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

2010-03-22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上海20006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范并思,周 吉(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系,上海 200062)

1 公共图书馆服务实践中的一个问题

新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2002年以来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启蒙,以及2007年以来公共图书馆全面走向普遍开放、免费服务的浪潮,至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公平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了保障社会信息公平的机构/制度。

但是,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初步确立并不意味着理念进步终结,现有图书馆学理论在处理图书馆服务实践时仍有许多空白。理论固然不可能解决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图书馆服务中的“个案”,往往需要领先管理者的智慧去解决。但是,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管理者的智慧就可能是盲目的。他们的管理策略可能暂时能收到成效,但却无助于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

举例说,在一个实施了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员对任何公民走进图书馆持欢迎的立场,公民进入图书馆不再有制度性门槛。但却可能由此带来抱怨,有些读者认为图书馆是一个高雅的阅读场所,因此当他们在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时,往往不能容忍其他社会成员有碍自己享受阅读的行为特征。一旦出现被认为有碍阅读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身体异味,等等,过激的读者也许会直接干涉,由此导致读者间的纠纷。更多的读者则是向图书馆管理者提意见,希望管理者出面干涉。

对于不受多数读者欢迎的少数特别读者,以及由于他们的特别行为所导致的纠纷,以往我们的管理者往往着眼于微观的“管理艺术”,试图通过各种双方满意的调解方法化解双方的矛盾。例如对于一名身上有较严重异味的读者,图书馆员可能劝其洗净后再来图书馆,或者在阅读场所允许的情况下引导他到一个不影响他人的专门阅读场所。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相信一般图书馆管理者是持欣赏态度的,认为是有智慧的管理。图书馆学理论也可能将这当成“人性化管理”的案例。

但是,管理者和理论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公共空间,它的每一处开放场所也是公共空间,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进入这些公共空间,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如果以多数读者不喜欢为由,将某些读者安置到另一个服务空间,意味着那些读者部分权利被剥夺。从实际效果看,也是在强化不同行为特征的社会成员间的排斥。所以在国外的图书馆管理者面对此类问题时,会有完全不同的解答。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白岩松采访美国的节目《自由穿行》。在波士顿图书馆,央视记者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玛塔·帕迪金有下面一段对话:

记者:我在图书馆里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玛塔·帕迪金:是的,图书馆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他国移民,或是游客,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记者:但是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所以你们是怎么做的?

玛塔·帕迪金: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人对这社会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1]

我们对这段对话的解读是:玛塔·帕迪金更加注意保护那些被人感到“不舒服”的读者,而不是图书馆的“主流”读者。管理者不是试图去改变或“规范”少数读者的言行举止,而是希望其他读者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应该说,美国同行对此问题的理解更符合公共图书馆的促进社会民主与社会和谐的长远目标。

2 图书馆界对社会包容的研究

上面的例子所涉及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就是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 的理论。社会包容也译作社会融合,其对立面是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ve)。2007年I.Fourie在IFLA大会上作了一个名为《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我们如何思考……》的发言,较为完整地定义了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排斥定义社会包容。社会排斥往往与贫穷关联,但远不止于此。它发生于人群或区域的一系列的问题,如失业、歧视、技能贫乏、住房条件差、卫生条件恶劣,等等。图书馆需要解决他们社区对少数人群的社会排斥,以及一个更大的社区中对于少数人的信息和信息获取的排斥”。[2]

受到社会排斥的群体一般是各种弱势的少数人群体,因而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首先需要解决为少数人服务的问题。美国图书馆界最早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努力。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图书馆界已经在资助一些活动和群体以帮助当时在美国已经被认为有“问题”的群体,包括移民、城市贫困人口、罪犯、精神病人、偏远农村居民、问题儿童,等等,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阅读需求。1962年,针对当时的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图书馆协会通过了一项声明,要求加入美国图书馆协会及其分会的所有成员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不能因读者的种族、宗教或个人信仰而有所排斥。当时这甚至导致4个有种族歧视立法的州的图书馆协会退出美国图书馆协会。197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弱势群体图书馆服务办公室,该机构的目标定位包括促进为所有年龄的城乡贫困的人群和那些属于“少数人”而被歧视的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鼓励发展图书馆服务,满足城市和农村贫困人群、“少数人”群体、未充分发挥其才能的人群、辍学人群、半文盲和文盲、因文化差异而被孤立的人群的需要。198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对文化上的“少数人”的图书馆和情报服务NCLIS特别小组,提出了42条改善对于“少数人”服务的建议。[3]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图书馆界对于社会包容的研究集中到了网络信息服务领域,即“数字鸿沟”领域。图书馆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免费服务,帮助那些“在网络中落伍”的少数人群体,如低收入、少数民族、低教育程度、青年、老年等群体。[4]

