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隐喻的认知心理图式

2010-03-21王丽丽

外语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隐喻语篇概念

王丽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150001)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从隐喻的语形、语义、语用等层面探索概念隐喻的本质、产生、功能、工作以及理解机制的热潮,也有运用认知方法研究隐喻与语篇连贯关系的,如苗兴伟、廖美珍(2007),张玮、张德禄(2008),汪少华、樊欣(2009)等。其中,不乏运用复合空间理论解释隐喻认知机制或语篇连贯的研究,但没有将认知理论与复合隐喻(mixed metaphor)的理解机制或语篇连贯整合起来的分析。本文将复合隐喻的研究置于复合空间理论的视域中,旨在界定复合隐喻概念和分析复合隐喻特点的基础上,剖析复合隐喻的认知空间网络,从而构建复合隐喻理解的认知心理图式。

2 复合隐喻的界定

作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复合隐喻频繁而且系统地出现在大学讲座、课堂话语和宗教教义等各种语篇之中(Corts 2006)。研究显示,尤其在与婚姻相关的访谈中,复合隐喻反复出现(Quinn 1991);此外,复合隐喻还广泛应用于报刊杂志类语篇中(Shen&Balaban 1999)。

隐喻理论学家历来视理解复合隐喻为巨大挑战。在他们看来,与其他隐喻相比,复合隐喻是次要的(Mark G.Lee&John A.Barnden 2001),属于幽默手段或有缺陷的话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复合隐喻的定义。有人把它定义为从一种关联跳跃到另一种与其不一致的关联的隐喻,也有人从文学和文学批评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互相矛盾的隐喻混合。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将复合隐喻解释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通常为互不协调或互不相容的隐喻的结合”(陈道明2002:117)。例如:

①Newly re-elected and about to take the wheel at the EU presidency,he has all the theoretical power needed to steer it out of a crisis.(The Sun,July 13,2006)

②坏消息冻成一块冰。(郭贵春安军2002:41)

③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Yu 1998:196)

①②③中的黑体部分是复合隐喻,在语义层面上互相矛盾,但是通过分析和认知解码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①中的take the wheel本义是“驾驶”、“开车”和“掌握方向”,在这句话中是隐喻用法,指欧盟的大选即将开始。Steer out本义是“驶出”,此处喻指摆脱困境。“大选”本来与“驾驶”互不相关,但复合隐喻的使用使得描述形象化。②是一个典型的复合隐喻的例子:“坏消息”、“冻”和“冰”都隐喻化了,语义上似乎矛盾,“消息”不能“冻成冰”,但是可以理解。③中动词词组“步入”指人的行走方式,显然与“快车道”——有轮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在语义上矛盾,但这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理解。

可见,若被称为复合隐喻,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协调、互不相容的隐喻结合在一起;同一个本体对应多个喻体。

3 复合隐喻的特点

从《英汉大词典》中的解释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复合隐喻在语篇、语义和映射方面与概念隐喻有显著的差异:在语篇中,表现为多个隐喻共存于同一意群;在语义层面上,互相矛盾;在认知系统中,多域映射。

3.1 多喻共存

复合隐喻的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隐喻出现在同一句子或句群中,这些隐喻表面上互不协调、互不相联,甚至互相矛盾,实质上是将不相关的概念集中表达,描述同一个意象,行使认知互补和概念细化的功能。例如:

④The Europe project now has a good chance to go in another,more cooperative direction— if the French and German governments,which set the pace on European integration,take to heart the questions and doubts their votes have raised about Europe’s own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That would mean concentrating on economic reform and liberalization at home instead of chasing more abstract and distant shadows of American power.(The Washington Post,June 2,2005)

从④看,同一个意群中同时出现多个隐喻。其中,go in another,more cooperative direction和 set the pace on European integration,chasing三个隐喻都源自European integration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但是表达不同的进程:go in another,more cooperative direction指出事情发展的方向;set the pace表明事情进展的速度;chasing more abstract and distant shadows体现追求的目标和驱动力。“旅途”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前进的方向、行程和行进速度。源自“旅途”的几个互不协调的隐喻,在微观精神世界中构建出连续的因果和时间概念,即“法国和德国政府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带头作用”是欧洲计划开始实施的原因和前提条件,也表达二者的先后关系。将欧洲计划的进程细化,包含这一行为连续的多种变化——法国和德国的态度变化、经济改革措施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自由化,多个隐喻的共存增强了语篇的阐释力。

3.2 语义矛盾

由于每一个隐喻概念都能“自成体系,形成许多隐喻,强调和说明事物的某一侧面”(陈道明2000:116),而复合隐喻是将属于不同隐喻概念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前后矛盾的隐喻(inconsistent metaphors)用在同一意群中,因此语义上会产生前后矛盾。例如:

