——公共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的建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话语对图书馆实践的建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1994年以来的评估总结话语继续凸显“面向普通公众的借借还还”及“面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开发、编辑、传递”的意义。对于“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总结话语首先将“社会效益”建构为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将“经济效益”建构为对财富创造的贡献。本文认为,这样的意义建构由于排除了很多重要意义,已经在我们的职业中留下了美国图书馆学家维根德所说的管状视野和盲点。(肖 群)
AELISC 1914—28—10(2) 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蒋永福(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23-29,69.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后现代图书馆学主要理解为具有后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图书馆学,只要某种观念或话语对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或理念具有批判、解构、超越的“精神气质”,我们就可以把它纳入到后现代图书馆学的范畴,而不论这种观念或话语是哪一年份出现的。笔者还从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的盛行这三方面对后现代图书馆学具有的理论品格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面对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来临,中国的图书馆学人恐怕难免有些慌然,因为我们尚未走完“现代”,所以也尚未做好迎接“后现代”的准备。(贾晓玲)
AELISC 1915—28—10(2) 令人不安的剖析:图书馆分享著作权利益的障碍/吉宇宽(河南大学信息研究所)//图书与情报,2009(4):61-65.
图书馆是国家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存、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机构。可是图书馆在分享著作权利益的实践中,却遇到了重重障碍,而这些障碍制约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这些障碍表现在外界对图书馆制度与著作权制度以及图书馆的公益性质缺乏了解,其次是图书馆对著作权制度利用的不适当,诸如著作权法律知识缺乏,作品传播、使用行为不当等。而图书馆只有采取诸如加强图书馆自身宣传,做好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协调好利益平衡,并积极争取著作权立法话语权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在著作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中占有恰当的地位。(杨 蕾)
AELISC 1916—28—10(2) 实证缺失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刘宇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20-24,30.
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必须是社会科学的,即实证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却是经验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的分析认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不仅存在严重的实证研究缺失现象,而且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对实证研究在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对社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属于实证研究,二是认为只有定量研究才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作者指出,实证研究只有通过学术分工,由学术科研团队承担实证研究的重任,并在科研评价系统中对原始数据的创新给予重视和肯定等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肖 群)
AELISC 1917—28—10(2) 手机图书馆:传播原理、媒介影响与未来展望/程孝良等(成都理工大学) //图书馆杂志,2009(8):12-15.
手机图书馆作为最新形态的数字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过程有很大不同,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而且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彻底分离,进而对信息传播和信息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媒介形态的补偿性,手机图书馆实现了对传统媒介诸多不足的逆转,引发了信息传播、信息行为和媒介形态的变化。手机图书馆作为一个集阅读、娱乐、互动为一体的多媒体平台,必将催生一场彻底的传播革命。(肖 群)
AELISC 1918—28—10(2) 图书馆技术化的人文困境及其消解/李春海,宋天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2009(8):5-7,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时间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跟风,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技术与人文的博弈是现代图书馆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难题,作为人文主义事业的图书馆,如何消解人文困局,在技术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系建构,是值得图书馆人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从当代图书馆技术化的人文现状解析、图书馆技术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必然性、图书馆人文困境的消解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探讨,认为消解图书馆人文困境需要图书馆人站在人文的高度审视图书馆技术化的本质,并在技术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体系建构。(张京生)
AELISC 1919—28—10(2) 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组织的两大发展路径/王松林(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39-43.
随着搜索引擎的日益学术化,图书馆非但没有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书目控制,其实体信息资源的组织也逐渐被搜索引擎资源组织所替代。但一分为二来看,搜索引擎既有利也存有弊。扬长避短,作者提出了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的两大发展路径——章节化组织和FRBR化组织,前者可以解决网络阅读“短、平、快”的问题,后者则可解决检全率尤其是检准率的问题。(肖 群)
AELISC 1920—28—10(2) 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机制设计:微观动机、均衡与混沌/于海东等(三峡大学图书馆)//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48-52.
作者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博弈工具定义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创新的博弈结构,基于改进的Hotelling模型考察了用户异质性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微观动机的影响,分析了图书馆业界创新采纳的演化规律,证明了当演化均衡路径可达时,会强化或弱化图书馆创新的微观动机。文章为研究图书馆群体间的竞争性互动行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王 岗)
AELISC 1921—28—10(2) 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刘炜(上海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6.
