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新著《干法》解读
2010-03-21项升
项 升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
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他出生于 1932年,1959年开始独立创业。他在企业管理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创办了两家世界 500强企业,2010年初,又以78岁高龄出任日航CEO。稻盛和夫提出了系统的经营哲学,其哲学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系列的著作。《干法》是他在 2009年 4月推出的新著。如果说他以往的著作、演讲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家、各类经营者,《干法》一书,面向的就是最普通的公司员工。该书在日本出版以后,可谓洛阳纸贵,多次印刷,并且很快译成中文。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日两国的经济固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两国已经进入了物质丰富的时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人都面临着如何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可以轻易获得的吗?很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正面临着这样的苦恼。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的序言中也指出:“由于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在理应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将流汗工作视为美德的社会风气逐渐淡薄,而不劳而获,想靠投机赚大钱的风气却逐年盛行。”[1]17
稻盛和夫的《干法》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一本书。《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评价这本书:不合时宜,切中时弊[1]11。
加强个人修养
稻盛和夫首先提醒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要爱上工作、以极度认真的态度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途径是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也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稻盛和夫很重视佛教的修养方法,也就是剔除贪、嗔、痴三毒。稻盛和夫在身患胃癌后曾经皈依佛教,因此,他的修养方法,有着深刻的佛教烙印。
稻盛和夫虽然皈依了佛教,但他在道德上并不是乌托邦主义者,他首先承认了欲望的存在。他指出:“人生在世又少不了这三毒,它们如果根本不存在,人就无法生存。因为人有血肉之躯,为了生存,这三毒又是必要之心,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能。比如,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要满足自己的食欲,对攻击自己的敌人要表达愤怒,要在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状态时发泄不满,这些都无法戒除。”[1]35那么,作为公司职员,是不是让这些欲望和不良情绪随意地发展下去呢?显然不是的,稻盛和夫开出的良方就是拼命地工作。针对“欲望”、“恼怒”、“愚痴”,稻盛和夫强调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一定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人难免犯错,难免在工作上失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稻盛和夫的办法是“反省”。“我从年轻时起就养成了这样反省的习惯。这种习惯起到了修正轨道的作用,使我至今的人生,没有脱轨,仍能勇往直前”,“重要的是,要努力去思善、行善,而同时一旦动了不好的念头,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要虚心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1]38
《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实际上,同西方基督教文化相比,中国的儒家文化并不是反省文化。因此很难说,稻盛和夫的反省方法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非常严谨的一面。而严谨反省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追求高目标
关于高目标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相应的说法。《孙子兵法》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向着高目标努力,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如果向着一个中等目标努力,最后有可能只达到低等水平。做事情,一定要用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发挥不好,或碰到一些意外,及格仍然没有问题。如果只是追求及格,则稍微碰到发挥不好就难保及格。做事“取乎其上”,才能给自己留有余地,才能给偶然因素留有余地,如果总是追求 60分,则无异于放任自流,如果总是追求优秀的 90分以上,则做事情能够更优雅从容。因此对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
对于如何达到高目标,稻盛和夫提出一个途径,那就是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
现代心理学表明,潜意识对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结果有很大影响。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潜意识和有意识是相对的。如果把人类的意识现象比作漂浮的冰山,有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才是水下巨大的部分。稻盛和夫非常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他说:“潜意识是人的守护神,从前世带来的灵魂会帮助你成就事业。潜意识当中有了明确的愿望,就能唤起自己的守护神,或者是我们所谓的灵魂。”[2]154他经常教育员工要把明确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即便客观上存在重重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他举例说:“例如在开发 IBM360电脑印刷电路板时,潜意识中明确的愿望就是我们成功的根本。愿望渗透到潜意识当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客户所要求的产品就会渐渐地在心中形成。”[2]155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脑确实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灵活性、流动性和可塑性;人脑时刻都在进行自我更新,它的神经网络随着人经验的增加而不断运动变化,并且随时对输入的新信息和能量作出反应。这并不是一种机械性反应,而是把能量转化为人的情感、思想和动机,转化的过程也受到外界一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在稻盛的哲学中,开发潜能的首要办法是“确信能够成功”。这也是许多企业家、心理学家都提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理论。如何把积极的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呢?稻盛和夫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望实现时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强烈而积极的愿望就渗透到潜意识中。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人也能够随时捕捉到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比如很好的合作伙伴、重要的商业情报或新产品的创意等。
创造性的工作
在《活法》中,稻盛和夫已经初步提出了“创造性工作”的含义: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对这一思想有新的发展,他提出,创造性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开发高新技术。不管是做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伟大的改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中产生的。
