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的创新——浅析“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军队的基础
2010-03-21鲍丽玫
苏 寻,鲍丽玫
(1.2.桂林空军学院 二系,广西 桂林 541003)
党建工作的创新
——浅析“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军队的基础
苏 寻1,鲍丽玫2
(1.2.桂林空军学院 二系,广西 桂林 541003)
“支部建在连上”是 “党指挥枪”原则落实到基层, “达于士兵”的最佳组织形式和制度机制。抓好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基层建设核心,抓住了部队全局关键的一环。
党的建设; “支部建在连上”;基础;战斗力
1928年,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岁月和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井岗山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 ‘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自从创建人民军队以来,一直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调在军队中的党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重温党的历史,可以从党的建设实践中得到许多重要启示。重温人民军队的历史,更证明了 “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军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军战斗力的基础。
一、“支部建在连上”开创于“三湾改编”,定制于“古田会议决议”
1927年8月1 日,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在 “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9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起义部队组成一是由旧军队改编,二是工农群众,且大部分是农民,成分复杂,纪律松散。由于敌军前堵后追,部队一路艰苦作战,指挥员牺牲,伤员增多;有些人因为怕艰苦而脱离队伍;疾病流行,病员增加,一些人员掉队,有的伤病员因缺医短药死在路旁;一些指挥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由于秋收起义失败,部队人心浮动,思想混乱;这支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800多人。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溃散而失败的。怎样把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作为核心,通过它紧密联系广大士兵群众。在这个紧要关头,毛泽东通过总结秋收起义以来部队行军作战的经验教训,调查研究部队的思想政治情况,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加强军队中党组织的建设。
1927年9月29 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当晚,毛泽东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和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内容包括: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接受它的监督。三湾改编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时,部队中党的组织是支部建在团上。起义军虽英勇作战,艰苦卓绝,但党的组织系统没有扎根基层,难以切实掌握士兵、掌握部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毛泽东决定,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通过三湾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有效地掌握士兵群众的问题,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为军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保证。三湾改编团结了人心,发展了队伍,增强了战斗力,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军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罗荣桓元帅在 “支部建在连上”之前任连党代表,亲历了三湾改编。几十年后,罗荣桓元帅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2]。如果不是这样,红军 “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2]。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岗山组成红四军后,实行 “支部建在连上”等制度,革命的火种在井岗山上燃烧起来。
三湾改编只是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巩固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有的人甚至认为 “党太管事了”,要求限制前委的权力。红军队伍中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党与军队关系的问题,因而也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和党能不能领导这支军队去完成历史使命的重大问题,这引起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29年8月,陈毅去上海,向党中央如实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全部情况的详细汇报,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陈毅三人组成专门委员会,深入研究讨论红四军的问题。经过一个月的讨论,形成了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 《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根据中央来信精神,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古田村,毛泽东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反对以任何借口削弱党对红军的领导,强调必须使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古田会议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3]“除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各项重大任务。”[3]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古田会议决议”。
“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是我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红军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争取中国人民大众获得解放的事业,必须坚定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这是红军保持其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条件。在军队建设问题上,决议抓住红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党的领导和思想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根本原则、措施和方法。决议规定:党不仅要管党员,管政治工作,而且要管军事、管打仗。
古田会议巩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把 “三湾改编”创立的 “支部建在连上”用决议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前委的统一领导下,班排有党小组,每连建一个支部。营团以上建立党委。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党员数量少的部队,事实上不能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时,则暂以排为单位建设小组,而把组员有计划的分配到各班,但须明白这是过渡办法。”自此, “支部建在连上”成为红军中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党支部建在连上,使之成为连队的坚强的战斗核心,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 “党指挥枪”的原则。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党员发挥了模范的先锋作用,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党中央充分肯定了 “支部建在连上”为核心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逐步向各地红军推广介绍。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首次颁发了 《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 (草案)》,明确了连队党支部的性质、组成和任务。1932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的训令》,提出: “支部是党在红军中的堡垒”。1935年9月,红军总政治部《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强调指出: “在巩固部队、在保障战斗任务完成上以及在解决连队实际生活上”, “要使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 《关于支部工作的条例草案》,规定支部委员会是连队的统一领导机关,连队重大问题都须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1954年以后,我军历次颁布的 《政治工作条例》都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和领导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5年12月1日,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颁发了 《中国共产党军队支部工作条例》,规定连队党支部是连队 “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 。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也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在社会基础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连是军队的基层建制单位,是军队的基本作战分队,部队的作战、行军、宿营、伙食通常都是以连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的。党把基层组织支部建在连上,便于在共同的战斗和生活中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掌握部队,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领导触角延伸到部队的最基层,完善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军队中的设置模式,使党的领导 “纵向到底”,完善了党的组织网络。
二、“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作用
