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心理焦虑原因及对策
2010-03-22张洁
张 洁
(江西省抚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江西 抚州 344000)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如信息导航员、信息工程师、社会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工作压力的增大、突发事件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图书馆员存在心理焦虑问题。如何帮助图书馆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心理焦虑,是目前图书馆工作者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图书馆员心理焦虑表现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自尊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心理焦虑,人皆有之,图书馆员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某些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敬业精神、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未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一些图书馆员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社会环境变革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于机遇和风险,对图书馆的前景和自己未来的发展均难以正确把握,从而产生了种种心理焦虑问题。
1.1 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心理焦虑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各项事业改革的推进,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传统利益格局,一些已习惯于图书馆传统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体制的馆员显然不适应各种改革带来的环境变化,甚至存在着抵制情绪。其次,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馆员以熟练的专业技术传递和开发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求其善于开辟新的服务领域。这些无疑会使许多馆员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一些非专业馆员来说,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还要承受改革的考验。因此,许多馆员因对自己未来的具体处境难以预料而焦躁不安,从而存在心理焦虑问题。
1.2 对改革受益期待的心理焦虑
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在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占据着基础地位,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信息集散地。正因为如此,馆员普遍对图书馆存在着强烈的改革期待心理,希望通过改革使图书馆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以满足馆员个人受益期待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当馆员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员面对图书馆现状时,又产生了怀疑心理。这种怀疑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图书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受益期待的怀疑。许多馆员认为图书馆的现状与他们预测的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未能随着社会转型得到有效改变,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加大。这就使一些馆员对图书馆现状的改变或未来处境提出了疑问,从而导致其内心受益期待需求的失望;二是对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的怀疑。网络搜索引擎及社会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产生,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图书馆的优势不再明显,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着差距。一些馆员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图书馆自身未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转变而造成的,这就反映出图书馆创新能力不强,为社会服务能力不够,难以体现出其发展前景,从而使得一些馆员产生心理焦虑;三是受个人条件和其它因素的制约,部分馆员高期望值难以兑现,从而产生心理焦虑。
1.3 对生活安全保障的心理焦虑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滞后,原受惠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馆员开始对自身的生活安全保障产生危机感,尤其是作为低职称、低收入的馆员来说,他们对自己能否在利益分配方式改革中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而担忧,不少馆员存在心理焦虑问题。
2 图书馆员心理焦虑原因分析
2.1 工作能力的有限
图书馆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必须进行各项改革。现在许多图书馆实行了“竞争上岗、定岗定编、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的人事制度改革,端惯了“铁饭碗”的馆员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改革环境,他们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能力强的馆员所替代,这让馆员时时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工作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可激励馆员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巨大的竞争压力会给馆员带来精神上的焦虑。
2.2 “信息超载”的影响
“信息超载”是指个体接受信息的程度已经到了不能再承受的地步。社会学家奥林·克拉普认为,大量且不断变化的信息达到超载状态时就像噪音一样,使得信息接收者分心,感到压力,错误增加,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反而成为信息贫乏者。不论是作为知识组织者、文献管理者还是信息咨询服务者,图书馆员都是职业的信息使用者。职业的要求使馆员必然承受更大的信息压力,当这种压力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则产生了“信息超载”。 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馆员的有效处理能力,心理焦虑由此而生。
2.3 图书馆地位的影响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在大众的心目中,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只不过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部分读者对馆员的工作表现出不屑与鄙视的态度,对馆员不礼貌和不尊重。由于图书馆秉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馆员只能忍气吞声。图书馆地位的弱势,使馆员产生心理焦虑。
2.4 个人性格的差异
一个馆员应具有正直、自信、谦逊、镇定、乐观、勇敢等积极的性格特征,面对图书馆改革和竞争压力,要善于进行自我控制,保持稳定心态。反之,如果馆员持骄傲、自卑、优柔寡断、胆小、沉默、悲观等消极性格特征,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3 消除馆员心理焦虑对策探讨