京瓷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二十几名员工,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现在,无论是京瓷公司,还是1984年成立的第二电信电话公司 (DD I),都成了全球知名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家都认为京瓷公司有技术秘诀,依靠这样的秘诀就能在根本上改变公司的命运。面对向自己求教的人,稻盛和夫曾经用一句话概括京瓷公司发展的历程:“持续地进行细微的改良。”
稻盛和夫认为,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持续地改良技术和管理方法。他说:“一步一步走,虽然缓慢而且费力,无法一日千里。然而,只要不放弃,你一定可以爬升到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境地。不管是生活,还是企业管理,只有一步一步地来才是梦想成真之道。”[3]
没有每天细微的进步,就不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经营者来说,维持现状就是落伍。中国有句格言,“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说的也是同样道理。所谓灵感,也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的。《礼记·大学》中引汤之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含义是:如果一天可以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应该天天如此更新,并且每天都不间断。京瓷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就是不间断地创新的结果。
稻盛和夫本来是专门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他总是思考:能不能再改进一下?不能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很多细微的改良最终汇聚成了京瓷公司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他经常举清扫卫生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个清扫工人,不甘心每天都用笤帚和拖把工作,就向经理提出购买吸尘器等工具。新工具买来以后,一个清扫工就可以完成很多人的工作,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再过一段时间,这名工人从公司独立出去,专门以清洁建筑物为业。最后,他成立了一家很大的清洁公司。每一步都是不满足于现实的结果,每一次都是微小的改进,但最后却实现了从一名工人到清洁公司经理的转变。京瓷公司的创造性经营受到美国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的高度评价,他说:“为获得本组织外部的结果而安排组织的资源是管理的特殊职能。因此,管理——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必须依赖的新范式是,管理部门必须规定其所期待的结果,接着为获得这种结果而安排本机构的资源,京瓷公司已经成为创造和开发新的无机材料的世界性领袖,这个日本公司所规定的结果是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这种模式适用于大学、教会、慈善机构和政府,也适用于工商企业。”[2]17
人生方程式
在《干法》一书的结尾,稻盛和夫回顾自己 70岁的人生,他把自己的工作观概括成一个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想法 ×热情 ×能力
此处的“想法”一词在日语原文中是“考え方”。实际上,“人生方程式”中的“考え方”有思维方法、哲学、价值观、人生观、理念、人格、态度、情绪等多方面含义,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汉语词汇。曹岫云认为“考え方”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包含着态度和情绪的人格方面,比如公正、诚实、光明磊落、勇敢、谦虚、善良、克己、利他等。另一方面是可以称为‘认识论’的‘究天人之际’,就是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用中国人常用的词来说是‘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17
本文认为,此公式中的“想法”是指人准备以怎样的精神和态度生活与工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模式。
稻盛和夫把“想法”的数值规定在正 100分和负 100分之间。如果有消极的想法,比如嫉妒、怨恨等,就取负数;相反,如果有健康向上的想法,就取正数。稻盛和夫在“东北师范大学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庆典上还举了本·拉登的例子,他认为这个“9·11”恐怖袭击策划者的想法显然应该取负 100分[5]。“能力”主要是指才能,也包括身体的健康状况。所谓“热情”,是指无论如何也要这样做的强烈愿望,它根据不同的精神状态而有所改变。“能力”和“热情”的数值都在 0分至 100分之间。读到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不仅令人联想起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
成功 =正确的方法 +艰苦的努力 +少说空话
“正确的方法”和稻盛所说的“想法”是相对应的。这两个方程式最大的不同是一个用乘法计算,一个用加法计算。为什么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不能用加法计算呢?
第一,用加法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人工作结果的差别。假设给稻盛的能力打 95分,热情 100分,想法 95分;给一个普通经营者的能力打 70分,热情 85分,想法 70分。如果用加法计算,稻盛的总分是 290分,而普通经营者的总分是 225分,根本体现不出两者在实质上的差别,而用乘法计算的结果则明显不同。再比如,一个谦虚好学、积极努力的人在工作上完全可能超过自高自大、不思进取的人。用乘法计算的结果完全符合现实。如果用加法计算,能力普通者永远也无法超过天资很高的人,但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却比比皆是。
第二,用乘法计算能突出“想法”的重要性,这是“人生方程式”的关键。“能力”和“热情”都是正数,两者的乘积也是正数。但是,“想法”是从正数到负数,范围非常大。如果想法不正确,是负数,那么整个人生的结果必然是巨大的负数。相反,正确的想法会导致巨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想法”即思维模式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以希特勒为例,如果给他的能力打 100分,热情 100分,想法负 100分。若用加法计算,他的最后得分是 100分,用乘法计算就成了负 1 000 000分。可见,用乘法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历史的评价是一致的。“人生方程式”的关键在于“想法”,在于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
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一直受到高度评价。各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方程式揭示了“思维模式”对人的重要性。我国台湾地区的黄柏霖先生曾经说:“日本京都制陶董事长稻盛和夫,说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思考、热情、能力的相乘,一个不会思考,没有热情或不具备任何能力的人注定一事无成,故我们一定要三方面并进。一个人的成就和思考格局成正比,当一个人不断用否定的思考方式,不断地找借口,就注定要成为一位找借口的失败者,反之若能不断地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并找到足够正确的方法,则必成为一个成功者,这就是成功者的方法。”[4]26
可能有的读者会提出疑问:稻盛和夫的利他经营思想,还有“工作的意义在于提高心志”的看法,和普通人的观念简直是格格不入。稻盛和夫是不是一位道德家呢?本文认为不是,稻盛和夫不但提出了系统的哲学,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方法。他在《干法》一书中提出,如果做不到喜欢工作,那至少要做到不讨厌工作。如果驱除不了佛家所说的贪、嗔、痴三毒,那么就要稀释这三毒。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可行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朋友,可以努力尝试,从不讨厌自己的工作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
[1]稻盛和夫.干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针木康雄.从挫折中积极奋起的企业家稻盛和夫[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3]稻盛和夫.追求成功的热情[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1.
[4]盛和塾[Z].第 41期.
[5]稻盛和夫.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庆典上的讲话[J].日本学论坛,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