云计算作为一种IT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将会深刻地影响未来互联网的运作和服务模式,而图书馆的IT应用也进入了“云”的时代。文章通过对“云”概念的阐述,探讨了图书馆“云”服务的内容与特点,阐述了图书馆一方面是云计算的使用方、受益者,另一方面又可以做云服务的开发者、提供者。同时说明,当前几乎所有的“云”服务都可以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应用,这些云服务包括:大量的软件服务;“云”存储服务;中心图书馆作为“云”提供商,提供本地数据中心或者其他业务支持;平台服务;互联网整合服务等。而“云”计算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图书馆人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发挥IT的最大效益,降低IT应用的难度和复杂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风险,进行更大范围的协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杨 蕾)
AELISC 1922—28—10(2) 图书资讯学 (LIS) 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肖勇(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情报资料工作,2009(4):9-12.
文章阐述了我国图书资讯学领域中信息经济学探索的研究现状。笔者指出,作为图书情报学界来讲,本领域所从事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依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图书情报学界应该从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或者说通过哪个切入点去推进信息经济学探索,以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二是图书情报学界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图书资讯学界要积极致力于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通过有力彰显本学科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之核心竞争力所在,来确立本学科在整个信息经济学研究群体当中的合理位置和应有话语权。(杨 蕾)
AELISC 1923—28—10(2) 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李华(石家庄学院图书馆);赵文伟(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图书与情报,2009(4):78-81.
“微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Web2.0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它代表了人们对静态信息的不满足以及对实时信息的渴望。文章介绍了国内、国外一些著名的微博客网站,论述了微博客在政界、科技界、企业以及时间报道中和其他领域的具体应用。指出,相对于其他领域,微博客在图书馆的应用尚属空白,但预计它将以迅猛的速度影响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管理机制。图书馆界若能有效地利用微博客,必将会提升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好地实现其信息服务功能。(杨 蕾)
AELISC 1924—28—10(2) 我国图书馆开展“活体图书”服务探究/王彩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赵星(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2009(7):34-36.
据报道,自2005年起,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的图书馆免费提供“出借”活人服务。人们可以从该图书馆“借”到同性恋者、少数族裔人士、维权活动者等活生生的“书”。这家图书馆允许好奇访客“借”活人,与他(她) 聊上45分钟。这些“活体图书”包括同性恋者、丹麦人、记者、吉普赛人、盲人、维护动物权利行动者等形形色色人士。“活体图书”服务虽然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但在我国尚未见此类服务的实例。这其中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开展此类服务有一定的顾虑,一是可利用的“活体图书”是否容易挖掘,是否愿意与图书馆合作;二是图书馆的读者是否欢迎这样的服务方式。但笔者认为,我国开展“活体图书”服务是可行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系统且可持续发展的“活体图书”服务制度体系;(2) 广泛采集“活体图书”;(3) 科学管理“活体图书”;(4) 做好阅读“活体图书”的读者服务工作;(5) 做好“活体图书”共建共享工作。(张京生)
AELISC 1925—28—10(2)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政策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肖希明,张新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14-19.
就图书馆对国家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非常需要国家信息政策的支持与指导;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知识产权制度、资金投入问题等是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应该关注的重点;标准化及信息人才政策等也应得到重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图书馆人关心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作者对制定国家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肖 群)
AELISC 1926—28—10(2) 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胡小菁,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7-12.
通过对云计算与图书馆关系的阐述,指出对于图书馆人而言,应该适当与云计算概念的讨论保持一定距离,将理论的重心放在云计算的应用上。云计算会给图书馆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会给图书馆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图书馆IT供应商的可替代性问题、IT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云计算的标准问题、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通过对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分析,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界对于云计算研究的中心应该是云计算所带来的管理问题;云计算的基础理论问题;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图书馆云计算政策、标准与协议;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云计算案例研究。(杨 蕾)
AELISC 1927—28—10(2) 新闻媒体中的图书馆形象——对《人民日报》近60年来关于图书馆报导的统计分析/刘兹恒,高丹(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论坛,2009(4):1-5.