馆员心理焦虑给馆员自身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若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在其它不安定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可能会出现行为异常,形成局部性抵制管理的不稳定隐患。图书馆工作者应从发展图书馆事业、促进馆员健康成长的角度,帮助那些存在心理焦虑的馆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心理焦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3.1 制定图书馆法规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馆员的社会地位
从国家层面上分析,要提高馆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必须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图书馆法是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从图书馆行业来分析,要提高馆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图书馆界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图书馆行业的规章制度,保障馆员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北京、深圳、内蒙古、湖北等省(市)都制定了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使当地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有了法律依据。
图书馆只有通过自己的服务品牌、服务能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图书馆这一职业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图书馆员才能得到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如深圳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公开、方便、免费阅读的需要,开发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读者只需一张居民身份证和100元人民币押金,就能通过该系统服务终端,拥有深圳图书馆450多万册馆藏文献,乐享24小时图书借阅服务。这种图书馆建设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广大市民、广大读者的肯定,提升了图书馆和馆员的社会地位。图书馆员社会地位的提高就能使其建立起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3.2 开展业务及心理培训,提升馆员服务能力
从以上馆员产生心理焦虑原因分析可知,要消除馆员心理焦虑问题,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提升馆员的服务能力和培养积极的个人性格。图书馆可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方式对馆员进行服务能力培训,主要结合图书馆服务特色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图书情报知识、外语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强馆员之间的交流,让馆员“走出去”到先进图书馆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于接受各种挑战的勇气。此外,在重视馆员业务培训的同时,图书馆管理者还要重视馆员的心理素质培训,针对个性弱点,改造个性品质。通过培训,目的是使馆员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使馆员有压力时能及时释放,有情绪时能及时排解。如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就为该馆馆员开展了以 《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探析》为题的讲座,讲座教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并对图书馆馆员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服务特点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帮助大家分析了面对压力应采取的措施,还通过实例教给馆员几种简便易行的缓解紧张焦虑的实用方法。整场讲座选题新颖,内容切合图书馆实际,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受到大家的好评。
馆员的业务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了,馆员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心理焦虑发生的机会也就大大降低。
3.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馆员工作积极性
行为学研究表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或实现途径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其20%~30%的能力,而如果予以充分激励,则可以使其释放出80%~90%的能量。人努力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层次时,容易对目标的追求感到疲倦,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这都是“混日子”思想的根源。面对这些情况,图书馆管理者必须采取全面激励机制,不但要有精神激励,还需要有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如采取考评先进、晋升职务、提供进修机会、适当奖金激励等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馆员会以积极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行为。
3.4 馆员个体应从主观上确立心理保健意识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从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从而有益于身心的良好平衡和发展,努力做到淡化得失、宽容和气、豁达正直。馆员应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遭受压力,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有心理康复能力,把挫折变成动力,提高自信心。馆员应不拘泥于人生的一失一得,以豁达的胸怀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馆员应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保健方法。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唐纳德·阿德尔曾说过:“健康并不是一个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一个要维持的过程。”换句话说,达到一时的健康还不行,重要的是要永远保持这种健康的状态。众所周知,做一件事达到一次成功,并不是很困难,难就难在要一直维持着“成功”。图书馆员的心理焦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解决的,馆员心理焦虑的克服不但需要图书馆管理者的努力,而且馆员自身的努力更重要。
[1] 白雪松.公共图书馆馆员焦虑现状分析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50-151.
[2] 胡艳华.后信息时代图书馆员信息超载与信息焦虑问题研究[J].学理论,2009(12):233-234.
[3] 图书馆职工系列培训第四讲:馆员心理健康探[EB/OL].[2009-10-25].http://202.196.33.231/html/dzgz/tsggz/2009/1028/236.html.
[4] 魏丽敏.职业倦怠干预: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浅析[J].图书馆学刊,2005(4):124-125.
[5] 易运文.深圳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带来图书馆领域革命 [EB/OL].[2009-10-26].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056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