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荷堂与野性湘西*
——解读黄永玉的艺术气质
2010-03-21张晓帆
张晓帆
(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长沙 410004)
万荷堂与野性湘西*
——解读黄永玉的艺术气质
张晓帆
(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长沙 410004)
地域文化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野性湘西的地域文化始终影响着黄永玉的性格成长和艺术气质的形成:神秘迷人的自然风光、内涵深刻的社会人文,以及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等给予了黄永玉无限的创作动力和灵感,也铸就了其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具一格。
黄永玉;万荷堂;野性湘西;艺术气质
当今,黄永玉早已饮誉海外,其作品也成了海内外收藏界一物难求的瑰宝,而他那昂扬奋发的精神、独立不羁的人格魅力以及涵盖美术、建筑、文学等诸多门类的卓绝才华,无不让人敬佩,甚而被戏称为“鬼才”[1]。黄永玉的艺术创作个性鲜明,蕴藏着深厚的湘西民族文化内涵,狂野、泼辣、灵动而又不失雅致,于大俗大雅间传递着对家乡的炽热浓情和对高雅志趣与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本文从黄永玉的艺术巨作“万荷堂”入手,体会其独特的个性魅力与美学修为,进而探讨对其熏染至深的湘西地域民俗文化与黄永玉独具一格的艺术气质之间的关联。
一、“万荷堂”的启示
“万荷堂”是黄永玉亲自设计的私人宅院,又是一个结合中西艺术理念的建筑精品,是主人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审美理念的体现,更是野性湘西地域文化的凝聚。
首先,从选址来看,万荷堂位于河北通县徐辛庄一处城乡结合部的地段,是一个远离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安静所在。万荷堂占地约八亩,是一座仿古建筑群,亭台楼阁、回廊、照壁都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造。万荷堂四周围绕着果园,春日鲜花璀璨、夏日绿树成荫、秋日果实累累、冬日银装素裹,果园后方更有七千亩的政府绿化植林区。黄永玉少时即练就打猎本领,试想在这广袤的天地间,牵一两猎犬,感受着花的幽香与树的翠绿,时而画画,时而为文,是何等快事!其实,三年困难时期,黄永玉就经常来此打猎,以接济家人与朋友生活的困乏。万荷堂前的公路旁有一座凉亭,名曰“侃亭”,是黄永玉为方便村民休息、聊天修建的。侃亭主要的梁柱用原木做成,少有斧凿之功,朴实却又浑然天成。这些细节无不体现湘西人的重情。
其次,从规制来看,“万荷堂”分东西两院。东院以休闲为乐事,有凤凰古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群及一方三亩荷塘,颇有江南水乡气韵。由此可见主人重灵性和生命启示的精神内质。西院是工作和生活区,包括“万荷堂”大殿和“老子居”两部分。大殿采用六根15米长的原木作为主梁柱,一律不加斧削,不除树瘤,整个工艺采用隼卯结构,雄浑一体。这不仅符合中国造园艺术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美学思想,也符合作为湘西人的黄永玉粗狂、质朴、重生命和内在的天性。从大殿后门穿过一个院子,就是两层五间的“老子居”:超大尺寸的床,敞亮的天窗,蓬勃的花木,令人捧腹的如厕图……充分表达这位湘西凤凰“老子”的生活作派:不羁,洒脱、真爱生命。
再次,从装饰陈设来看,中西结合,种类繁多。德国古典马车、汉代汗血宝马陶塑、铜质黄永玉自雕像、石刻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大部分为主人的收藏和随性之作,有的精巧、玲珑,有的大气、稳重,亦有的顽皮、逗趣,凸显了主人才思敏捷,不拘一格的气质。
以管窥豹,万荷堂选址、规制、陈设等都体现了主人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审美理念:朴实厚重、狂放不羁和不拘一格[2],而这些都深深烙上了野性湘西地域文化的印痕。
二、湘西地域文化对黄永玉个性成长的深厚影响
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精神之差异,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文化修养。
首先,是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对黄永玉艺术气质的影响。湘西山高涧深、林密瘴罩、民风雄健而又不失青春灵动。位于武陵山脉中段,云贵高原东北部与鄂西南之结合处,东南部的雪峰山为屏障,地势由西北东南倾斜,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平原的山区地貌。故地形起伏多姿、植被丰茂,景色万千。黄永玉的出生地凤凰位于湘西自治州南部,其名源于城中形状酷似凤凰的山脉而得名。凤凰山山势起伏,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山间流泉飞瀑,异草奇花,飞禽走兽,形成大自然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沱江至西向东横贯城区,江上风光绮丽,沿岸吊脚楼高低错落,倒影如画。奇山异水的湘西自然生态构成了湘西文化独特的生存背景,也深深地影响着湘西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3]。长年浸润在这座天然的艺术资源库,耳听天籁之音、目接神造之境、心中尘虑荡涤无除。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湘西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赋予黄永玉大山一样的坦荡胸襟和大河般澎湃的激情,为其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也使其作品兼具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
