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研湘南民间石雕在建设中的借鉴开发意义*
2010-03-21何次贤
何次贤
(湘南学院美术系,湖南郴州 423000)
探研湘南民间石雕在建设中的借鉴开发意义*
何次贤
(湘南学院美术系,湖南郴州 423000)
湘南民间石雕内容内涵丰富,形式优美,实用性强,是过去湘南人对功能追求和生活品味倡导的结晶。本文从湘南民间石雕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关系来分析借鉴开发的可行性,探研在现代建设中借鉴开发的形式与意义。
湘南民间石雕;功能;建设;生活环境
湘南民间石雕作为建筑构件和生活环境实体,历史悠久,现还可见明代作品,在湘南对建筑形式结构和生活品味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的发展、融合、积累使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形式多样,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生活使用功能性的设计特征和生活品味的追求,从而具备了对多种环境的适应性和美化现代生活环境借鉴的可行性。在面对当今自然灾害频发、人文情感回归、求新求异的情况下,对它的重视,对现代建筑(特别是湘南小城乡村)的影响乃至对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湘南民间石雕在现代建设中借鉴的可行性
建设的本质源于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而改变生活生存状态,提供一种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功能的便捷与精神的需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内容。“当今在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和美学原则下,盒子式的混泥土工艺和千篇一律的设计环境实现了使用功能上的完美,却成为大众心理疏远的根源。”今天这种理念正在产生动摇,冰凉的无装饰的建筑环境,或直线、平面式的工业化装饰形式给人产生压力而日益受到排斥。功能是为了解决与生活的关系,当功能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时,求变已势在必然。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在反复回顾寻找根基中发展过来的。历代的发展也总是在回顾源点中找新的突破。湘南民间石雕可成为其中一个突破点。
其一,湘南民间石雕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传统交流的痕迹,但保留有更多的原生态特征,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如郴州桂阳的东城乡庙下村、莲塘镇大湾村、欧阳海乡东山村,永州宁远九嶷山下的黄家村、文庙等。石雕种类涵盖了辟邪吉祥兽石雕(中型圆雕)、门槛门墩(当)石雕、泰山石雕、石柱石础石雕、桥栏石雕、牌坊石雕、碑塔石雕、功名旗基石雕、座架石雕等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石雕。涉及人物、花鸟鱼虫、故事传说、历史典故、吉祥辟邪图案等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内容,种类齐全,文化底蕴丰富。无论是整体布局、细节安排还是雕刻形式,都具有区别于京、徽、陕、赣雕的艺术特色。其造型优美,刀法犀利,装饰性强。美中贯穿着实用性,实用中包含着审美的设计理念。湘南民间石雕的形式可为借鉴提供优异的条件。
其二,湘南民间石雕具有生活使用功能性的设计特征。部分石雕在房屋建筑中具有装饰和坚固结构的双重功能,是建筑的核心。在上述和其它众多村寨的调研中可见(笔者在其它论文中已论证),其设计理念是根据主体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的,石雕有法无式,布局自然,变化随机,整体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如门槛石的设计很注重功能性:高低与造型的设计以防水防小孩走失、小禽外逃为基础;两边立有两块雕花方形门墩供休闲,雕刻的深浅、技法也是围绕其坚固性和方便进出实用性及美观性整体考虑的,但为达到实用与审美要求,往往采用精致的图案和浅线型的雕刻形式,精雕细琢,精美绝伦。门框门梁(有石料、木料两种)保持厚重结实,雕饰为取得与门槛雕刻的对比和协调,则精心地采用粗细结合的雕刻方式表现。泰山石的整体设计、图纹深浅,也是根据坚固建筑的功能与环境的谐调来安排的等等。石雕图案内容与自然、民俗环境相关,完美地点缀其中,在实现牢固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当今城乡建筑趋于一统化,特别是南方某些小镇、乡村的建设不考虑具体的环境,盲目的模仿城市的建筑形式,抛弃了这类经历了长期考验的传统精华,显得既不适应也不协调。盒子式的建筑和平面简单的门槛无疑为空间和出行取得了最大的便利,但却造成了只要天降大雨,家中进水或垮房便成为常事,房内外的家禽小兽也能随意出入等等不利后果。面对具体环境,当代这些建筑构件的处理缺失了湘南民间石雕形式结构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从功能角度而言,湘南民间石雕的形式框架设计理念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其三,湘南民间石雕具有生活品味的追求和倡导。通过湘南各时期的民居建筑遗存比较,湘南民间石雕无疑是先由建筑的结构需要演变过来的,其过程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对功能追求和生活品味的倡导。因而湘南民间石雕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文化系统,包含着过去湘南人的生活状态(方式)和生活理想。
