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 HCV RNA、脂联素水平与AST/ALT比值的相关性
2010-03-21华建江
姜 健,华建江
(1.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034;2.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104)
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通常丙型肝炎病毒(The 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被认为是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1],但是 AST和 ALT的特异性比较差,影响两种酶类检测准确性的因素较多[2],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临床上引入了AST/ALT比值。脂联素(Adiponectin)是在脂肪组织中特异表达的脂肪因子,许多研究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性的发展是宿主和病毒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肝脂肪变性是慢性丙型肝炎中常见的病理变化,有文献报道约 30%-7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肝脂肪变性[3]。目前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含量与肝损伤的关系至今尚无一致结论,国内脂联素与肝损伤之间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 96例慢性丙肝患者病毒含量、脂联素和 AST/ALT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病毒含量、脂联素和肝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96例,经检测抗 -HCV抗体均为阳性,且排除甲、乙、戊型肝炎病毒肝炎,男 54例 ,女 42例 ,年龄 20-66岁,平均(38.5 ±10.6)岁,诊断均符合 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拟订的诊断标准[4]。正常对照组为 90名健康体检者,男50例 ,女 40例,年龄 18-65岁,平均 (36.8±10.3)岁,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排除心脏、肝胆、肾脏及骨骼肌组织等疾患。各组年龄、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ST、ALT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有限公司提供,速率法测定 AST、ALT,于东芝公司的 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初、复检ELISA法抗 -HCV试剂盒分别由上海科华有限公司和英科新创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脂联素检测试剂由北京博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HCV RNA定量检测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有限公司的荧光 PCR仪 ABI 7300上进行;PCR试剂盒由中山达安基因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范围为(1.0×103-1.0×108)copies/ml,灵敏度为1.0×103copies/ml,若标本测定值大于此值为 HCV-RNA阳性,当标本测定值小于此值时 HCV-RNA为阴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的 SPSS11.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资料结果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资料性质不同分别采用 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 HCV RNA病毒含量组脂联素、AST/ALT水平的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 HCV RNA病毒含量组的 AST、ALT和 AST/ALT水平显著增高,而脂联素水平则显著降低;低病毒含量组(≤1.0×104copies/ml)血清中脂联素、AST、ALT和AST/ALT水平与其他病毒含量组[(1.0×104-1.0×106)copies/ml,≥1.0×106copies/ml]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病毒含量组[(1.0×104-1.0×106)copies/ml]血清中脂联素、AST、ALT和 AST/ALT水平与高病毒含量组(≥1.0×106copies/ml)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不同 HCV RNA病毒含量组脂联素、AST、SLTALT、AST水平的比较(x±s)
2.2 AST/ALT比值与 HCV RNA病毒含量、脂联素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丙肝病人 AST/ALT比值与 HCV RNA病毒含量表达相关系数(r=0.535,P<0.01)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与脂联素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0.426,P<0.05);HCV RNA病毒含量与脂联素表达也成负相关关系(r=-0.483,P<0.05)。
3 讨 论
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毒。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究竟是丙型肝炎病毒具有直接杀伤肝细胞的作用,还是感染后肝细胞引发的免疫反应而致的肝损伤?到目前为止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经有研究证明,HCV感染者病程进展与性别、感染年龄、饮酒过度、脂肪变性、是否合并感染 HBV/HIV等诸多因素有关[5]。正常时血清内 ALT和 AST含量较低,当肝细胞受损、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亢进时,其血清中两种酶的活性迅速增加。临床上常同时检测 AST与 ALT,并计算 AST/ALT比值,AST/ALT比值在判断慢性肝病进展及预后方面被认为是一个非创伤性的能够判断肝病进展和反映肝病预后的较好指标[6]。脂联素又称胶原连接蛋白 28,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胶原样血浆激素蛋白。在血浆中脂联素以低分子量多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的形式存在。脂联素有两个受体,Adipo R1和 Adipo R2,Adipo R1主要在骨骼肌表达,而Adipo R2主要在肝脏表达。目前国内外关于脂联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联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关系,而脂联素与慢性丙型肝炎肝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敏感因子,能抑制诱导胰岛素抵抗并导致肝损伤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炎性反应维持肝功能的完整性[7]。