其次,湘西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对黄永玉的个性和审美倾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秘浪漫的巫蛊文化。黄永玉少年时代受熏染的地方文化是两千余年前曾在南中国大放异彩的楚文化。唐虞之时,湘西隶属“鬼方”地域,西周至零春秋时期属归属武陵郡。楚汉时期,因此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迁客文人多流放于此,感时伤怀,屈夫子的《九歌》就是楚文化鲜明的反映。楚文化重情感,追求个性与自由,这对黄永玉先生日后画风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楚文化信奉“万物有灵”,对万物怀有一种崇敬和博爱之心,这很好地解释了黄永玉画作题材的广泛。上有飞天,下有小荷,在其画作之中,连最卑微的小草也有生命,只是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
粗犷彪悍的少数民族文化。湘西为苗、土、白、侗、汉等多民族的杂居之地,也是苗、土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虽有一时的怀柔,但骨子里却仍是排斥的,因此,苗、土、白侗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征讨和压迫,为求种族生存和延续不得不进行血的反抗。久而久之,湘西人养成了不服输、不怕苦、不畏死、雄强尚义、忠耿彪悍的男儿血性。在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的对外战争以及雪峰山大会战中,由湘西各族子弟组成的“竿”兵,都英勇善战,挥洒热血,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史料中仍存在“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的记载以褒扬着湘西男儿的血性之美。受“雄强尚义”民风的影响,黄永玉打小就练就粗犷、雄健、坚韧的性格,这种男儿血性不仅帮助他承受了后来外出闯荡的艰辛与政治运动的压力,更成就了他艺术上大胆独立、自由豪放的气概[4],使其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兼容并蓄、宽容博爱的民族传统。湘西人,特别是湘西各少数民族善于博采众长,既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又善于在思想、文化、科学、生产等诸多方面吸取汉人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清雍正年间,在湘西土家族聚居之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解除了“蛮不入境,汉不入洞”的禁令,同时陆续派遣汉族军队和地方官吏治理湘西,一时间汉族、白族等外来农、商、工、役等纷纷涌入,为湘西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湘西的繁荣与发展。建立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基础之上的各族关系也在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和竞争中得到了空前的交融。刘一友曾在《文新街大哥》一书中提过,湘西社会的平等观念很强,以至清中叶苗族社会仍:“绝无统属,有贫富,无贵贱;有强弱,无贵贱;有众寡,无贵贱。”曾任民国第一任总理的湘西凤凰人熊希龄,晚年散尽万贯家财,献身慈善事业,以“此君一出天下暖”的棉花自喻,就深受湘西博爱文化的影响[5]。这种兼收并蓄、宽容博爱的思想在黄永玉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西洋画风与国画画风并行不悖,丙烯、水彩、水粉……无所不用其极。
三、湘西地域文化在黄永玉艺术中的体现
湘西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不但对黄永玉个性成长有着至深的影响,也决定了其在艺术上有着相通的审美认识和取向,不论是作品的内容或形式都会透出家乡文化的印痕和影响。
