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校区大学生阅读新特点的阅读指导策略*
2010-03-22吕冬梅
吕冬梅
(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民阅读率(纸质媒介图书)和第五次相比已出现止跌微增现象,达到49.3%,但和1999年的60.4%比较,国民阅读率一路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我国网民数量一路飙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网民数量统计: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超过美国人口数量(3.07亿),达到3.38亿[1]。科技的发展和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生活方式:传统阅读方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网络阅读方式日渐盛行,浅尝辄止式、快速跳跃式、休闲消费式等浅表化阅读方式迅速蔓延、扩张。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浓、兴趣广泛而又不稳定等特性的大学生有着怎样的阅读新变化呢?本文在调查分析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多校区大学生阅读新特点的基础上,就图书馆如何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进行探讨。
1 多校区大学生阅读呈现出的新特点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有效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我校图书馆于2009年5月-2009年7月进行了多校区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及读物内容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该校三个校区的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个学科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2份,回收率98.66%。笔者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由于设计的调查问题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些偏颇)发现,大学生在科学技术、价值观念、个体条件的影响下,其阅读情况出现了新的特点
1.1 阅读时间和读书数量逐渐减少
调查显示:在阅读时间上,我校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纸质媒介的只有50.2%,每日课外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占71%,2~4小时的占13%,4小时以上的将近5%;在读书数量上,每学期读 1~5本图书的学生占70.3%,读5本以上者只有28.7%,还有近2%的学生没读一本书。2006年,乔丽调查数据为:大学生每周坚持课外阅读时间15小时以上者只占8.4%,5~15小时者为39.8%,而阅读时间不足5小时的竟高达51.8%[2]。2008年,杨雯对北京某高校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统计更让人瞠目结舌:48%的同学阅读图书时间每周不足两小时,72%的同学读报每周少于两小时[3]。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各种社会实践、迫于生计的勤工助学以及休闲娱乐等挤占了大学生的阅读时间。
1.2 阅读内容杂而广、新而奇
本次调查设计了“我喜欢阅读的主题”和“我最喜爱的作家、作品”等问题,从大学生回答情况分析:博采众长的统摄性阅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51.3%,奉行“我的阅读我作主”的个性阅读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8%。有41%的学生喜欢阅读有关谈判技巧类、生存哲学类、成功之道类、人际交往类图书以及青春校园类、武侠言情类、成人童话幽默类、科幻侦探推理类等图书;28.5%的学生喜欢阅读时尚杂志、影视剧本、网络文学;35%的学生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名家杂谈以及英语、计算机等考试类书籍;只有13.7%的学生喜欢阅读哲学、史学、艺术类经典著作,经典文学仍是他们的最爱,《三国演义》、鲁迅作品等都是他们喜爱的作品。
1.3 阅读方式日益多样
新型媒体的出现,阅读介质的日新月异,使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应运而生:有基于手机、PSP(掌上游戏机)、MP4、PDA(掌上电脑)等平台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掌上阅读;有基于超文本 (相对纸质文本)、超链接的网络阅读;有集图像、声音、三维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阅读;还有超文本与多媒体融合产生的超媒体阅读方式。这些新型的阅读方式体现出的大容量、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多样性共存的优点是传统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于是,“读书”与“读屏”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地在大学校园共存着。在选择阅读媒体上,59.8%的学生选择纸质书刊,36.2%的学生选择网络阅读,还有约4%的学生选择手机等移动阅读方式。
1.4 阅读目的各不相同
与林茵把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分为盲目阅读、兴趣阅读、专业阅读、科研阅读、应试阅读、猎奇阅读、追溯阅读、求知阅读、求实阅读等10种类型略有不同[4],笔者在调查问卷上设计了“为什么阅读”(含各种媒体)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在回答阅读目的时(多项选择),59%的学生是为了休闲放松,51.4%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50.2%的学生是为了提高修养,46.1%的学生是为了解社会人生,41.3%的学生只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另有30.7%的学生纯粹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11.3%的学生无阅读目的。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 “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对 “增加知识,开阔视野”的读书目的选择最多,比例达62.0%;其次是“打发时间(休闲消遣)”,占42.7%;第3位的是“满足兴趣爱好”,占39.5%;“提高修养”和“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分别位列第4和第5位,占30.0%和28.8%;专为“工作学习需要”而读书的只占国民总体的1/4以上[5]。两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目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当证书成为求职的主要筹码时,为了获取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会计证、教师证、法律职业资格证等名目繁多的证件而进行的应试阅读在大学生阅读中占有较大比例。
虽然新型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但过少的阅读时间、不足的阅读数量,不良的读书目的及阅读兴趣的缺乏、阅读方法的不当,势必影响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甘阳指出:“国内大学生阅读能力低得惊人,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竟也不知《庄子》版本所属何物!”[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郭琪的调查也证实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尤其是阅读方法的能力、理解文献内容的能力、消化运用知识的能力都亟待提高”。[7]可见,大学生阅读能力较低是由于阅读目的、内容、方式等变化造成的。
2 图书馆应采取的阅读指导策略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大学生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高校图书馆应在了解大学生阅读变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把图书馆打造成推动全民阅读的前沿阵地。为此,笔者认为,在搞好图书馆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图书馆应从激发阅读兴趣、端正阅读目的、选择读物内容等方面指导大学生阅读,提高大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
2.1 内外促进,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其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才能的80%;否则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8]。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当被问及“为何不阅读”时,31.6%的同学回答“不喜欢、没兴趣”,所以培养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一要树立读书的新观念。我们不能横加指责、批评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应告诉他们网络阅读的优点与不足,鼓励学生读纸质图书和网络图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文明的服务态度、温馨舒适的环境都将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读书活动,广开书源,也会激发其读书热情;聘请名人专家学者举办 “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大师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妙趣横生的演讲语言同样会激励学生对阅读的向往。
