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
2010-03-31李俊贤
李俊贤
(茂名学院图书馆,广东 茂名 525000)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而且更新了传统的服务理念。RFID技术的出现给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服务模式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技术具有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图书馆实行馆藏文献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1 运用RFID技术,实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新模式
RFID是指采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通信,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一种快速智能识别技术,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1]。其工作原理是:当标签进入磁场后,通过天线接受读写器发出的信号,凭借感应电流的能量,将储存在芯片中的信息发送出去,或是以自身能量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读写器接受标签信息并译码后,送至中央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在图书馆的应用中,RFID标签存储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号,图书流通、馆藏管理、馆际互借等活动都是通过这个符号进行的。与传统的条码技术相比(详见表1),RFID技术突破了条形码的许多使用限制,具有条形码无法实现的无屏障整批读取、可重复读写大量资料、可计算机化管理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RFID技术可在读者与馆藏资料之间得到广泛应用,如读者自助借还、多级自动分拣、归/顺架管理、馆藏清点、OPAC直观导航、辅助寻架、服务型数据采集、防盗等。RFID技术能够为图书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服务所需要的投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精度,改善服务形象,拓展延伸服务,它的应用能够为图书馆行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世界上第一个使用RFID技术的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后,在经费上,每年能节省2800万美元;在借阅次数上,一年的借阅次数由1000万次提升到3100万次;在成本支出上,不到一年时间即收回建设成本[2]。因此,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建设RFID管理系统,运用RFID技术取代条码技术,实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
表1 RFID技术与条形码技术性能对比
2 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新模式的优点
2.1 精简借阅过程,实现自助借还
传统的借书方式是读者把借书证和书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条码扫描器对准书中条码进行扫描,然后消磁,最后把书借给读者。这种借书方式速度慢、效率低,且容易出现差错。RFID技术以一次多本的方式,实现快速简便的自助借还,方便读者自行办理借还手续,从而实现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如深圳图书馆馆外24小时还书处的开通,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图书馆的CD和DVD藏量迅速增加,如果电子标签与专门软件将CD与DVD和盒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将大大提高电子文献的管理效率。当读者归还CD或DVD时,馆员不用动手就可以知道读者归还的电子文献是否与盒子相符。
2.2 自动分拣图书,流通速度加快
由于RFID阅读器对被读取的标签没有位置、方向上的严格要求,而又可记录馆藏地点等信息。馆员只要把书放在传送带上,自动分类设备就可根据电子标签中的有关信息,把不同地点位置的图书按要求分门别类地自动分离出来,并传送到指定的箱体中供馆员上架使用。
2.3 精确整架盘点,书架管理简易
在图书馆实现借阅一体化服务的今天,许多读者从架上取书后,随意上架,造成“一人放错,千人难寻”的乱架现象。传统的解决方法就是靠馆员的定期整架,其整架效率低,常有遗漏现象,质量难以保证。长期以来,图书馆的物流和信息流难以对应,通常读者通过网络书目数据库查找到某种图书在馆时,但在图书书架上却无法找到该书。使用RFID后,图书馆的物流和信息流可以实现对称。RFID系统具备查找丢失或放错架图书的能力,利用无线电波感应,容易查找不在架上或归错架位的图书,使得图书馆的图书查找工作变得较为容易。由于条形码阅读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因此,馆员须从书架上将每一本书取出进行图书盘点工作。而利用RFID盘点馆藏时,馆员只需利用手持式阅读器在书架上下扫描一遍,即可读取图书标签的信息,原先需要几天完成的图书清点工作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同时并可将缺失图书进行补藏,从而提高了排架的准确率。
2.4 即时反映情况,流通信息丰富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使用,不仅对以图书为对象的物流进行管理,而且对人流状况也能即时反映。RFID技术可有效跟踪图书采购后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每一时段;对于一本书目前的在馆位置、什么时候被谁带出馆外都可以予以反映。还可在馆藏流通的每一环节自动记载与更新多种统计信息,有利于对馆藏进行更合理的控制。