图书馆界对于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密集研究产生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发源地英国。20世纪70年代,社会包容成为一个被欧洲社会学普遍接受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解决社会排斥的目标被纳入欧洲国家社会政策。在英国,1997年工党执政后,社会包容被当作英国的国策,国家甚至专门成立社会排斥部来关注各种社会排斥群体问题。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与社区服务理论与社会包容理论十分接近,政府和图书馆理论界均乐于研究与宣传公共图书馆的促进社会包容功能。1999年,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 发布了著名报告《所有人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简称《所有人的图书馆》),确立了公共图书馆在解决社会排斥中的使命和责任。当时的文化大臣Chris Smith在前言中指出:“政府最优先考虑是为解决社会排斥而奋斗,文化领域的很多机构都可以为这个目标作出贡献,但很少有机构可以和公共图书馆的位置相比。本报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实践性的指导,激励和指引公共图书馆完成这一使命。”[5]《所有人的图书馆》是DCMS给予各地方当局施政方针指导的政策性文件,它一经发表即受到英国图书馆界的积极回应。英国图书馆协会对DCMS所下的定义、方针和纲领表示了欢迎。

1998年英国图书馆和信息委员会(2000年改名为资源:博物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委员会)委托进行了一项研究——“公共图书馆政策和社会排斥”,考察公共图书馆是否做好了准备来实施DCMS所提出的政策和文化转变,以及公共图书馆处理社会排斥的能力。该项目最终报告《面向所有人开放?公共图书馆和社会排斥》(简称《面向所有人开放?》) 依据案例调查结果分析了英国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现状。《面向所有人开放?》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来评估社会融合政策对现代图书馆的影响,并试图总结和评价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这篇报告表明,包容社会弱势群体的使命对于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更严格和讲求实际效果的要求。该报告指出,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没有提供连续资源来解决排斥问题。报告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建立一个使多数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参加的解决排斥问题的政策框架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图书馆员工在为被排斥人群服务上能力有限。报告以否定的口吻评价公共图书馆引以为自豪的普遍均等服务:“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核心逻辑仍然建立在继续推动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白人的价值观。1970至1980年间的社区图书馆运动,也已经融入这一主流中,面向被排斥群体的服务仍然是个别现象,是不均等的、短期的。”报告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的期望是:“尽管我们确信,对于消除社会排斥,公共图书馆具有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潜力;但是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公共图书馆真正想对被排斥群体发挥作用,不仅仅需要现代化的技术设施,更是需要改善其服务的根本目的、政策和工作重心。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更加主动的,具有干涉精神的公共机构,肩负着平等、教育和社会正义的核心使命。唯有如此之举,才有可能让边缘化的被排斥的群体回归到社会主流之中,也只有这个时候,公共图书馆才实现了真正的开放和平等。”[6]

为解决《面向所有人开放?》报告中所指出促进社会包容不力的问题,英国图书馆协会于1999年专门成立了社会排斥指导小组。英国图书馆协会主张,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和社会正义,是公共图书馆日益繁荣与和谐社会建设所必不可少的。[7]

2003年,英国在广泛征求专业团体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公共图书馆、学习和信息》,该报告将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归在三个标题之下:促进阅读和学习、帮助获取数字技能和服务、促进社会包容和公民权利。明确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使命,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心目中和事实上的社区中心,在社会包容方面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作用。[8]在该报告提出的三个使命中,前面两个继承了公共图书馆的一贯主张,第三个则是此前对于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理论研究的结果。促进社会包容使命的提出,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论。

英美之外,国际图联也对社会包容问题给予关注。进入新世纪后,IFLA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强调在实现让所有人获取信息的目标中,IFLA“极为关心促进多语言内容的、文化多样性的,以及本地人民与少数民族专门需求”。[9]在《IFLA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中,IFLA更是直接提出了“包容”的使命: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的使命之一是“支持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和团体的包容和参与”。[10]

3 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宣言》将图书馆的使命归纳为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这四类使命都具有促进社会包容的功能。“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它的各项服务必须对社区的所有成员开放,而不能因为社区的某个团体而排斥其他成员。必须确保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少数群体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各种服务”,[11]公共图书馆通过这些服务,一方面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与所有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专业、优质的服务吸引公众,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愿走进图书馆,平等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实现与保障了公民的信息权利,也促进了各类人群的社会包容。

