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写实小说孕育土壤和美学风格*

2010-03-21禹明华

外语与翻译 2010年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作家文学

禹明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浅析新写实小说孕育土壤和美学风格*

禹明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时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人的生存处境的展示以及它的哲理意味和超脱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文学园地的一个新的领域。文章分析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概括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以确立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新写实小说;产生根源;美学风格

1986年,刘恒小说《狗日的粮食》的发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潮流的涌现。其后,出现了《风景》(方方)、《烦恼人生》(池莉)、《一地鸡毛》(刘震云)等一大批创作风格类似的作品,他们共同呈现了一种新的、独具面目的美学风格,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作为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人的生存处境的展示以及它的哲理意味和超脱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文学园地的一个新的领域。诚如“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的阐述:“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减褪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1]

一、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经济制度从西方的引进,西方的文学思潮也不断大量涌入,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因之与中国青年心理需求的契合而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是荒诞的”思想,认为现实的存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恶心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另一方面是“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自由选择、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80年代的中国,10年内乱刚结束不久,人们对祖国的重新振兴充满着信心和期待,对现代化充满着憧憬。但很快,当生活前进的步伐受到种种旧势力的盘绕阻挠止滞步不前,走不出历史循环的“怪圈”时,人们的那种激昂情绪开始变得沉重和茫然。因而便有一些人开始思索人的生存处境,关注人的生存现实,这些人很快在萨特那儿里找到了哲学根源,进而产生了中国新写实小说。当然,新写实小说也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中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不确定性以及多元性思想和中国传统的“食色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顺生哲学的影响。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创作主体自主化的选择

8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利益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变得更加务实。商品经济的巨浪冲击,许多人的思想也发生深刻的转变,人生价值观出现了混乱和失落,人生出现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作家也有了超越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艺功能的可能。他们不再受政治、道德观念的制约、束缚和禁锢,开始自主地进行创作;他们不再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那种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而开始关注个体自身的生存处境。激情开始冷却,崇高遭受嘲弄,神圣、理想、英雄、悲壮被世俗、卑微、平庸、荒唐所替代。因而,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作家反映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展示人们生存状态的小说便受到大众和知识分子的双重接受。

(三)近百年来人们所形成的现实主义审美需求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文学是以抒情性诗歌占主导地位的,但近现代以来,由于我国的悲惨状况,人们更加需要对现实的关注。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实主义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主导地位。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天翼以及建国后的大部分作家都是现实主义作家,社会上出现的文学作品也大部分是现实主义作品。这种进百年来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坛上占据主导潮流的状况,,逐渐培养了人们阅读现实主义作品的习惯,这种习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便成为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需求形成之后就对作家产生了一种创作上的制约,要求作家创作“现实型”的作品。而80年代我国的文学处于“低谷”状态,很多文学作品脱离了大众,“读者是文学的上帝”,大众的审美需求致使作家对文学自身进行反省,一些作家把笔触贴近现实,以求满足人们的“求实”心理,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

(四)文学自身反省调整的结果

在新写实小说产生以前,充实于我国文坛的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和“寻根小说”,它们都有着自身的弊病:传统现实主义由于过多注重“文以载道”的功能,便难以避开依附于政治,急于传播某种观念的弊病,被人们称为“伪现实主义”。“寻根文学”注重追寻被人们忽视的传统民族文化根源,在文坛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一味的“寻根”导致一些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与现实疏离,况且,所寻之“根”能否真正推动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也值得怀疑。处于对上述作品的反省,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时下的日常生活,使作品真正贴近大众,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与大众进行交流,来摆脱人的生存困境。与新写实小说并行而生的先锋小说也是对原来文坛现状的反叛,但它却主要是从文学的形式技巧方面来进行颠覆的。先锋小说中的那些现代、后现代主要色彩的技巧、形式又一时难以被人们的阅读期待视野所接受,因而也遭到了大众的拒绝。新写实小说则以叙述技巧的大众化、叙述内容的世俗化、叙述情感的超脱化赢得了人们的认同。

二、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新写实小说产生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是因为它和以前的文学作品相比显现了新的美学风格。我认为这种“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主要运用平面化解构意识下的世俗体验与主体消解;二是形式技巧方面采取原生态还原的零度叙事策略。

(一)叙事内容的世俗化

新写实小说注重描写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摆脱了现实主义创造所要求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限制,往往淡化或忽略构成“典型”的一定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和重大事件,尽力避开明晰的意识形态指向,而注目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恒久不变的生命、生活的原生态,描写普通人的灰色人生。