⑤No doubt Labour and Lib Dems would like to see some wind in the UK Independence Party’s sails to keep the Tories on the defensive;but winds can be changeable,so all three parties seem to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Europe issue is best kept in its box until after polling day.(Guardian,April 18,2005)

⑤中出现多个隐喻see some wind in the UK Independence Party’s sails,on the defensive,winds can be changeable和best kept in its box.其语义层面上的矛盾体现为:这并不是一场战争或者比赛,却要让“保守党”“防守”,“风向会改变”,“将欧洲问题保存在盒子中”。这些因素逻辑上没有任何关联。单一的隐喻表达事件变化的特定方面,如“风向会改变”指形势会发生逆转;“保守党在防守”说明它在整个事件中的立场;“保存在箱子里”说明欧洲的问题要暂时搁置。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共同的隐喻始源域或是目标域,因此一旦出现在同一个语篇中,不结合上下文和背景知识容易误解。

3.3 多域映射

莱考夫(Lakoff)认为,隐喻是“认知系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往往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并明确提出,每一个隐喻均具有一个始源域、一个目标域和一个始源到目标的映射(source-to-target domain)”(王文斌2007:33)。但是复合隐喻并不符合这个定义,复合隐喻存在认知系统中从多个始源域映射到一个目标域的情况。例如:

⑥ Our solutions build,power,and service high performance businesses.(梁远冰2007:27)

这个隐喻中有一个目标域——business,对应着三个不同的始源域。根据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将这一复合隐喻分解成三个概念隐喻:Business is construction,Business is machine和 Business is human being.第一个概念隐喻体现在build一词,属于建筑的始源域;第二个在于power,通常是和机器相关;第三个词 service属于人类活动范畴。这三个词分属于不同的始源域,而目标域只有一个business,与Lakoff提出的“跨域映射”理论相矛盾。复合隐喻是多个隐喻出现在同一意群中,多个始源域使目标域的意象具有多样性。

复合隐喻形式上是多个隐喻融合在同一个句子中,意义并不是几个概念隐喻的简单相加。理解复合隐喻及整个句子的含义需要复杂的认知推理过程,运用复合空间理论分析其心理空间认知网络的运作,可以解释复合隐喻的认知特点,构建理解复合隐喻意义的心理图式。

4 复合隐喻认知心理空间的建构

4.1 复合空间理论

Fauconnier把心理空间定义为“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Fauconnier&Turner 1996:113)。复合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合空间理论并不单纯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还结合了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思维、行为和语言进行研究。“心理空间中一项重要的认知操作就是概念整合,因此心理空间网络也称为概念一体化网络。”(王晓丽2008:143)复合空间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网络包括4个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和复合空间(blended space)。这4个空间复合模式是动态的,当来自两个或更多的独立认知域的信息进入输入空间后,通过提炼其共有的抽象结构或信息形成类属空间,然后有选择地投射到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个心理认知过程,也就是意义的建构与产生的过程,产生层创结构。上述4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认知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Turner 1998:146)。

复合空间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如隐喻的理解、委婉语的理解、语用预设的认知理据、常规含义的推导、词汇以及句法理解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复合隐喻广泛存在于语篇中,复合心理空间理论为复合隐喻的构建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势必对复合隐喻认知心理空间的构建有强大的解释力。

4.2 复合心理空间网络的类型

根据概念整合心理空间运作不同,概念整合网络的基本类型分为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和更加复杂的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 blend network)(Fauconnier&Turner 2002:120-135)。

单域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复合空间的组织框架由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延伸而成。例如:

⑦自由一旦生根,便是一株迅猛生长的植物。(游瑞云《名言荟萃》2004:79)

⑦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自由”和“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这一输入空间的延伸便是复合空间的组织框架,即植物要经过生根、发芽、成长和成熟等一系列的生长过程;“自由”涵盖事物的发展过程。“植物生长”这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与“自由”的连续过程,经过整合构成一个单域网络,形成一个整合性自由思想发展的认知心理空间。

双域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不仅不同,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它们部分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层创结构。为了阐释双域网络,Fauconnier举“自掘坟墓”(dig one’s own grave)为例,这个隐喻的含义是某人正在实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误行为,他自己却毫无察觉。这里一个输入空间是“无意识犯错”,另一个输入空间是“挖掘坟墓”。两个输入空间在因果关系、意图和内部事件结构上相互冲突:错误会导致失败,而挖掘坟墓并不会导致死亡;犯错是无意识的,挖掘坟墓却是有意识的。但是,第一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内容——对自己错误的无知是愚蠢映射到复合空间;第二个输入空间的部分内容——坟墓挖得越深,死亡的可能性越大映射到复合空间。这样,复合空间就产生创新层创结构,即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愚蠢行为正慢慢导致最后的死亡(Fauconnier&Turner 2002:130-135)。