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报纸得以展现。本文通过对国内权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近60年来所涉及图书馆的报导来考察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主要从媒体及其内容选择、报导主题分布、报导数量与内容的变化这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也对《人民日报》关于图书馆的报导进行了反思,认为《人民日报》近60年来对图书馆的报导相对于对其他行业的报导数量偏少,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图书馆缺乏与媒体的主动沟通也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尽管《人民日报》对图书馆的报导大多是正面的报导,但数量相对较少的负面报导却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给图书馆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图书馆要善于将负面报导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由不利变为有利,以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贾晓玲)
AELISC 1928—28—10(2) 主题图书馆略述/王世伟(上海图书馆)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36-38.
主题图书馆是通过特定领域(某一领域或数领域)专藏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专类知识和信息需求的图书馆。主题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引领下的普及;体现了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了图书馆服务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积淀、整合、催发城市文化的记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知识服务体系的创新。已经并将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不断体现出它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服务力。同时,主题图书馆的实践,也为图书馆理论研究中的专门图书馆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理论概括。研究主题图书馆的定义、类型与发展历史,分析主题图书馆的服务和研究特色,总结近年来上海城市主题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贾晓玲)
AELISC 1929—28—10(2) 追求中国图书馆现代化的思想家徐家麟/柯愈春(人民日报社) //图书情报知识,2009(4):5-16.
徐家麟(1904—1975),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家与理论家,1955年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科主任,次年4月至1966年6月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编有《目录学讲义》《专科目录学》《中国古书处理》及《外国图书馆工作》等讲义,写作图书馆学论文10余篇,是中国从哲学角度研究图书馆学的第一人。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在总结中国传统目录学宝贵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进技术,构思了中国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宏图,从广度与深度诸多方面观察,提出现代化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陈永平)
[自动化、网络化]
AELISC 1930—28—10(2) 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符号理解的实验探索/甘利人等(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图书情报工作,2009(16):8-12.
电子商务网站想要吸引更多的用户,就必须让用户能顺利地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而用户对网络界面符号体系的理解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在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念支持下对网络界面符号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分类体系,实验考察用户对需求概念表征的心智模型以及用户使用界面分类符号体系过程中认知语境的影响作用。(陈永平)
AELISC 1931—28—10(2) 风险社会下网络信息批判能力的研究/计国君(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 (7):34-46.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体现出以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地展现于人们眼前。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 的概念,指出整个社会正从阶级社会(古典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进行转变,转变的核心在于社会正从财富生产的逻辑转向风险生产的逻辑,即,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社会生产的财富如何以不平等、但又“合法的”方式实行分配,而风险社会则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社会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从而使得社会更健壮(robustenss)。本文通过对Internet社会环境下网络信息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网络信息社会的风险,从批判思考能力及其构成因素角度剖析了基于网络信息批判思考能力的指标,同时建立修正风险评估模型来对网络信息批判能力进行评价,为网络用户采取相关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张京生)
AELISC 1932—28—10(2) 基于开源软件搭建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平台/吴振新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8):6-10.
国际网络保存联盟(IIPC)是一个国际性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机构,积极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工作,致力于技术工具的开发、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元数据以及内容管理等,特别为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保存、存储等开源工具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IIPC提出的基于OAIS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WA)技术体系框架目前已为大多数WA项目所遵循和采用。文章讨论了利用常用的WA开源工具;同时遵循IIPC的WA系统技术体系框架,根据实际需求,对现有的开源软件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中部分软件进行了初步测试,选择符合功能需求的开源软件,并在原有的开源软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开发和拓展,完成了一个适用于中文存档的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平台的建设。(王 岗)
AELISC 1933—28—10(2) 网络上科学信息的时效性测量/陈传夫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情报学报,2009,28(4):610-617.
文章以网上可公共获取的科学信息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信息时效性各测量指标的权重,选择数学、生命科学、物理、材料科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2个主题词进行跟踪查询,抽取Google、Yahoo、Altavista搜索引擎返回的前50个页面作为测量样本。测量结果为:网络科学信息时效性的平均得分为2.6482(总体样本2814个),仅有34.90%的网页时效性得分高于平均值。不同域名中,.gov测量结果最好;在不同资源类型方面,虚拟研究社区与博客的时效性最好。然而,时效性只是网络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不能仅仅根据时效性判断信息的质量。总的说来,网络科学信息的时效性有待提高。研究中提出的时效性测评框架及方法有利于帮助研究人员和公众在查询信息时对其时效性作出初步判断。(王 岗)
AELISC 1934—28—10(2) 网络生态伦理及其评价体系的量化测度/赵需要等(福州大学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39-45.