“支部建在连上”是党建工作的创新,其伟大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由于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失败了,国民党实行消灭共产党的政策,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惨遭杀害。在这个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在党的历史上有重大转折意义的 “八·七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八·七会议”批判了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的总方针。这就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面对从旧军队和农民武装改编的部队军阀作风严重,思想混乱,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毛泽东敏锐地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观察到,必须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以党的战斗力全面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此,党的工作必须渗透到部队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党成为部队的领导核心。 “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营团以上各级成立党的委员会,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前委提出工作任务,经各级党委向支部布置,各支部负责落实。这就使党对军队的领导从上到下得到了全面的加强,涵盖了部队的各个层面,一杆子到基层。
(二)完善了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伸长了党的领导触角
“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创造性的组织架构,由此,党组织在部队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支部布置党员学习当前形势,明确理想和目标;了解战士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他们的工作,坚定他们的革命信心;积极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过去支部建在团上,党组织的触角难以掌握部队、掌握士兵,特别是起义部队成员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 “支部建在连上”,每个普通战士都可以直接同党见面,党生活在群众中,群众也生活在党周围。每个战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个思想动态,都在党的观察中。古田会议特别强调 “党员的发展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同时对非战斗兵如夫子、勤务兵等亦不可忽视”[4],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支部通过培养积极分子和吸收新党员的形式,把每一个希望上进的战士都团结在党的周围。一个普通战士一旦入了党,不仅自己要服从党的纪律,而且有责任向党外同志做工作。 “支部建在连上”发挥了核心作用,扭转了过去党对军队失之与空,失之于虚的局面。
(三)党员联系群众更紧密,更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支部建在连上”,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以连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使党员和战士打成一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战士看得见、摸得着、易学习。这样党员的先进性容易体现,带动工作容易发挥,战士的思想动态也容易把握。因此,“支部建在连上”就相当于使党的工作面向战士全体, “党指挥枪”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连是部队战斗、生活和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单位,是部队整个战斗力的基础,连强则部队强,连弱则部队弱。我军的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是我军战斗力的构成要素。 “支部建在连上”,连队有了核心,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通过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把党员组织起来,形成团结统一的力量。战士们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下,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战斗力空前提高,形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先进部队。
(五)以党的战略任务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武装集团。军队的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战略任务来开展。在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掌握枪杆子,打土豪、分田地,形成武装割据的局面,掀起土地革命的高潮。 “支部建在连上”不仅使党掌握了军队,而且使打土豪分田地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军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听党指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团结带领官兵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支部建在连上”的现实意义
“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经验。胡锦涛主席指出: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重要政治优势”; “加强基层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党要有自己的根基,而根基就在基层。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组织,有党的活动和党的影响。“支部建在连上”使得基层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这是党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代表群众、引领其中的重要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 “支部建在连上”是 “党指挥枪”原则落实到基层, “达于士兵”的最佳组织形式和制度机制。抓好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基层建设核心,抓住部队全局关键的一环。党中央、中央军委历来强调 “支部建在连上”并紧抓不放。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我们军队才能在战争年代取得节节胜利,在和平时期也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考验。
军队党建历史表明,科学可行的党建制度是党建规律的反映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党建制度机制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才能获得可靠的制度支撑和机制保证。我军在实行 “支部建在连上”实践中形成的支部组成、集体领导、议事规则、党日党课、报告工作、民主生活、述职评议等一整套制度,其基本精神和规定是务实有效的,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同时,也应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把坚持与改进、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中央军委颁发的 《党支部工作条例》,是我军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规范连队党支部、科室党支部、机关党支部、预备役连队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以及临时党支部工作的专门法规,是基层党建紧跟时代步伐,伴随我军使命任务发展的产物。《党支部工作条例》规范了党支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工作原则和建设目标,重申和明确了各类党支部的性质、职责和领导关系。 《条例》规定: “军队的连队及相当的基层单位和各级机关,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设立党支部”,党支部是党在军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团结巩固部队和完成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党支部 “是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
当前,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广大党员中广泛持久地开展建设 “学习型支部”活动,把每个党支部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组织者、有力推行者、模范实践者,是基层连队的首要任务。无论今后形势任务怎样变化,体制编制怎样调整,干部战士怎样更新换代,都应该巩固党支部在基层连队 (单位)的核心领导地位,保持一支素质优良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坚决执行,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6.
[2]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M]//星火燎原编辑部.星火燎原.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3:4.
[3]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4]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M]//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180.
Innovation in the Party Instruction——An Analysis of Taking“Setting up a Party Branch in the Company”as the Basis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Army
Su Xun1,Bao Limei2
(1.2.The Second Department,Guilin Air Force Academy,Guilin 541003,China)
“Setting up a Party Branch in the Company” is the best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Army” in the grass-root units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Soldiers”.To well construct the party branch means to grasp the core of grass-root construction and the key work of the whole troops.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etting up a Party Branch in the Company;basis;fighting capacity
D26
A
1673-8535(2010)05-0038-05
2010-08-18
苏寻 (1982-),男,广西玉林人,桂林空军学院二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鲍丽玫(1961-),女,北京市人,桂林空军学院二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钟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