但公共图书馆最能够促进社会包容的功能在于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价值。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人口的流动性大,大量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行为习性的人群密集地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特别是新兴城市或者迅速发展中的城市,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很多,人群的行为习性差异很大,人群间的排斥不可避免。如果听任这种排斥发展,社会就会出现分裂、鸿沟甚至争斗,就无法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因此,现代社会提倡与鼓励公民能够与所有人和谐相处,鼓励社会包容精神。为了培养公民的社会包容精神,社会管理者与社会理论工作者需要进行立法与宣传,还需要建立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就是这样的机构与场所。

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以其没有门槛的人性化服务,使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甚至不同习性的人能够和谐地在同一个社会空间中相处,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往、熟悉、尊重与互谅。公共图书馆使公民学会与各种不同人群共存,从而促进社会民主或社会和谐,这就是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功能。

当一个社区的不同群体发生排斥行为时,试图分隔可能发生冲突的社会成员是不可取的。分隔固然可以暂时性地化解矛盾,但却不可能使社会达到真正的包容与和谐。为了实现长久社会包容与和谐的目标,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培育社会成员的包容精神。社会需要一些这样的公共空间:首先它们没有门槛,一般不收费,不需要资格审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自由进入;其次它们对人有吸引力,它们不是荒野、空地,而应该是公园、广场或图书馆一类使读者觉得“有用”的空间;最后这些空间还应该相对拥挤或稀缺,公园一类开阔的空间尽管允许所有人进入,但进入公园的人们却仍然可能活动在各自的小空间中,缺乏接触与交往。在现代社会中,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公共空间并不多,公共图书馆则是最理想的促进社会包容的公共空间之一。公共图书馆允许不同的人群在一个不太大的公共空间中阅读与休闲,共同享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也接受相同的管理规章。公共图书馆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这使它与学校相比,门槛更低,进入更加自由;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封闭的室内场所,与公园、广场相比,它更加“拥挤”与稀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没有门槛的、相对拥挤的空间里,公共图书馆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也在培养着居民的社会包容精神。

《所有人的图书馆》中多处提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空间的价值:“社区中有一个本地的、便捷的、不受威胁的地方,即一个可以放心地进入、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资源和支持的公共空间,是极为重要的。”“在弱势群体和弱势社区中,隔离和惯性可能构成信息流动的可怕障碍,人际关系可能薄弱,邻里关系可能功能不佳。这些社区就不可能享有重要的信息流通,因此居民在信息流通基础上分享他们的经验以及采取集体行动,表达他们的需要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不可能了”。“人们将社会排斥带来的难题主要视为个人的不幸,而不愿意在一个合作基础上解决这些困难。公共机构,包括图书馆能够为解决社会个体的排斥获得支持。事实上,对于那些被社会孤立,很少与其他人接触的人,一个没有门槛可以免费进入的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融入的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相识,减少恐惧和孤独,并促进沟通的机会是建立一个社会包容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场地被鼓励作为居民社会生活公共场所,为居民提供硬件设施和互联网接入机会,使其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公共图书馆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共同参与”。[6]

《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凝聚力发展指标》指出,公共图书馆具有的四个属性使其在公共领域和社会包容力量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中公共图书馆的场所价值被确定为其中之一:“图书馆以免费鼓励人们进入图书馆建筑,并在行为准则方面对读者赋予极少的期望。作为一个居民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互动场所,图书馆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12]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还有:“公共图书馆为社区中各个群体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公共空间,满足了社区中的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着社会联系和相互信任”。[13]公共图书馆是“能够将一个社区中的各类群体聚集一处共同学习、思考和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14]