三要提供交流平台,给予经济赞助。同学或朋友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影响极大,有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赞助,鼓励学生组织各种文化社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借助各类文化活动及网络平台使读者轻松、愉快地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技法,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图书馆可定期举办“读书知识竞赛”、“信息搜索大赛”等活动,对评选出的“读书标兵”、“阅读新星”、“搜索之王”予以奖励,激发大学生的阅读欲望。
2.2 事例分析,端正大学生的读书目的
阅读目的是期望阅读所达到的效果(即目标)。社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个人的理想抱负都会对阅读目的产生一定影响。图书馆应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
一是要向大学生解读正确的阅读目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作出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9]无可置疑:知识和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也是个人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二要向大学生阐明不同的阅读目的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积极高尚的阅读目的既可达成个人理想,又能造福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阅读目的才使周恩来有了建立新中国的伟绩。图书馆要用鲜活生动的事例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以探求知识、修身养性、研究问题为主的阅读取向,摒弃不良的猎奇阅读、无目的阅读。
2.3 比较推荐,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
读物的内容对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和智能素质影响极大,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真切地道出了读物的影响作用。进入大学后,阅读时空的自由、文献资源的丰富给大学生阅读带来了选择的自由,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书海浩渺“不知读什么”是32%的学生选择不阅读或从众阅读的原因。所以,图书馆员在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之时,要扮演好书山引路人、信息导航员的角色,有针对性地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引导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读物。
一是向大学生推荐真、善、美的人文经典著作。虽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比例在大学生阅读中高居榜首,但真正深刻理解其内涵的人又微乎其微。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几乎忽视了经典作品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殊不知,当读者阅读经典作品时,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会逐渐丰厚。
二要在尊重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下,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满足知识积累的书目路线图。图书馆员应在全面了解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读者后,制定内容详尽、排序有别的书目体系供学生参考。如在推荐各专业书目之外,可向全体学生推荐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学等著作,另外,向学生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篇。
三要向大学生及时推荐蕴含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动向、新进展的著作和信息,引领他们了解科学和理论的前沿动态,逐渐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能让大学生在理性与感性、批判与感恩中找到平衡,慢慢看清现实和梦想的区别与交集的热点图书、青春读物及独领风骚的时尚杂志、新锐尖端的时事评论都应在第一时间向其推荐。
2.4 积极培训,引导大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是阅读指导的终极目标。科学的阅读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保障。
一是指导大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孔子提出的“好学乐学、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方法对当代阅读仍有借鉴参考的价值;今之学者推广的“浏览、泛读、精读、略读、研读”方法更为实用;源于美国飞行学校的“快速阅读法”、美国衣阿华大学首创的由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串联的“五步阅读法”都是实用的阅读方法。面对各具特色的方式方法,图书馆员首先要阐释它们各自的实质含义,再利用具体读物对学生逐项反复训练,直至其悟出每种方法的精髓诀窍;学生更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找到能高效、快捷提高个人阅读能力的最佳方式方法。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尝试是掌握阅读技法、提高阅读水平的最佳途径。
二要教会学生灵活选择阅读方法。阅读内容迥异、阅读目的不同,大学生的阅读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茶余饭后、困顿疲倦之际,本着娱乐消遣的目的,在报纸上、网络上浏览新闻、笑话等内容时,速读、跳读为主的放松阅读法是首选;想了解某种情况、捕捉某类信息,可采取网上检索查阅式的扫描捕捉阅读法;阅读专业书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使用精读法方可理解其中精华;经典之作有答疑解惑、怡情养性之功能,唯有身临其境、自我探索的体验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三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通晓能力。大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玩游戏、QQ聊天等方法提高个人信息素养。面对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信息过载,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检索、鉴别、加工和有效沟通的技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务之急。首先,在文献检索课上,图书馆员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其次,图书馆员要利用培训班、图书馆主页等交互平台具体介绍各专业信息资源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评估及使用能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图书馆馆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充沛的工作精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大学生实施高质量的阅读指导。当然,专业课老师的密切合作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个体更应抓住机遇,上好每一节指导课。我们相信,经过学生、老师和图书馆员的共同努力,“风声雨声读书声”的阅读景象必将成为大学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9-07-20].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2] 乔丽.我国阅读现状及应对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6(4):11-15.
[3] 杨雯,杨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导读新模式构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6):20-30.
[4] 林茵.大学生10种阅读需求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11-13.
[5]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EB/OL].[2009-07-20].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4-24/1663257.shtml.
[6] 李征.中文系学生没听过“《庄子》版本”[N].新闻晚报,2009-04-27(A12).
[7]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郭琪.当代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93-96.
[9] 徐雁,谭华君.至书海看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