网络伦理学是信息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是那些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最典型、最集中体现信息网络社会特点的伦理问题。而网络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信息失范导至矛盾的激化,因此,构建对网络生态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提出了网络生态理论量化测度的基点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论域,同时提出了网络生态伦理评价指标框架以及网络生态伦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并运用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C语言程序设计等方法对评价过程予以定量分析和研究。(杨 蕾)
AELISC 1935—28—10(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曾润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研究,2009 (8):2-6.
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现状加以分析,认为虽然国内目前以“舆情”为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逐渐增多,但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网络舆情研究缺乏科学体系支撑;(2) 网络舆情研究有待深入;(3) 缺少连续性研究和高质量研究。不过可喜的是,一些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不少年轻学者纷纷加入网络舆情研究的行列之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开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课题予以资助,这些都为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动力,我们期待网络舆情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贾晓玲)
[数字图书馆]
AELISC 1936—28—10(2) 从产业融合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分析/赖茂生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情报科学,2009(7):961-964.
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部分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其产业价值链包括了文化创作、文化作品数字化、数字内容产品运营(传播)和消费等若干环节,横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其发展具有行业特征,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一种替代型融合,具有文化和技术双轮驱动的特征以及由信息技术转型为企业的组织特征,同时又具有区域特征。尽管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原创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因此,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产业布局定位;加大产业要素供给;放松规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邵晋蓉)
AELISC 1937—28—10(2) 数字图书馆成本管理 /尚新丽(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4-7.
成本管理是为实现成本预算目标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合理的开支和损失。数字图书馆成本管理是在识别形象图书馆成本各因素的前提下,以用户满意为服务宗旨,为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成本对各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高技术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信息资源和系统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支出巨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数字图书馆进行成本管理,有利于指导资金的合理分配,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其正常有效地运行。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成本构成的要素及其成本要素的管理,提出了数字图书馆成本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张京生)
AELISC 1938—28—10(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热点分析/黄微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卫生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09(15):8-11,87.
数字图书馆(DL)是信息环境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数字图书馆把知识作为工作对象,并且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因此,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而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有赖于本体的开发与完善。文章从解决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语义丰富度视角,对当前学界在该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本体构建与复用、本体整合、语义分析与抽取、语义标注以及语义互联应用。(陈永平)
AELISC 1939—28—10(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影响因素研究/毕强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图书情报工作,2009(15):12-16,57.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客体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实现。主体包括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者和数字图书馆用户;客体主要是语义互联对象、语义模型、技术与标准;环境主要是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主体通过对客体进行一系列活动,影响和控制着语义互联的表现结果、发展与变化;环境通过作用于主体影响和控制着语义互联的进展。所以,正确识别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认识和探索语义互联的核心问题,为研究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陈永平)
AELISC 1940—28—10(2) 走中国DOI发展之路/贺燕(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1-5.
DOI(DigitalObject Identifier,译作:“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概念自1994年提出直至推广应用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如今DOI无论在标准化方面,还是在推广应用上都日臻完善和成熟,它的产生对因特网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生产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基本是采用自定义的唯一标识符,缺少统一规范的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中文全文数据库在全球的推广与利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给数字资源的利用带来不便。本文主要对DOI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中国DOI发展之路必须立足于国情,研发和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标识符系统和运营管理体系,走中国DOI发展之路。(张京生)
◀文献学、目录学▶
AELISC 1941—28—10(2) 顾廷龙与 《四库全书》/黄嬿婉(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49-52.
顾廷龙是我国著名目录版本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在其治学生涯中,与《四库全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年他由标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存目》而踏上目录版本学道路。而这一标注之业又成为顾廷龙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该校哈佛燕京图书馆驻北平采访处的桥梁。此后在主持合众图书馆、在主编《中国丛书综录》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工作中,坚持以四库分类法为主并加以变通的做法为古籍分类,且得到了确认和贯彻,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在耄耄之年又主编了《续修四库全书》,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献言献策。从而为两部丛书尤其是《续修四库全书》成为品种多、质量高的优秀学术精品功居至伟。(贾晓玲)
AELISC 1942—28—10(2) 黑水城出土《文献通考》版本考/潘洁(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 (7):34-46.