4 社会包容理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对于图书馆中被多数人群体不喜欢的行为或个人特征可以进行具体分析。从图书馆管理角度看,可将他们分为4种典型的类型:(1)影响他人阅读且可以改变的,如阅读室中大声打手机;(2)不影响他人阅读且可以改变的,如阅读时将脚搁到书桌上;(3)影响他人阅读且无法改变的,如夏天身上有严重狐臭的读者;(4)不影响他人阅读且无法改变的,如面部奇丑的读者。图书馆员对于类型1进行适度劝阻,对于类型4给予更多关爱,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图书馆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许是对类型2和3的处理,服务投诉往往发生于此。那么,社会包容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图书馆服务理念不可能不受到文化或社会意识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一种挤压少数人文化使它们融入主流文化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汉文化的征服还是被征服,结果往往是外来文化受不了主流文化的排斥而融入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张民族自治与民族团结的政策,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有所减少。但是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化仍在强化着对非主流文化的挤压,不但各种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异的思潮受到严厉的批判与禁止,甚至对于身着奇装异服、行为不合群的人,哪怕他们没有对社会构成任何实质的威胁,也常常是被“帮助教育”甚至批判的对象。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人员对非主流人群读者的排斥就显得十分顺理成章了。几乎所有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如进馆衣着不整、男女亲热、在阅览室睡觉等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对其他读者的阅读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但在图书馆管理中也被当作管理对象,甚至在图书馆规章制度中明令禁止。进入新世纪后,图书馆界提倡公平服务与人性化服务,图书馆员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干涉减少了,但他们内心中,图书馆仍是高雅的读者场所,与高雅阅读不相符合的行为仍是需要被管理的行为。由于存在这种挤压非主流文化的传统思维与管理心态,所以一旦有读者抱怨其他读者“不文明”,图书馆员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抱怨者建立社会包容精神,而是试图纠正或隔离被抱怨者。

在图书馆服务中对不文明或不受读者喜欢的人群进行隔离,与图书馆建立残障人士、儿童专用的阅览空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建立残障、儿童专用阅览空间的目的是通过专用文献与设备保障他们的阅读,而非制止他们去其他场所阅读。

对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的读者,我们认为,当多数读者对某些不影响他们正常阅读的行为提出批评时,馆员对少数读者进行适当文明劝阻是可以的,但劝阻时必须充分尊重读者行为习性的差异性,切不可想当然地以“公众行为”作为规范少数人行为的准绳。从当今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包容可以看到,许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坏”(流氓、不文明)的行为或个人特征,实际具有深层的心理与生理支配动因,社会公众正确的态度是包容他们,而不是试图改变他们。而对于第三种类型的读者,社会包容理论告诉我们,图书馆员不但不应该对他们进行隔离,如引导到另一阅读区间,甚至不可以表现出任何诧异,不可以表现出使人感觉到图书馆不欢迎他们的表情。对于其他读者,图书馆员有责任告诉他们什么是社会包容精神。应该像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玛塔·帕迪金一样对我们的读者说:“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

[1]岩松看美国.体验美国公共图书馆 [EB/OL].[2009-07-01].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6/002517750771.shtml.

[2] Fourie I.Public libraries addressing social inclusion:howwemay…[EB/OL].[2009-10-15].http://www.ifla.org/iv/ifla73/index.htm.

[3] McCook P.Rocks in theWhirlpool[EB/OL].[2009-10-15].http://ala8.ala.org/ala/ourassociation/governingdocs/keyactionareas/equityaction/rockswhirlpool.htm.

[4] USDepartmentofCommerce.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Falling through the Net:Toward Digital Inclusion[EB/OL].[2006-08-01].http://search.ntia.doc.gov/pdf/fttn00.pdf.

[5] DCMS.Libraries for All:Social Inclusion in Public Libraries Policy Guidance for Local Authorities in England[EB/OL].[2008-12-08].http://www.culture.gov.uk/images/publications/Social_Inclusion_PLibraries.pdf.

[6] Muddiman D,eta.Open toall?VolumeOne:Overview and Conclusions.Resource:The Council forMuseums,Archivesand Libraries,2000:59. [2008-03-21].http://www.mla.gov.uk/resources/assets//L/lic084_pdf_5679.pdf.

[7](日)川崎良孝.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任务——包容还是排斥[J].章蓦译.图书馆杂志,2005(10):11-15.

[8] DCMS.Framework for the future:Libraries,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in theNextDecade.London:DCMS,2003[EB/OL].[2008-12-08].http://www.culture.gov.uk/images/publications/Social_Inclusion_PLibraries.pdf.

[9] IFLA.AlexandriaManifestoon Libraries,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Action[EB/OL].[2009-10-10].http://www.ifla.org/III/wsis/AlexandriaManifesto.html.

[10] IFLA.The IFLAMulticulturalLibraryManifesto[EB/OL].[2009-10-10].http://archive.ifla.org/VII/s32/pub/MulticulturalLibraryManifesto.pdf.

[11]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

[12] Harris K,Dudley M.Public libraries and community cohesion:developing indicators[EB/OL].[2008-12-08].http://www.mla.gov.uk/information/publications/00pubs.asp.

[13] Hillenbrand C.A place forall:SocialcapitalattheMountBarkerCommunity Library[J].South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18(2):41-58.

[14] GouldingA.Librariesand socialcapital[J].Journal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4,36(1):3-6.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