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专题的探讨

2010-03-2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00062王孟初唐晓鹏

地理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教材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 200062 ) 王孟初 唐晓鹏

“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专题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 200062 ) 王孟初 唐晓鹏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已经试行了四年有余。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编写出一套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地理新教材,在这几年中,教材仍在不断地被调整、优化和建构。

上海地理新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将相当的篇幅运用在了第三产业的内容上。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是从广泛的教学实践反馈来看,并没有达到编写者预期的效果,体现出教材的意图。新的内容仍然没有摆脱学生和教师普遍感觉“人文地理没劲”的处境。正如陈澄教授指出的:“人文地理教学容易产生肤浅化、政策化、口号化。”诚然,教材改革遇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于教材人文地理部分尤其是经济地理章节的编写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诸如教材中数据的更新、图片的更新,还有理念的更新等等。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以下简称“三产”)等专题内容的教学实践,针对“三产”的教材和教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经济地理的发展——学科背景的探讨

“三产”的内容属于经济地理的范畴。经济地理涉及的内容,尤其是第三产业,在近几十年中发展极为迅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如工业革命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当代社会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产业间的融合,国与国界限的模糊,这些似乎都打破了经济地理的许多常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地理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大产业,而是多元化的,各种形态和规模并存的经济行为。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写到的:“世界开始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命令和控制)向日益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联系和合作)转变,尤其是信息化,让各种经济行为越来越细化。”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联系和合作,使得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愈发醒目,小人物也可以参与很多大的工程,比如SOHO彗星、云计算;普通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网页变成国际通讯社,比如twitter、博客;大家可以共同建设自己的百科全书,比如“维基百科”和“百度知道”。

综上所述,教材中经济地理的内容也必须和其它社会科学一起迈入21世纪,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如何应对上个世纪的挑战,而是21世纪迅速而又深刻变化着的世界。经济地理的教学亟待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加拿大学者特雷弗·J·巴恩斯将现代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法描述为一门具有“后学科”性质——即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没有上下等级观念并以学生为主体、知识多元化——的教学法,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科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二、对教材的批判性反思——教材现状的探讨

1.“三产”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和深度不够

从“三产”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比例和重要性来看: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学生走向社会后大多将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上海这样一个以金融、商业、服务业等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的比例大小是三、二、一,第三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教材侧重点似乎仍然是一、二、三产业的老套路。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我们的教材似乎还停留在工业向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脱离了上海的实际情况。

从“三产”内容本身来看:第三产业的涉及面广,内容庞杂。而目前教材在有限的版面内,涉及到了第三产业的定义、金融业、旅游业、商业、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海洋运输和港口、现代通信、产业结构等知识点,导致每个知识点都很难展开、深入。如现代交通和运输、现代通讯,均仅有半页篇幅,只能简略带过,泛泛而谈。客观来讲,目前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但没有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和阐述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2.“三产”内容的教材形式没有达到编写者意图的效果

从教材中的专栏来看:教材力图通过专栏的形式进行陈述,以增加吸引力。专栏加上图片、表格、思考与实践,表面上形式多样,其实本质并无实质性变化,反而可能让教材使用者感到“形散神也散”。尤其是定位不明确的专栏,很多内容本身就是以前的那些结论性陈述,只不过加了一个框框,通过专栏形式展现出来而已,如专栏“非关税壁垒”、“新型的物流产业”。这让教师感觉犹如鸡肋,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结果就是多数学生对其“视而不见”。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材采取的直接给出确定性结论的内容呈现形式,对于学生推理能力(reasoning skill)、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和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能力的教学目标没有太大帮助。例如“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教材通过论述性文字直接列举出来“不平衡”四个方面的原因,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又如“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整段文字均为上海“应当如何,将如何,会如何”;介绍新亚欧大陆桥的连云港和鹿特丹港,用大量数字论证两个港口的地位,最后“将会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未知变成了已知,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解释、验证结论,而不能主动去发现结论。

