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谣初探

2010-03-21任志强

文化学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民谣歌谣时期

任志强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民谣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吟诵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社会风气等所做的评价和议论”。[1]新时期民谣十分繁荣。本文中的“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民谣作品对新时期民谣的内容、时代特点作出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应当重视新时期民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一、新时期民谣的内容

新时期民谣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反映了以下几类内容。

(一)官员的贪污腐败

官员腐败是民众最为痛恨的社会现象,在民谣中得到大量反映。如反映贪官们吃喝住行的:“出则前呼后拥,警车开道;住则豪华宾馆,服务配套;食则山珍海味,烟酒全报;去则土特产品,大包小包。”这首民谣表达了百姓对某些脱离群众的贪官的痛恨。百姓称这些贪官是“车子越坐越小,房子越住越大;饭是越吃越少,酒量越喝越大”。

对于公款吃喝,百姓更是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如下面这首《十大吃》:“外出办事明着吃,上级来人陪着吃,村里开会大家吃,私人会客公款吃,逢年过节请官吃,企业来人卡着吃,站长所长凑着吃,亲戚朋友跟着吃,老婆孩子伙着吃,没事找事也得吃。”其实,大吃大喝屡禁不止的根源就在于公款买单。一些“酒精”考验的干部,一边大吃大喝,一边厚着脸皮说:“你吃他也吃,为何我不吃?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白痴才不吃!”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不愿大吃大喝占公家便宜的人,反倒成了白痴。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劝酒民谣,也反映了官场上吃喝风盛行的状况。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薄,喝不着;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再如“:能喝八两喝一斤,党和人民都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不能要。”

此外,公款买车现象亦愈演愈烈,百姓称这种现象为“马路上的腐败”。如一则民谣这样说:“地委书记车子好,不是丰田是蓝鸟;县委书记也不差,起码有个桑塔纳;区委书记穷烧包,给个吉普还嫌孬;村委书记活现眼,骑个电驴到处转。”

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也是官场腐败的一大现象。如今,一些官员权力太大,在用人上往往一人说了算,至于群众的意见、工作的业绩,仅供参考而已。如一首民谣这样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提拔干部,德才本来是关键,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风气不正,跑官要官盛行,德才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参考”因素。正如一首民谣所说“: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后台最重要,德才作参考。”

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不良风气,老百姓也深为反感。如反映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现象的“:讲话好比车辘转,扯不断来挣不断;台上讲得满头汗,台下鼾声连成片。”反映业绩申报上的欺瞒现象的:“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其实心里都明白,皇帝新装当代现。”

(二)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下降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道德水准整体上明显下降,民谣对此有所反映。如:“五十年代人育人——比学赶帮,六十年代人整人——阶级斗争,七十年代人防人——万马齐喑,八十年代个人顾个人——人心涣散,九十年代人宰人——惟利是图。”这则民谣说得可能有些偏激,不过仍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的不满情绪。

新时期,人们的爱情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等已是不足为奇的现象。如“娶一个爱我的人做妻子,找一个我爱的人做情人”成为一些人信奉的至理名言;“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体现了一些年轻人的恋爱观“;牵着姑娘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牵着情人的手,酸甜苦辣全都有;牵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反映出一些人生活作风的随便。

(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社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亟待解决。广大民众通过民谣反映了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态度。

房价问题。房价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心头的巨大阴影,房价之高令百姓难以承受,以至于电视剧《蜗居》有台词这样说:“工资上涨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教育问题。现行教育体制片面强调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分数成为检验学生水平高低、决定学生前途的唯一标准。民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十分形象地讽刺了当下的教育现状。由于分数成为教育指挥棒,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有一首民谣就仿用歌曲的形式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医疗问题。医疗改革市场化程度过高,使得当前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严重。当前农民看病的普遍状况是“小病挺,大病挨,不行才往医院抬”,而大医院昂贵的治疗费用,对农民来说简直就是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小康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等民谣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环保问题。经济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恶化。这首民谣通过一条河水质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其实,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很普遍,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一条清澈的、没有污染的河流了。民谣反映出的问题提醒:我们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棘手的现实热点问题,如下岗失业、人才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无不在民谣中有所反映。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二、新时期民谣的特点

新时期民谣及时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社会风貌。从生存环境、抒发情绪、创作手法、传播方式等方面来看,新时期民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

(一)从生存环境来看,新时期民谣有了更为宽松的话语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更加民主进步,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在社会仍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借助民谣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这就使得民谣的数量显著增加、民谣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阔,如党风政风、公车消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下岗失业、环境污染等等。

(二)从抒发的情绪来看,新时期民谣体现出广大群众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合适的规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存在着新旧的矛盾与更替。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改革,既充满了希望,又掺杂着困惑和担忧,反映在民谣中我们不难看出民众表达的情感是如此的复杂而矛盾。