学界长期以来对《文献通考》的价值以及作者马端临的进步史观评价较多,忽略了其它问题的探究,尤其是《文献通考》版本的考证。本文以黑水城出土的四卷《文献通考》为资料来源,在梳理《文献通考》版本的基础上,将黑水城《文献通考》与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泰定元年(1324年)初刻本、中国台湾台北“国家”图书馆的至元五年(1339年)余谦修补本进行比较,考证出此本为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西湖书院刻本。此外,黑水城《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的一处手写改动,纠正了初刻本中的错误。《文献通考》在地处偏远的亦集乃路出现,为研究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补充了新资料,在版本学、文献学、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张京生)
AELISC 1943—28—10(2) 晚清会稽徐氏家族的刻书与藏书考略/赵任飞(绍兴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76-79.
古越绍兴向以人文昌隆著称,刻书与藏书文化也随此地的文化递嬗绵延不绝。时至晚清,尚有李慈铭的越缦堂、姚振宗的快阁狮石山房、周星诒等兄弟的瑞堂、沈知方的粹芬阁等藏书继其绝响,其中徐氏一族当属之中翘楚。本文试从家族的角度,对徐氏的刻书与藏书史实作一梳理。首先进行徐氏家族介绍,随后又分别讲述了徐氏家族的刻书和藏书,最后对徐氏家族书斋名进行了考述并指出了其他论述中一些不正确的说法。(贾晓玲)
AELISC 1944—28—10(2) 改革开放30年来目录学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彭斐章,陈红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4):64-71.
改革开放30年来,现代目录学实践成效显著。书目产品类型多样,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的各类著作、数据库以及各种网络指南、搜索引擎和学科信息门户;书目编撰借助信息技术而提高了效率,发展了书目的描述和检索性能;书目工作标准从编目著录条例,分类、主题标引发展到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元数据标准、互联网数据标准和领域元数据标准等信息组织标准。网络的发展,拓展了书目利用与服务的范围,促使书目情报服务向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转移。未来目录学实践应更关注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信息用户需求的改变,注重目录学实践的实用性、大众化,增强信息的可获取性。(肖 群)
◀情报学、情报工作▶
AELISC 1945—28—10(2) 对数f指数及其评价学意义/叶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部,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 //情报科学,2009(7):965-968.
把f指数放大100倍取对数后再放大100倍定义为对数f指数f1是对f指数的一种改进。和f指数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学术排序参数一样,对数f指数也可用于各种层面学术评价,尤其是国家、大学等综合性学术团体的比较,并在评价上具有细分意义。作为一种可以普遍应用的学术排序参数,f指数是优秀的象征——具有f指数的团体和个人都相对优秀,而对数f指数f1可使区分度更细化:f1≥200表征非常优秀,f1=100-200表征比较优秀,f1≤100表征相对而言不够优秀。对数f指数只是提供一种评价视角,只有相对比较意义而非绝对优劣判据。(邵晋蓉)
AELISC 1946—28—10(2) 多元表示与情报学/张新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7):23-28.
作为认知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多元表示原理是为提高检索效率而提出的一种知识组织方法,旨在改进对知识资源的智能访问。它通过多个路径、以各种形式对文献进行检索和访问。充分利用文献的表示和用户的情境来改进检索的性能,对于指导IR系统设计及IR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真正创新则是将其应用于信息查询者的认知空间,人们可以析取更为丰富的陈述情景。认知空间的这种多维性可进一步用于构建请求模型与算法(而不是用户模型),它们可以析取检索者感知的证据。未来对多元表示的研究将主要围绕连续统展开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邵晋蓉)
AELISC 1947—28—10(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邱均平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报,2009 (28) 4:626-633.
文章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以5年为段介绍各年段作者数量、人均发文量、合作度和合作率。然后统计各年段的核心作者、总年度发文最多的作者、各年段新出现和退出的作者,并对各年段作者量进行洛特卡定律的拟合。最后,对核心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包括分层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并用Pajek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改革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研究群体,作者队伍的组成与更替结构较为合理,出现了系列核心作者,研究内容也呈现一定的稳定结构。(王 岗)
AELISC 1948—28—10(2) 个性化服务中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用户兴趣挖掘分析/胡昌平,胡吉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情报学报,2009(28) 4:543-547.