在多域复合网络中,概念整合总是涉及一个合成空间,至少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网络的整合要复杂得多,可以是很多输入空间同时参与整合,几个输入空间平行投射到复合空间;或输入空间形成的第一个复合空间作为再次整合的输入空间,与另一输入空间投射形成第二个复合空间。不论何种整合,整合方式总是输入空间向复合空间的有选择性投射。Fauconnier通过“吸血鬼和他的病人、布什总统在第三垒和死神”等实例详细剖析了不同方式的多重整合(Fauconnier&Turner 2002:279-282)。

4.3 复合隐喻的认知心理空间网络

复合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整合网络对复合隐喻的建构和理解具有更加强大的阐释力。本文以《太阳报》中的一则报道为语料,以其中一句为例,运用复合空间理论分析该语料中隐喻的意义建构和理解,力图阐释复合隐喻理解的认知机制。

⑧The answer is that the wind has changed and our chameleon Prime Minister has spotted an opening.(The Sun,August 24,2005)

⑧连续用了三个隐喻,旨在表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寻找政治出路不断变换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理解句中的复合隐喻,须要借助复合空间多域复合网络。首先,our chameleon Prime Minister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变色龙”(chameleon)和“首相”(Prime Minister),两者的类属空间是“善变”,第一个输入空间“变色龙”随着环境改变而经常变色的特征投射到复合空间,第二个输入空间“首相”的特征——狡猾、变化无常投射到复合空间。这样,就构成复合空间1:首相是善变、狡猾的变色龙。其次,复合空间1的形成只是整合过程的开端。第二个整合过程:输入空间1是“风”(the wind),输入空间2是“政治局势”,虽然在文本中未体现这一词汇,但这是读者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关于政治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形势多变、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等元素,两个空间在“变化”的类属空间规范下部分投射,如风向的改变喻指政治局势的变化;风力大小喻指政策变化程度及范围的大小;风的改变引起天气变化,正如政治形势改变会引起领导人态度、立场和观点的改变。这些变化形成复合空间2——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第三个整合过程在于句中最后一个隐喻的认知解读,这一整合过程和前两个隐喻的理解相同,涉及到两个输入空间“开口”(opening)和“办法”(solution),“开口”的作用是从封闭的空间走出的途径,而“办法”是摆脱困境的出路,两者的类属空间在于“途径”,经过投射构成复合空间3:解决政治困境的办法。最后,须要根据复合空间的层创逻辑结构对三个复合空间进行组合、拓展和完善,才可以得出这一句的层创结构。(1)将三个复合空间组合并拓展:变色龙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应对身边的各种环境变化,把自己的肤色变成与周围的树木、花草颜色一致,这是变色龙的生存之道;同样,作为首相,要想在多变的政治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调整政治观点、政治倾向,以应对多变的政治环境,这是他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2)借助背景知识、认知和思维模式等对这三个复合空间拓展之后形成的空间进行完善,得出层创结构:变色龙通过变换肤色来与变化无常的环境融合,在自然界的竞争中继续存活下来;狡猾的政客通过改变政策、态度、观点和立场来顺应政治格局的变幻,从而取胜。

上述多域复合网络仅仅是我们解读一个句子中复合隐喻的心理空间图式。可见,复合隐喻的理解要经过多次概念整合过程、多个心理空间的组合和映射、多个网络的连接、多个认知过程的共同作用。复合空间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复合隐喻,还可以解释大量的其他语言现象与意义建构过程,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突破。

5 结束语

复合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语篇中。本文表明,复合隐喻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复合空间理论使我们从不同的心理空间角度去认识、分析复合隐喻。

陈道明.“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郭贵春安 军.隐喻的语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2(5).

梁远冰.从认知视角看广告中的隐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王晓丽.语篇转化中的心理空间网络构建[J].外语学刊,2008(4).

张 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08(1).

Corts,D.Factors Characterizing Burst of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College Lectures[J].Discourse Studies,2006(8).

Fauconnier,G.& M.Turner.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In A.Goldberg(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Lee,M.G.& Barnden,J.A.Reasoning about Mixed Metaphors within an Implemen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J].Metaphor and Symbol,2001(3).

Quinn,N.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A].In Fernandez,J.(ed.).Beyond Metaphor: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Shen,Y.& Balaban,N.Metaphorical(in)Coherence in Discourse[J].Discourse Processes,1999(28).

Yu,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