3. “三产”内容在课程层级角度上的现状分析

编写者意图的效果没有通过教材完全实现。以“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通信”为例,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导致部分内容滞后,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常识,自然也不会感兴趣,即学生理解的教材和编写者理解的教材出现了较大差距。与此同时,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也和教材编写者不一致。教师普遍反映这一部分内容教起来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新知识点,教师自己也不太清楚如何去教,甚至根本就不重视,以至于照本宣科。“三产”内容需要让教师进行自主开发和建构,如果没有精心组织和编排,课堂教学效果会不甚理想,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完全让教师来承担是费时费力甚至难以做到的。

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材调整建议的探讨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教材应当通过调整教材编排和结构,使之在形式和内容上完美统一,并为教师提供指引和帮助。调整建议大致概括为:适应时代发展,更新“三产”教学内容,尝试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组织教材结构。

对于区位规律性的经济社会现象,在哲学方法论当中,往往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思维方法,有别于自然地理的学习研究方法,尤其是经济地理常涉及到区域问题。地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来解决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地关系间的问题。通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新鲜材料,案例教学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让学生有机会对生活中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形成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体系。林培英教授在博文上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同的模块中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采用优势教学方法……人文地理的不少内容是适合使用案例学习的。”

能引发疑问和思考的教科书远比交代实事结论的教科书价值高。针对“三产”内容易肤浅化的问题,尽量减少教材中论述性文字,避免用说教的方式讲解知识,尤其是专栏,需要选择更加鲜活、具体的案例。人文地理的确定性结论应少进入教科书,也好给师生留下更多主动要探究的空间。陈大路博士通过分析各国人文地理教材比较得出:人文地理课程内容与能力和情感相结合,且表现出强化能力,淡化内容的特点。内容选择的弹性增大,权力下移。内容表现出乡土性、社会性、现实性等特点。这说明我们要大胆放权,让学生去思考、去辩论,去构建自己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定义,通过案例这样的平台展开“专题深度游”,变机械的记忆为灵活运用地理视角思考社会问题。这符合新课程标准重视学习过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要求。

以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一些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1. 跳出传统框架,重视逻辑关系,将“三产”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

现行课本在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等专题内容的编排顺序值得推敲。不少教师反映城市土地空间利用和功能分区需要涉及“三产”中商业区位和工业专题的部分内容,工业区位专题又必须要涉及到“三产”中交通运输的内容——出现了知识应用在先、知识铺垫在后的问题。如果灵活处理教材,先学习“三产”的基础知识再展开上述专题,又会带来练习难以处理和知识点凌乱等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三产”专题不需要求全,将所有“三产”涉及到的内容都拎出来排排坐,而是要求精、求综合,重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可以将“三产”中与其它章节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避免将原本联系的知识点人为割裂开来。

例如,将商业区位条件内容整合到城市同心圆结构中,通过上海商业圈的实例分析来对城市空间结构有一个本质的、整体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将“三产”中商业区位条件和城市专题中CBD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从轨道交通、地价等方面展开“哪里是上海的下一个CBD”的ppt演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前所述,教材在工业区位专题中,以美国的钢铁基地迁移为例,详细分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传统工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交通运输成本比较问题完全可以整合在其中,然后在“三产”专题中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贸易中的具体案例——即知识铺垫融入工业区位专题,具体如何应用放在“三产”专题中。交通运输按照传统部门地理分类并非最佳课程组织方案,应跳出框架,寻找新的道路,案例设计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典型案例的设计难度较大。

2. 注重案例中的地理因素,体现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的特色

“三产”中的国际贸易部分,应当把握好与政治学科的学科交叉。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因素诸如交通、位置、地形、气候等区位条件,才是需要地理学科重点突出的。通过探讨各国间贸易、环境和持续发展不可分的关系,体现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比如,新加坡是如何摸索出利用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的捷径。新加坡拥有港口优势且靠近印尼、马来西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商人则在中间加工领域大做文章,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让外来产业逐步改变为植根于本地的产业,新加坡的经济由此获得巨大成功。

