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
2010-03-22荆蕙兰
荆蕙兰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更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理论高度,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及其实质,对领导、调动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通过科学梳理相关概念获取正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时,应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改造与提升。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的关系,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实现由人情关系价值观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转变。因此,本文认为,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最基本的要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概括了公平、正义的内涵: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基本权利或人权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结果公平,则主要是指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1]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由此,坚持公平、正义是我们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井然有序,提升全社会的整合能力。公平、正义是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在。[2]社会和谐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在于对社会弱势阶层的自觉关注,在于自觉运用国家政权保护和帮助弱势阶层,始终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和谐应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
公平、正义、和谐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不仅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而且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根本准则和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指导原则。这些基本价值影响着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没有公平,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没有正义,社会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解决好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总之,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它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第一位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极好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方面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直接体现着民族的持久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实践证明,谁占据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而且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同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对于抵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政党就要蜕变、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4]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利益群体追求的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及现状的基本判断以及实现本利益群体的基本政策指导。[5]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价值选择多样化,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引发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这就迫切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判断是非得失和作出价值选择提供一个可靠的价值准则,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关系到中国社会和谐的制度设计、体制安排和政策选择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一)通过大众文化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各种文化形式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影响人们的观念。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相结合,文化要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当代中国,主旋律在精神层面上,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穿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层面上,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要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6]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不断增强活力,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人才。全社会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我们的文化主流要充分考虑民众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嵌入到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作品,用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精美的艺术形象感染与教育大众。
(三)切实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公共政策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为各类文化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履行好“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能。其核心就是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责,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靠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财政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科学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制定引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艰巨,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这样才不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1]黄志坚.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3):47-49.
[2]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4-18.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25.
[4]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5-8.
[5]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94-97.
[6]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6).
[7]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