2.5 文献定位导航直观、准确、高效
以动画图示的方法显示文献定位的位置,可以不受索书号和排架方法的局限,通过页面实现导航,直观指引读者自助查找文献的物理存放信息。如深圳图书馆自启用RFID文献资源管理系统后,在OPAC中增加了文献的定位和导航功能,该馆八十余台OPAC查询工作站每天“座无虚席”,直接导致文献流通数量的激增[3]。
2.6 报警功能强大,保证图书安全
常规磁条只能报警,而RFID不但能够报警,还可以立即在屏幕上显示被盗书刊的有关信息。如果读者带着RFID借书证的话,其个人情况也将一并反映在屏幕上。还因其频段覆盖全馆,可实施监控图书的物理属性,对图书流向进行跟踪。如有异常情况,安检装置会报警,启动门禁关闭及时。该技术在图书借阅过程中还可测量每本书的物理属性,待图书归还时将其属性重新核对,判断是否被破坏,从而达到图书防损的目的。已经成功安装并使用了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的美国乔治亚洲的Twin Lakes图书馆,通过对安装以前和以后的图书丢失率比较发现,在100本失窃的图书中,99本都能被RFID技术检测到。
2.7 与“一卡通”接轨,服务范围更宽
现在,RFID系统在学校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学校实行的“一卡通”服务。学生携带具有电子标签系统的“一卡通”进入图书馆书库或阅览室里,网络就能接受到该学生的信息,学生可在“一卡通”上完成借书、还书、自动扣除超期、丢失图书罚款等。“一卡通”是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最佳体现,它为学生读者借阅文献提供了便利,也为图书馆间的竞争、图书的社会化和服务的商品化提供了条件[4]。另外,读者进行自助借书操作时,按指纹进行身份校验,只有本卡的合法持有人,才能进行借书操作,如果不是本卡的合法持有人借书,系统将发出警报,提醒图书管理人员有非法卡进行借阅,以防止恶意借阅。
3 基于RFID技术管理与服务新模式下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3.1 明确职责,及时转换角色
作为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先进技术之一,RFID技术一方面促进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改进和馆藏管理的创新,使读者无需图书馆员的协助自行完成书刊借阅;另一方面减少了管理人员的数量,使馆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馆员的角色,馆员的角色将从传统书刊的管理者向信息发掘者、信息整理者、信息提供者转变,馆员不再从事简单的借书、还书、排架、整架工作,而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信息服务工作。馆员面对基于RFID技术带来的先进管理系统,要提高认识,及时转换角色,使图书馆成为读者工作、生活中汲取营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5]。
3.2 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技术
RFID技术的应用,能自动实时追踪馆藏资源流通情况,馆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实现图书馆从文献传递向信息传递转变。这就对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应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重点学习信息组织、信息整合方面的知识,树立信息意识、服务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努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信息的导航员。馆员一方面要学习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网络技术、外语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信息认知能力、获取能力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本专业有关知识的学习,特别要深入分析、了解、研究用户的心理及需求,掌握用户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提高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应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参与读者培训工作,使读者了解图书馆相关系统的使用方法。
虽然目前RFID技术本身发展还不够成熟,成本较高,缺乏统一标准和存在容易泄露隐私等不足,但图书馆界应重视该项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采取必要的措施尽早在图书馆实现基于RFID技术管理与服务新模式。馆员也要加强RFID技术管理与服务模式的了解,争取在图书馆尽早利用RFID技术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6]。
[1] 韩广峰.智能化图书馆RFID技术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1):58-61.
[2] 王红.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6(8):14-16.
[3] 甘琳.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 [J].图书馆论坛,2007(3):8-11.
[4] 张于芝.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7(2):183-184.
[5] 何玮.RFID与图书馆员的新定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4):59-61.
[6] 王振新.吴新年RFID技术发展趋势与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