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思考—— 以温州高校为例
2010-03-21林扬帆
林扬帆
(温州市教育局,浙江温州 325027)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思考
—— 以温州高校为例
林扬帆
(温州市教育局,浙江温州 325027)
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要适应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从温州高等教育全局视角,结合温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概括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在动力,分析温州高校服务地方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取决于:正确理解三大职能关系、注重对成果的转化和地方政府对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的营造.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对高校期望的转变,服务社会应该成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这一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众多学者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进行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与论述.董泽芳[1]、刘家铎[2]等从高校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方面进行理论阐释,钱佩忠[3]、杨涛[4]、王英[5]等从学校实践角度论述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夏跃平[6]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角度论证了地方高校加强服务社会职能的必要性.
当前温州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大任务,对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学界对在温高校整体上服务地方情况的研究还存在空白.本文从温州高等教育全局视角,结合温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分析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在动力,概括温州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特点,并对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提出建议.
1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在动力
1.1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展的外部需求
Jongbloed等认为[7],高等教育不仅仅被期望提供优秀的教育和研究,而且其提供教育与研究的途径、数量和形式还必须与形成知识社会的要求相符合.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高校的社会参与度与日俱增,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也不断提高,必然促使地方高校更加关注社会的要求,把服务社会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任务.温州高校对服务社会职能重视程度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展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在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带领下高速增长,但是其产业低端性特点决定了温州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温州高校的职能定位还处于传统的教育和研究两大职能,高校的经济参与度较低,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很少,服务社会的项目较为零散.此时,服务社会未成为高校主动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温州经济先发优势的逐渐弱化和丧失,温州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校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要求高校进一步发挥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提供帮助.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高校无法自足于游离在社会经济边缘的“象牙塔”角色,必须走向社会经济的轴心,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且,随着温州经济实力的提高,投入高等教育的社会资源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提供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匹配的产出.于是温州高校开始重视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增强,建设服务型高校的理念逐步形成.
1.2 高校自我发展的需求是推动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动力
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提供办学资源,并且主要面向地方办学,因此必须在地方发展中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动力.首先,面对当今竞争越发激烈的就业市场,地方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更加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把服务地方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的人才与地方发展相融度越高,高校的声誉和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根据温州产业特征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设置课程,从而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其次,争取更多办学资源的客观需求促使高校更主动地加强和地方社会经济的联系,在努力服务中求得支持.随着办学成本的提高,办学资源不足成为高校发展的一大制约.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多渠道争取办学资源是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考验.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学研结合,通过直接为企事业服务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支持,是温州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2 温州高校服务地方现状分析
2.1 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有所加强,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
首先,在人才培养上,温州各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通过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已经建成了1个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国家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5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省重点学科,9个国家特色专业(示范专业),45个省重点专业(特色、示范专业),15个市重点专业.其次,在科研方面,高校科研项目更加注重地方性,针对温州社会经济现实问题,利用地方相关资源.如温州大学针对温州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低压电器、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温州医学院推广温州药材“温莪术”的规范种植并进行衍生产品的深度研发,针对温瑞塘河治理进行水域科学方面的研究.再次,随着温州高校对高校三大职能的逻辑认识更加明确,各高校逐步把服务地方作为学校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寻找服务社会的切入点,通过服务社会促进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改革与提升.本科院校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与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先天特点使高职院校在教育服务型高校建设中走在前列.温州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特色,无论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①“三个合一”即“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 通过三个合一, 实现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三个层进的教学目标.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的“三三制”②“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即通过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产教一体教学模式和学做一体学习模式三项改革, 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即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证书的三证融通, 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在省内乃至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2 服务地方形式多样,不断创新
温州7所高校包括地方综合性大学、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高校层次类型多样化决定了各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丰富,并且反映出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学校文化.2006年以来,温州各高校服务地形式创新更加明显.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分别与温州市教育局签订服务基础教育协议,开展共建省级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校医人才定向培养、现任校医提高培训、中小学心理师定向培养等一系列合作项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刘基文化研究、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及台湾研究等社会服务项目,还通过启动“温州电子信息科技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浙江创意园”三大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社会的范围和领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力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帮助温州渔业企业成功申报国家863项目,并通过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承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校企合作多渠道多方位开展
首先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拓展与创新.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企业行业建立密切联系是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温州的高职院校紧紧抓住企业需求,通过企业派遣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师,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来达到多方共赢.在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或者学校购买设备,企业提供原材料并派遣技术指导人员.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一方面把生产过程和实训过程合二为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岗位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密切校企联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学校的实训成本.