新写实的作家把目光指向了那些忙碌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凡夫俗子身上,这些人物没有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只是一群忙于世俗生活的凡夫俗子,呈现着淡化理想、消解英雄的世俗化倾向。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中为了过日子而一天劳碌不迭的普通工人印加厚;刘恒的《伏羲伏羲》中为了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而奋斗、挣扎了一生的杨天青和菊豆;《狗日的粮食》中为了能够活下去而终日为获粮食苦费心机的曹杏花等。更如刘震云《一地鸡毛》中小林的妻子: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2]

(二)审视目光的深层化

新写实小说把世俗人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顺应作家本身的审美追求以外,更是顺应了商品经济大潮到来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实际上也是对“文革”形成的假大空、高大全、假崇高、假英雄的反拨。但当我们读完小说后,我们所感到的并不只是琐碎生活的简单再现,而往往产生一种痛苦的沉思: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境况,我们存在的终极价值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对世俗性的生活进行了深层次的审视和思考。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本身就具有某种哲学意味,再加上新写实作家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本人对社会具有独特的思索,这也使他们的文本产生形而上的普遍意义。如刘恒的《伏羲伏羲》着重于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规范之下从性欲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存状态,他没有直接站在自然人欲的一面来对抗生活道德规范,而是在人欲与天理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的生存境遇,从而揭示文明压抑下的人的生存处境。他所要表现的是一个道德理性之外的世界,告诉人们文明的双重性和人性的两重性,以及世界比人们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三)叙述态度的超脱性

新写实小说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强调叙述的客观性。同时,出于对现实主义强烈情感渗入、干涉的反驳,新写实小说提出了对生活“零度介入”状态,即以客观的态度对生活原始发生状态进行完满的还原,在文本中展现生活得本真。新写实作家在叙述上经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在自然时空中来展开,往往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生活之流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家一般以局外人的眼光审视生活,避免情感的投入。在语言上,“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常常运用世俗化的平易语言,关注生活的真实性,注重语言的本真色彩,不避粗俗,不避罗嗦,重视世俗生活的描写,重视世俗语言的叙写。”[3]这样就使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超脱、洒然的美学风格。

(四)叙事情感的隐匿性

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往往是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上写作。由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训导功能,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基本上取得一致关系,因而在叙述中显示出鲜明的情感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热烈、或冷峻等。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则是站在个体的人的立场写作,传达的是个体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因而他们对其所描写的对象大多保持一种冷静的、不动声色的态度,显示出局外人的超脱,更不去做是非判断和情感的宣泄。作家对于不合理现象的激愤和对于人的正常发展的企望往往潜藏于故事的深处或者以反讽的手法让读者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的藏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不让作者出面,也不许叙述者流露出主观态度。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在这里,作者于叙述者在情感上拉开了距离。另一种是故意制造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对立,使他们构成复调或反讽的关系。如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在这里,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对立构成了浓烈的反讽意味。

正如萨特所认为的,只谈某一方面而不谈某一方面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某个方面采取沉默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揭示,一种介入。因而新写实小说中那种超脱性叙述之下,其实也隐藏着作家深沉的情感;透过看似客观的文字表层,我们仍能深深地体会到作家的那颗滚烫的心。如方方《桃花灿烂》,作家展示的是在现实生活挤压下,人的理想爱情的丧失。但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对理想爱情的呼唤。文中陆粞的父亲和母亲离婚时有一段父亲对粞的谈话:“‘记住,不要心系于一个女人。关了灯,女人都一样,而男人最需要的是关灯后的女人,别的都无所谓。’粞想,果然是如此,只是不甘心如此。”[4]“不甘心如此”正体现了作家对男女只有性而没有爱的婚姻的批判。小说中还写了粞临死之前想起了心上人星子,这也再一次表明了作家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召唤,以及当代世俗生活对人类理想挤压的无奈和痛惜。

总之,新写实小说是社会转型期文学自我调整和重回大众的过度与策略。它是在顺承的基础上、逆反的心态中,延续了先锋文学的血脉,改良深化了现实主义传统,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风格,在美学价值上有文学创新意义,在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1]“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J].钟山,1989,(3).

[2]刘震云.一地鸡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杨剑龙.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风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5).

[4]方方.桃花灿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010-02-26

禹明华(1969-),女,湖南隆回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我们需要文学
新法律现实主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