(三)从创作手法来看,新时期民谣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不仅有比喻、对比、排比等传统的修辞手法,还结合时代特点,运用了仿拟等新的修辞手法。如运用传统的排比手法创作的民谣“:盯的是票子,谋的是房子,保的是位子,为的是孩子。”还有一首戏仿刘禹锡《陋室铭》的民谣,以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毫无意义的会议场景:“室不在大,有凳就行。人不在多,无头不行。说得再严厉,迟到不要紧。八点半开始,九点钟进行。谈笑任自由,往来无拘谨。可以织毛衣,抽香烟,磕瓜子,侃大山。材料两公斤,内容只一钱。台上照着念,台下随手翻。无动脑之劳形,无记录之麻烦,开水喝了几大桶,厕所去了四五番。有的在瞌睡,有的打哈欠。时时抬手腕,盼望早点散,忽闻一声同志们,接着又是一二三。从头到尾再叙述,众人曰:有完没完!”

(四)从传播方式来看,在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手机短信、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介。这使新时期民谣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社会影响也更大。时下有一些带有调侃语气的民谣借助手机短信流传很广,如“出门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吃菜;夹不着,站起来;有人敬,要耍赖;吃不了,兜回来”。另外,随着手机、网络等日益普及,更多的人参与到民谣的创作、流传过程中来,这不仅使民谣出现了更多的“异文”,也使民谣“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完善。

三、应重视对新时期民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我国自古就有搜集整理民谣的传统,从《诗经》的“国风”开始,一直到《二十四史》都有连续不断的民谣记录。此外还有明代杨慎的《古今风谣》、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等专著。这些都为保存古代民谣作出了很大贡献。1918年春,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刊登近世歌谣,包括民谣在内。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发行《歌谣》周刊,出版97期。当时,可谓掀起了民谣搜集研究的热潮,一些大家、名家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如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曾有文章和专著研究民间歌谣(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歌谣》、朱自清的《中国歌谣》),朱自清甚至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歌谣》课程。民间歌谣在当时受到学者们空前的关注,但是由于民谣依附于民歌、古今民谣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民谣研究向更深入更细密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掀起一股搜集新民歌的运动,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所搜集民歌(含民谣)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上世纪80年代后,古今民间歌谣一度淡出了学者们的视野,民谣研究显得有些落寂。

可喜的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研究民谣的人开始增多,一些学者还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如吕肖奂教授的《中国古代民谣研究》[3]可谓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在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代民谣之后,首次将民谣从民歌、谚语中剥离出来,专门考察古代文献中的民谣。她从民谣的内容及其作用角度切入,将民谣划分为风谣与谶谣。风谣是反映民风,尤其是民情的谣;而谶谣是具有预言作用以及应验意义的谣。作者还对民谣的文学意义作了详细分析,涉及民谣的怨刺艺术、民谣的风格与艺术形式、民谣的发展及其语言价值等。对新民谣的研究,相关的论文也在逐年增多,但真正有分量的论文不多,论著更是罕有见到。刘晓春教授的《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4]一文,是近年来研究新民谣比较深刻的一篇文章。作者一改传统的仅仅从文学角度研究民谣的套路,创造性地从历史、文化、权力的维度分析当下民谣,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如联系中国当下的文化情景,民谣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应该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亮点;尽管民谣具有民间文化不可避免的经验意味,不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思考,但是民谣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直接、快捷的反映,对社会文化现象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针砭时弊,始终保持独立民间姿态,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间普遍的社会情绪。

在口头文学总体趋于没落的新时期,民谣以其短小精悍、易于记诵传扬、针砭时弊毫不留情、高超的讽刺艺术等特点,在民间成为老百姓表达心声、释放情绪的一个途径。虽然一些民谣中百姓抒发的情绪或许有些偏激,但这些民谣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存在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黄涛博士认为,民谣虽然“侧重表现消极面,但是如果能够理解它在民众生活中发生和传播的实际情形,明了这种民谣在民众心理和情绪上的平衡、宣泄作用,并能通过民谣体察民情,进而着力解决民谣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那么就使它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益于社会的进步”。[5]李惠芳教授也认为民谣“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对各级领导及时校正工作偏差、减少失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在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解民众的情况,形成了采集民歌、民谣以观民风的制度,即采风制。既然民谣在新时期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应当重视对新时期民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从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以对施政治国提供更多的参考。

[1] [5]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5.

[2] 杨文全,李治儒.试论当代民谣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特点[J] .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133.

[3] 吕肖奂.中国古代民谣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6.

[4] 刘晓春.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J] .新东方,2002,(4):62—67.

[6]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3.

猜你喜欢

民谣歌谣时期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十唱共产党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