又如,讨论当一个温州鞋老板遇到各种贸易壁垒,遇到本地的行业内竞争时,应该如何增加竞争力、打开销路?教材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一个学生角色扮演的活动和讨论。是将厂址迁往更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的地区还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还是开拓非洲和太平洋岛国的新市场?通过案例学习将货物运输、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等知识点综合了起来。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很多,如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之兴衰、《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中东国家出口石油进口粮食、满洲里的中俄边关贸易。建议详细介绍欧盟等区域性组织,分析为什么欧盟可以实行统一货币等措施以及欧盟各国人们生活变化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对于区域以及全球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表格1:电子家教案例的学生思考汇总有感于:思考:现代通讯的发达为美国的家教行业担忧,一些老师会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现代通讯的发达高科技和互联网会使更多新的服务和新的职业出现现代通讯的发达人们生活的成本越来越低,可以享受的服务更好、更多网络教学的质量一对一但终究不是面对面,约束力不强导致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未来的方向,减少了学生和教师的成本,单独辅导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印度和美国都获益?各种想法

3. 迎接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关注信息化对于第三产业以及未来生活的影响

21世纪的信息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其中的很多规则。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是探讨时间和空间尺度,而信息化正在逐步颠覆长久以来时空分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搜索引擎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在淘宝、卓越等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甚至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告诉世界自己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笔者在现代通讯与第三产业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了《世界是平的》中电子家教、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等几个简短生动的案例,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设计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从不同的角度构建自己的理解,并获得体验和启发,而教材上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课后的统计显示,学生对于美国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请印度家教老师的案例尤为感兴趣,认为得到了很好的启发。但在思考与感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案例中家教费用这个影响因素上,未能深入拓展思维,只有一部分同学的答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新意(表1),而发散思维的能力正是很多学生一直以来缺乏的,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基本素质。

4. 探讨21世纪海洋权益问题,结合乡土地理,关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相对于互联网和各种通讯技术,运输工具的变革则相对缓慢。信息可以便捷地在地球各个角落传播,而货物,尤其是对于大宗国际贸易,海洋运输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同时,海洋权益和领土争端、海上运输路线安全等热点问题都逐渐突显出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错过了一个海洋时代,面临21世纪新一轮海洋权益的挑战,我们迫切应当进行海洋文明的启蒙教育,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货物吞吐量节节攀升,使得港口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版教材中多处涉及到了上海的港口建设,但知识点分散在各个专题,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涉及领域众多,适于进行综合。尤其在国家提出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作为“四个中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上海港口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笔者在教学当中,主要是将上海和香港在地理位置、地貌工程建设、经济腹地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并进一步讨论航运中心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浦东、南汇为何要合并等话题。“三产”内容应当结合上海本地的实际展开教学,重视地理实践教育,尤其是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外高桥、洋山深水港。

5. 拓展课程中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自我人生规划意识

曾经和学生聊到以后的工作,很多人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肯定是高薪白领。诚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不是现代白领的地位仍然都比蓝领高?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成为了新一代打工者,甚至出现了“IT民工”这样的称呼,这些相关内容在目前的中学各学科中都鲜有涉及,在教育体系中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国外有完善的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主要是综合性社会科学(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即国外的社会课或社会实践课,包括地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等学科,在中国目前中学阶段的学科体系中仍然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笔者认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地理学科应当勇于承担这样的任务——积极拓展地理学科中社会科学部分的课程内容。

例如,上海的“三产”中金融业最为典型。我们可以从“期货是如何产生”的故事来了解金融业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帮助;从“银行贷款是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来认识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从房地产公司的破产、网络股票的泡沫认识到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让学生明白金融业终归是一个服务产业,从而对服务业的定义有更加清晰和深刻地理解;从全球金融危机中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鼓励学生去争辩、去设计、去畅想未来。一言以蔽之,通过“三产”中的金融业,让学生明确三产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和择业观的形成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高中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自我人生规划意识,应该成为“三产”专题的核心教学目标。

时间(北半球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纬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春分由________向南、北_______ 。夏至秋分冬至

观察作业Ⅱ:(随季节变化)

纬度范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时间(节气)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带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纬度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有两次最大值

(二)反馈练习

北半球的冬至日,在__________(纬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在_____________(纬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小值。

二、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作业Ⅲ:

节气(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春分—夏至夏至日夏至—秋分秋分日秋分—冬至冬至日冬至—次年春分

知识总结:利用知识网络进行总结。

达标测试:利用《地理练习部分(第一册)》中的相关题目。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主要内容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