首先,黄永玉的创作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尚美重情。楚人是一个尚美的族群,在艺术上重装饰,讲究色彩,追求传神的形式表现。黄永玉作为楚人后裔,其审美倾向深受影响。他喜欢追求厚重、新奇的形式美感,重视构图的繁复出奇、虚实相映,线条奔放、灵活,色彩缤纷艳丽,浑然大气。而湘西人的重情更是渗透于他作品的各个细节[6]。例如:排立于北京万荷堂中刻有《诗经·大雅·生民》诗句的六段巨大楠木柱就是黄永玉借以表达对曾帮助过他的人的诚挚谢意而设,让人能领略到他为人重情、重义的伟岸人格。建在家乡凤凰的“玉氏山房”也可谓是黄永玉的心灵之作。千年而有八吨重的阴沉木与房墙融为一体,好似人的脊骨,既刚强挺拔又让人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楚文化信奉“万物有灵”,对万物怀有一种崇敬和博爱之心,常借物抒怀。以黄永玉的《叫春图》为例,这是一幅诗文字画相配的彩墨小写意漫画。画中寥寥数笔勾画了一只声嘶力竭、昂首叫春不止的猫。有诗相配:“春天到,猫儿叫……老头也有猫儿意,人前不敢叫一声。”黄永玉在此画中把十年浩劫时期万马齐喑、人们道路以目的那种沉闷窒息的政治气氛揭示无遗。他大胆地呼唤性灵的回归,让人深深感受到一份朴实厚重的人情关爱。
其次,黄永玉作品充分体现湘西民风的粗犷彪悍。黄永玉是一位狂放不羁、率真任性的艺术鬼才。他的创作素来狂放而不拘一格,只一意追求实实在在的真、善、美。他选用的绘画材料,国画、水粉、丙烯材料等,无所不用。他不主张“门户森严”,而是重在实践。有人认为黄永玉离经叛道的作品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画,他的回答是“如何归类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画出好画来”。“品种越多越好嘛。”可见他所追求的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荷花、水鸟、荷池是中国历代画家的传统题材之一。黄永玉也喜欢画荷,但他作画不拘古法,变化自由。黄永玉常画团荷,形态狂放而生机勃然,有时甚至反面泼墨、以黑显白,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如《夏荷》,以墨显白,荷茎荷伞在泥潭中团团相靠相依,洁白的荷花,生气盎然的小鸟,烘托了出淤泥而不染,沐晨风而独秀的荷的意境。又如:《松风》,反面泼墨的衬底上松木横斜,松枝劲披,显示出“大雪压松枝,松枝挺且立”,在恶劣环境中,亦守节不屈的坚韧精神。沈从文曾宣称:“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成就只这类人有分。”诚然,黄永玉绘画中的狂放不羁与他从小滋生在骨子里的雄强和无所畏惧是密切相关的。而这种不受形式的局限,画法豪放大气,行云流水的画法更能直接传达出真实的内心情感,往往也更让人震撼和感动。
最后,谈谈黄永玉画作的“博”。黄永玉自小就思维活泼,爱好广泛。除绘画外,他还做雕塑,玩木刻,且极喜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对漫画也很入迷。在其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木刻版画,造型饱满、生动,线条粗矿而有弹性,深得师友的赏识。他杂学博取,融会贯通。其国画中的线索,不论直、曲、折、转,不仅有书法的笔意,更有金石雕刻的劲道。因此,他虽倾情美术却不专守一门,而是大胆跨越门类,在雕塑、木刻、建筑、工艺设计等领域都大有作为。他短短十几年设计的住宅,北京的万荷堂,凤凰的夺翠楼和玉氏山房,还有远设在意大利达·芬奇故乡的城堡,都各具特色,各有精彩,成为世人瞩目的建筑珍品。此外,他在意大利学习当地的工艺,设计制作了一套别致的玻璃器皿;在广州画展上签名售出他创作的“老娃”布偶,头一天就卖出1600件。近年来,还有为中国邮政设计的猴年邮票成为大家争相收藏的精品。人们说黄永玉是一个吐纳百家的老顽童,他走到哪学到哪,学为己用,才如泉涌,让人叹服。
这种吐纳百家,博学广用的特点正是楚人学习别人艺术长处时的一种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体现了湘西民族不论华夏,不论蛮夷,广为吸收,和谐发展的精神和气概。这种家乡的精神在黄永玉身上得到很好的展现,使他能不断充实自己,在艺术的天地里创作出更多的新奇。
四、结语
总之,黄永玉其人、其画、其文独具魅力,他不愧为当今艺坛一杰。他的成功与其家乡独秀的山水和灿烂的文化分不开。与其说是湘西独特的地方文化造就了黄永玉,不如说是黄永玉这样的湘西汉子在一步步推动着湖乡文明朝更新的时代迈进。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摄影记者拍下了一个老头背着画箱、顶着烈日、奔走写生的照片。登在当地报纸上,附文是:“一个不怕死,不怕累的东方老头,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连画七、八个钟头的画。”这个老头就是当时年近八十,且每周坚持五工作日,每日工作不少于八小时的黄永玉。这个坚忍雄强,才情卓越的艺术家还在倾吐着他的艺术激情,并在不断传播着他绚丽多彩的家乡文明。
[1]曲昕.一代鬼才黄永玉[J].湘潮,2005,(4):30-34.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张洪.地域文化与中国画艺术个性的生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9-100.
[4]卓雅.黄永玉和他的湘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刘一友.文星街大哥[M].桂林:漓江出版社.
[6]吴炫.论黄永玉的“中国式独立品格”[J].文艺争鸣,2008,(9):98 -106.
[7]庾晋,白木.“鬼才”黄永玉的艰辛自学路[J].档案时空,2003, (5):31-33.
2010-04-2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8-2009年度立项课题(0806057A)
张晓帆(1975-),女,湖南长沙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