分析用户所浏览的网页集,捕捉用户兴趣,建立用户兴趣挖掘模型是目前个性化服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首先比较了支持向量机(SVM)与其他分类算法的性能,分析了基于支持向量机进行用户兴趣挖掘的可行性;然后在介绍支持向量分类原理和分析分类预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用户兴趣挖掘模型;最后选取中文网页分类训练集和特定用户的网页浏览记录,主要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构造和用户兴趣预测两个方面进行了模型的实现研究。基于SVM用户兴趣挖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兴趣的分类挖掘,在准确度和简洁性等方面优于其他方法。(王 岗)
AELISC 1949—28—10(2) 基于个体概念语义关系的微内容发现研究/蒋翠清等(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情报学报,2009, (28) 4:516-523.
传统的超文本标记语言只能显示而不能使计算机理解页面信息,导致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工具的查准率、查全率和智能化程度都较低。虽然语义网可以解决计算机对页面信息的理解问题,但以往基于本体的语义匹配算法通常是面向类概念的,在精度上不能满足微内容的发现需求。本文面向微内容检索应用,在分析了个体概念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义关系的个体匹配规则、索引结构和应用的语义检索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基于个体语义关系的聚合机制具有更高的聚合细腻度,所提出的语义检索算法在面向微内容的检索应用中是有效的。(王 岗)
AELISC 1950—28—10(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组织认知影响创新绩效实证研究/陶然等(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情报杂志,2009(8):1-5.
高效组织认知,表现为在一个组织内部拥有提倡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拥有完善的研发管理措施,拥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丰富的知识存量、充足的资金保障、合理的资源配置;拥有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能够处理内外创新源相关信息,完成组织创新过程中的“感觉—记忆—控制—反应”过程;拥有高效的学习机制,能够实现对内外创新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应用;拥有优化的运营流程,能够保障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创新过程的持续进行;组织内部成员间形成共享心智模式,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得到提高,可以客观体现企业创新模式下的价值实现程度。(邵晋蓉)
AELISC 1951—28—10(2) 跨学科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杨良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技系);金碧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情报杂志,2009(7):65-69.
构建了包含4种测度指标(多学科度、专业度、学科交叉度、合作度)和10个测度公式的跨学科测度指标体系。结果显示:研究领域的引文处于中心地位,它是多学科度、学科交叉度和主客学科共信息度的原料,A.L.Porter等人认为,论文的引文的多样性从逻辑上来说是知识整合的最好的测度,研究领域的引文表达了其余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输入该领域的情况,可以很好地测度该领域知识与信息的交叉融合情况。并将学科交叉度作为跨学科测度指标体系的核心,多学科度、专业度和合作度作为跨学科测度的辅助指标,有利于对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邵晋蓉)
AELISC 1952—28—10(2) 谁在关注中国?——SSCI、A&HCI中国主题文献计量分析/栾春娟,侯海燕(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暨WISE实验室)//情报杂志,2009(7):17-20.
对1975年—2007年间的SSCI与A&HCI两个数据库中的中国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中国之外,美国、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成为关注中国的主要国家;香港中文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是关注中国的主要大学;《中国季刊》《太平洋事务》《问题与研究》《中国期刊》等是发表中国主题文献的主要国际期刊;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健康、女性、青少年、儿童、文化、人口等成为中国主题文献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领域。(邵晋蓉)
AELISC 1953—28—10(2) 引用认同——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马凤,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图书情报工作,2009 (16):27-30,115.
AELISC 1954—28—10(2) 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的构建/贺德方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报,2009(28) 4:634-640.
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是国家学位论文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初级阶段,是整合国内学位论文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和联合服务的具体行动,其构建建立在多部门、多系统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我国国家层面学位论文管理和服务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阐述了学位论文共享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分析了学位论文元数据集中共享的技术路线、全文分布服务实现的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建设措施。最后对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体系下一步的发展路线和服务推进进行了展望。(王 岗)
AELISC 1955—28—10(2) 基于领域本体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研究/陈欣,李晓菲(同济大学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8):59-64.
针对传统检索方法在当今网络信息环境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的模型,并从专业文献的信息组织、查询请求的语义转换和扩展、专业文献的语义检索实施以及原型系统开发和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该模型不仅可充分利用原有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语义元数据,还实现了自动化的语义标注。从原型系统的开发以及检索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基于领域本体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不仅具有实现的可行性,而且在检索效果上优于传统检索方法,具备一定的推广和应用的价值。(王 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