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含地名惯用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兼谈非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010-03-21胡芳毅
胡芳毅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英语中含地名惯用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兼谈非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胡芳毅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含有地名的惯用语比较难译,原因是其具有深刻的文化涵义,之所以具有这样深刻的文化涵义是因为在那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历史事件,而且常为人们所提起或谈论。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避免误译的关键。
地名惯用语;文化涵义;翻译;误译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有许多含有地名的惯用语,其中的地名并不实指地名而是表达一定的文化涵义,比如“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类似于“邯郸匍匐”,因为它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邯郸重步”比喻进入梦乡。其实,人们听到的含有地名的惯用语还有很多,都具有其深刻的文化涵义,如“得陇望蜀;不到黄河心不死;泾渭分明;三顾茅庐;泾渭不分”,等等。对于把汉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异国的人们来说,他们是难理解其含意的。世界上的语言有大同也有小异,英语和汉语一样是一门具有国际用途的语言,在其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涵义。其中意在言外的惯用语就有许许多多,尤其是含地名的惯用语就不乏其例,而且常见常用。随着使用它们的频率的不断加大,各类书面材料自然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甚至在口头表达中也会不时地用到。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人来说,也会有不易理解的时候,有时甚至看似容易理解,但从其所做翻译来看,实属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英语工作者或学习者之大忌。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应该有一种防望文生义的意识,尽可能地在工作或学习中去挖掘含地名的惯用语的文化涵义。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项有必要且应该认真对待的工作,我们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意识下学好英语、用好英语,避免在翻译中因文化涵义所致的误译。
一、含地名惯用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首先弄清楚含地名的惯用语为什么会易产生误译。我们知道,译者在译惯用语的时候之所以会发生误译是因为其中的地名在该惯用语中存在深刻的文化涵义。那么,引起这种深刻文化涵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比如“He hasmet hisWaterloo in this election.”为什么是“他在选举中遭到惨败”而不是其他的译文?笔者让学生们去查查相关工具书或资料,他们的收获是不查不知道,一查方知晓,误译的原因原来是原句中的meet hisWaterloo是则含有地名的惯用语,其中蕴含深刻的文化涵义,其文化涵义源于Waterloo,在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据有关书籍记载,在比利时中部有一城镇,名叫Waterloo(滑铁卢),该城镇位于布鲁塞尔以南九英里处,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就发生在此地。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同威灵顿(1stDuke ofWeilington,1769-1852)指挥的英普等国联军在滑铁卢(Waterloo)展开决战,经过整整一天的激烈交战,拿破仑遭到惨败,从此一蹶不振,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持续了23年的战事,也从此宣告结束。此后,Waterloo这一地名常被用来喻指“惨败”或“毁灭性打击”。meet one’sWaterloo即“遭到惨败”或“遭到毁灭性打击”。了解这一惯用语的来龙出脉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翻译如下句子并不感觉难:
1)After beating dozens of challengers,the champion finally met herWaterloo.(The Dictionary of CulturalLiteracy)
2)John was more than Sally could handle.She has finally met herWaterloo.(American IdiomsDictionary)
3)John fought instead of running,and the bullymet hisWaterloo.(A Dictionary ofAmerican Idioms)
4)The tennis champion met hisWaterloo when he played the younger player.(Concise Dictionary of Common Phrases)
以上句中,第一句的译文是“这位卫冕冠军击败了很多挑战者之后,最后也遭到了惨败。”第二句的译文是“约翰不是赛莉应付得了的。她是最后败下阵来。”第三句的译文是“约翰没有逃走而是奋起反抗,终于把那个恃强凌弱的人打败了。”第四句的译文是“那位网球冠军最后在对一位年轻选手时败得很惨。”
与以上谈到的meetone’sWaterloo一样,许多含地名的英语惯用语因其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而使学习者感到了它们的确难译。
wooden horse of Troy,也说Trojan horse,其所涉及的文化涵义是什么呢?这首先得看译者对该惯用语的了解。该典故源自一则古希腊传说。Trojan是Troy的形容词。Troy是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据传此处是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地。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诱拐了希腊绝代美人-斯巴达王梅内莱厄斯(Menelaus)之妻海伦(Helen),激起了希腊诸城邦的公愤。梅内莱厄斯之兄阿伽门农(Agamemnon)随即率领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希腊人把特洛伊城围攻了近10年,但屡攻不克,遂撤围而去,在城外丢下一个大木马。特洛伊人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不听祭司拉奥孔(Laocoon)的劝阻,将它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并摆宴庆功。待到夜深人静时,木马腹上的暗门被悄悄打开,藏于腹内的一支精兵迅速爬出,与重返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特洛伊城终于被攻陷了。这就是上历史上著名的木马计或特洛伊木马。其文化涵义是指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颠覆集团”,或从内部进行的“颠覆阴谋”、“颠覆活动”,等等。因此在了解了文化涵义之后,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翻译工作者都不难翻译下面的句子:
1)raditionalLabour supporters have accused the new leadership of being a Trojan horse trying to destroy the party from within (Cambridge InternationalDictionary of English).
2)Some French politicians suspect the United States of using Britain as a Trojan Horse to undermine the long-ter m aims of the European Union(Cambridge InternationalDictionary of English).
以上句子中的第一句的译文是“老的工党支持者指责新领导乃是试图从内部摧毁党的特洛伊木马。”第二句的译文是“某些法国政治家怀疑美国想把英国作为破坏欧洲联盟长期目标的特洛伊。”
这里所举的两例,代表了英语中许许多多的含有地名的惯用语,笔者在此将其列出,目的是引起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含地名惯用语的深刻的文化涵义以及这种文化涵义对翻译的影响,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或造成理解障碍。
二、结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也是一种译语言、译文化的活动。任何译者的翻译都是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从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开始。过去在社会上流行的某些译文之所以后来被人们发现是误译,是因为一方面那些译文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没有被译者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或是译者没有充分地把握好翻译过程中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处理,或是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够,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非文化与意义的交流,没有认识到源语,尤其是源语惯用语中的字里行间隐含着意在言外的文化涵义,另一方面能发现那些译文中有误译,说明人们的语言水平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已在不断得到提高,译者能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那种深刻文化涵义的存在并能加以挖掘,且能较好地提升译文的质量。这也应该归功于全国上下一致地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灌输以及对其所做的对比研究。笔者相信在跨文化意识指导下的惯用语翻译的未来必将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1]Hirsch,Jr E D,et al.Th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2nd ed) [M].Boston:HoughtonMifflin Company,1993.
[2]Spears,RichardA.NTC’sAmerican IdiomsDictionary[M].Lincolnwood: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7.
[3]MakkaiAdam.A Dictionary ofAmerican Idioms(2nd ed)[M].New York:Barron’s.
[4]Procter,Paul(ed.)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M].Cambri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010-03-30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重点项目([2009](275))
胡芳毅(1971-),男,湖南汉寿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