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虽有较大的改变,但工作、生活场所几乎同一,许多方面有悖于民族文化体系,不符合众多国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感受,特别是在日益压抑的精神压力需求释放和当居住空间问题解决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回归意识将凸现出来。因为对功能的感受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在某些条件下,心理的感受往往能作用于生理的满足,反之亦然。如今许多家庭中收集文物古董和其它古建筑构建以装饰生活环境,证明了这一点(但类似行为因数量有限且破坏石雕原址生态,并只能影响小环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宜提倡)。湘南民间石雕是湘南农耕民俗文化产物,其观赏性、娱乐性、教化功能等赋有田园气息的特征,能有利于和谐环境的建立。因此对它借鉴符合“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要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的“三元论”规划设计理论。一种环境模式的倡导实质是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湘南民间石雕的形式内容及其构成的环境倡导的是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今需求趋多元化的情况下,湘南民间石雕在建设中作为一个实体或一种模式借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追求的实现。
二、湘南民间石雕在现代建设中借鉴开发理念
1.保护、利用原有石雕资源。这些资源不能再生,典型石雕群落及其周边环境需要重点保护。以庙下村、黄家村为例,庙下村石雕精美、种类多,并房屋、瞭望搂、官厅、戏台、凉亭、石塔、井台、警示碑,石凳桌、石板路等古迹保存的还比较完好。且村后有林木葱郁的靠山,村中、村前有松柏古树,有清澈的水塘和小溪。人文、自然环境相互烘托出强烈的湘南地域文化特色。黄家村也基本具备了这些特征。因此,保护它们是保护地方文化、地方精神、地方风俗的最有效途径,它们是发展的源泉,也是人们心灵的认同和归属。为此只能倡导修复,不能破坏,并把有类似条件的村寨如安徽的模式串联开发为旅游区(点);或根据条件,如城镇附近的、被当地原住民遗弃或将被遗弃的,可由相关部门组织连同房子等修缮成为休闲、高档住宅区,或作其他之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和众多文人的安居行为能说明其开发的潜能),这样保护的同时还能满足其特殊消费群体的需求。
2.建立相应的石雕区域环境。石雕与建筑形式、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威尼斯宪章》第七条)。特别是在湘南地区各地域间本身存在差异性情况下,形成其文化氛围,让人感受(享受)它的整体特色尤为重要。在建设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的住宅区时,应注意利用好如黄家、庙下、大湾、东山村等这些现有的宝贵资源,尽量模仿再现当地石雕形式及其整体框架,并根据自然地形安排各类石雕。如有原址尽量保留利用遗存石雕,新旧结合能产生历史延伸感。比如舜帝陵及有关周边建设时,应利用好旁边黄家村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保旧仿旧。这样一方面可完整体现出“景”的历史文化渊源,扩大观赏范围,提高景点的旅游综合层次和吸引力。因为湘南的这些民间石雕与其它民间文化一样是地域文化精神的载体,是湘南人过去社会生活、精神追求的结晶,它能体现当地居民如何与自然相处(是抗争还是顺应自然),从而能体现居民的性格、景的内涵。如果抓好了这一块,使之能给人提供一个认识景与人文与历史的结合点,景观信息能得以拓展,而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作为一种模式,如果各地能很好的推广,地域特征的体现,旅游的观赏价值将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从生活居住方面而言,高档住宅的设计亦可如此。浓郁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具有与环境的和谐性,给家居带来安宁的生活享受。
3.湘南民间石雕具有崇德立德、追求吉祥和教化的民俗意蕴(本人在另文中也已论述),有着与人贴近的世俗亲和力。在城镇休闲区、桥栏、村边等地方,严格按湘南民间石雕的形式,雕刻一些典故故事、花鸟鱼虫,满足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需求,供人们闲暇时品读玩味,使人们从中受到启迪,陶冶情操,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浮躁心态。这种平实的雕塑(刻)能使人感到亲切、真实,更能取得雕塑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从北京、西安的民俗雕塑的影响中能够得到启示。
4.提高雕塑质量,展示传统魅力。在机械工具滥用,粗制滥造假民雕、石雕充斥,把艺术工程只当商业行为的情况下,严格要求突出传统手法的精髓尤为重要。一方面保证质量,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传承技艺,并创造出能够留存下去的作品;另一方面真正显示其优势,改变以西方式雕塑(特别是不锈钢类)为主导的局面,更可取代那些虚、假、空、滥的雕塑形式和作品,还人们一个多元化享受艺术的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人随社会生活的改变,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几千年文明不仅造就了湘南民间石雕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造就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追求。近代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改变,但内在的要求在随时出现溯源性和求新性。建设中如能利用湘南民间石雕的优势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味源点和新的突破点,将使湘南民间石雕大放异彩,生活更为惬意。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3]东美红.功能设计形式设计[J].装饰,2009,(7).
2010-04-0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8C807)
何次贤(1960-),男,湖南郴州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