有研究表明脂联素对于肝脏炎症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HCV RNA病毒含量组的 AST、ALT和 AST/ALT水平显著增高,而脂联素水平则显著降低;随着病毒载荷量升高,AST、ALT和 AST/ALT水平也随之增高,而脂联素水平则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如果病毒在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肝脏的实质细胞仍然会受到损害,且随着病毒载荷量的升高损伤程度更严重。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 HCV RNA水平、ALT浓度与肝脏损伤的关系,但所得结果却截然不同。Adinolfi等[9]认为,血清HCV RNA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相关,高水平的病毒载量与脂肪变性共同作用,可加速肝损伤的进展。而Puoti等[10]则认为,肝损伤程度与临床体症、ALT水平和病毒载量不相关。本研究发现慢性丙肝病人AST/ALT比值与 HCV RNA病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AST/ALT比值和 HCV RNA病毒含量与脂联素表达成负相关关系。国外有学者发现 AST/ALT比值可用来评价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比值越大,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越接近肝硬化[11]。Petit等[12]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脂肪变性程度呈负相关,表明低脂联素血症可能直接引起肝细胞代谢功能障碍,促进了慢性丙型肝炎肝脏脂肪变性和肝损伤的发生。Liu等[13]发现,高 HCV RNA载量、1b型 HCV与低水平脂联素显著相关,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胰岛素抵抗和 HCV基因型相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脂联素在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脂联素与慢性丙型肝炎的 AST/ALT比值、病毒载量成负相关关系,与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还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低脂联素、高水平的病毒载量与肝脂肪变性密切相关,共同促进肝损伤的发生。因此联合检测血清 HCVRNA病毒含量、脂联素和肝损伤生化指标能更准确推断慢性丙肝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于病情判定、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疗效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1] 陈灏珠.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1-531.
[2] 张丽君.AST/ALT比值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5,21(9)∶1 404.
[3] Conjeevaram H,Kleiner D,Everhart J,et a1.Race,insulin resistance and hepatic steat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C[J].Hepatology,2007,45(1)∶80-87.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2000,8(4)∶324-329.
[5] Orellana NI,Poniachik TJ,Smok SG,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liver damage in chronid hepatis C[J].Rev Med Chil,2005,133∶1 311-1 316.
[6] Angulo P,Keach JC,Batts KP,et al.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liver fibrosisin patients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Hepatology,1999,30∶1 356-1 362.
[7] 魏文青.脂联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7,14(2)∶122-125.
[8] Aygun C,Senturk O,Hulagu S,et al.Serum levels of hepatoprotective peptide adiponecti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18(2)∶175-180.
[9] Adinolfi LE,Utili R,Andreana A,et al.Serum HCV RNA levels correlate with histological liver damdge and concur with steatosis in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C[J].Dig Dis Sci,2001,46∶1 677-1 683.
[10]Puoti C,Magrini A,Stati T,et al.Clinical,histological,and virological features of hepatitis C virus carriers with persistently normal or abnormal alaninetransaminase levels[J].Hepatology,1997,26(6)∶1 393-1 398.
[11]Giannini E,Botta F,Testa E,et a1.The 1-year and 3-month prognostic utility of the AST/ALT ratio an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in patients with viral liver cirrhosis[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1)∶2 855-2 860.
[12]Petit JM,Minello A,Jooste V,et al.Decreased plasma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teatosisin hepatitis C virusinfected patient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4)∶2 240-2 243.
[13]Liu CJ,Chen PJ,Jeng YM,et al.Serum adiponectin correlates with viral characteristics but not histologic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J Hepatol,2005,43(2)∶2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