其次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初在高职院校兴起.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开设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训教学的实施,学生在实习阶段到以准员工身份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订单培养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企业能够提前介入员工的培养,获得合意人才,学生又得到较为明朗的就业前景,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定位更明确,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也逐步被本科院校所吸收,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先后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尝试本科学生的订单式培养.
再次是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集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温州高校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相结合,坚持平台的开放性和市场导向,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校企资源,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温州大学依托行业企业建立的2个科技创新平台和4个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有9项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温州医学院的生物制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温州医学院和合作单位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成为温州市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中心,将对整个地区发展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起到很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3 关于地方高校加强服务社会职能的几点思考
3.1 正确理解三大职能的关系
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要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来实现.高校提供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针对社会特定人群的服务项目,与日常进行的普通教育有所区别,但是又是通过教学的形式来完成;高校直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则仍然植根于科学研究活动.Vorley认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是不可避免地与其核心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对第三职能更准确的理解是把它看成将教学和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一根线,只不过它更关注经济和社会影响”[8].高校服务社会能够对教学与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高校的意义甚至超出了第三职能本身.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反映了高校“机构公民”角色的显化,高校在地方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对待第三职能(服务社会)的态度上,不能把它看成是重要性排在第三,有了剩余资源和精力才去做的事情,而是要把它作为第一和第二职能的延展,在发展完善核心教学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服务社会职能.
3.2 高校要注重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科研的一个普遍情况是重成果取得、轻成果转化.温州各高校的外来科研经费主体是纵向课题经费,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倾向于鼓励获得各级政府资助项目的课题立项与资金.诚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体现了高校的科研水平,但是高校大量纵向课题研究成果停留于实验室阶段,走向市场投入应用产生效益的还在少数,有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应用前景很好,但由于市场化过程的缺位,导致其只能停留于纸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使高校科研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关注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适性,注重科技转化,增强科研团队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将横向项目、专利和专有技术及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重要指标.
3.3 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主动创新机制,积极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平台.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高校了解企业需求一般要逐个企业走访,效率不高,企业也难以了解高校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定期校企交流会,创造信息交流机会,协助校企对接,强化高校科研目的性.其次,政府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由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技术与资金实力不是十分雄厚,研发投入不足,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较低.政府应加强引导和宣传,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探索“官产学研商”合作模式,拓展校地合作主体范围,拓宽筹资渠道,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4 结 语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地方高校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文化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温州高校的实践探索也反映了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趋势.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及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政策引导、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构建一个高校、政府、社会互动合作的高校服务社会体系.
[1]张继平.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 高校教育管理, 2007, (3): 12-16.
[2]刘家铎. 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与目标定位[N]. 四川日报, 2006-12-26(7).
[3]钱佩忠, 潘海天. 与区域经济互动, 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0): 107-109.
[4]杨涛.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以驻保高校服务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例[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71-72.
[5]王英, 帅全锋. 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考[J]. 教育导刊, 2009, (2): 18-20.
[6]夏跃平. 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服务区域经济[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5(5): 35-36.
[7]Jongbloed B, Enders J, Salerno C.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Communities: Interconnections, Interdependencies and a Research Agenda [J]. Higher Education, 2008, (3): 303-324.
[8]Vorley T, Nelles J. Conceptualising the Academy: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and beyond the Third Mission [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8, (3): 109-126.
Reflection on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Society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ake Wenzho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Examples
LIN Yangfan
(Wenzhou Education Bureau, Wenzhou, China 325027)
Locally resourced and supported,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eek new driv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situations. From an overall view of Wenzhou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impetus for development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Wenzhou.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features of Wenzhou lo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it became clear that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ulfillment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depends on three aspect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emphasizing on the quick transformation of frui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of better polic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Serving Society; Responsibility
(编辑:周斌)
G646
A
1674-3563(2010)06-0041-05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6.00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07-08
林扬帆(1978- ),女,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