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科学发展思想探析
2010-03-21田志杰
田志杰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基础教育部,山西运城 044000)
陈云科学发展思想探析
田志杰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基础教育部,山西运城 044000)
陈云的科学发展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民为本,核心是发展经济,特征是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生命力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陈云的科学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借鉴。
陈云;科学发展思想;以民为本
作为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陈云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他虽然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但其科学发展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的,并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陈云科学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本价值取向是以民为本
陈云从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出发,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1]380。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1]383-384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而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他说:“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①参见: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0.本文凡出自该卷文字均以“①ΧΧ”的形式标注, 其中“ΧΧ”表示页码.即使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①350。就连“搞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①280。所以,陈云科学发展思想的首要内容,就是明确发展的目的,坚持以民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他的一系列主张都是以此为立足点和落脚点。
(一)“有利于人民”是其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陈云同志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提出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他把群众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经济工作的标准。他说:“中国现在有几万万农民,有几千万手工业者,有几百万产业工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每件工作都要对他们有利益。”②参见: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28.本文凡引用该卷文字均以“②ΧΧ”的形式标注, 其中“ΧΧ”表示页码.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就必须“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②296。
(二)“先生产,后基建”,坚持以民生为先的主张
在处理人民生活和基本建设的关系上,他提出“先生产,后基建”的基本主张。陈云认为:“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①53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从基础工业建设入手。如何使用有限的物资,陈云指出,基本建设投资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①52,如果我们能“首先考虑民生,基本建设就不至于摆得过大”[2]。为此,他提出:“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应该先保证必需的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进行必需的建设。”①53之所以要这么做,在陈云看来,“主要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①53
(三)“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民生理念
在有限的物力财力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陈云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理念。“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①29,只有“既要建设又要人民,这样的建设才是可靠的”[3]。一方面,“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①306,不能以损害甚至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①86。1962年2月,针对当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局面,国务院召开会议,探讨克服困难的各种办法。会上,陈云指出:“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年产750万吨钢,2.5亿吨煤,也是重要的,但这是第二位的问题。”①205另一方面,“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只要把握住这一条就好。”①309“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这里就包含着一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太多,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①306“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从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正确地处理了生产与生活、农业与工业、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表面利益,又重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二、核心是发展经济
陈云认为,经济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前提,“眼光要放在发展经济上”②18。早在根据地时期,陈云同志就特别重视通过发展生产来改善人民生活。1944年 5月28日,在边区会计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上,他指出:“现在革命已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人民生产。”[4]建国初期,面对国民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陈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斗争。这个斗争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而且越来越表现在经济上。”②60他说:“中国几百年来受人欺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经济落后。现在全国解放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如果还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则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没有保障的。”②1831957年 4月 29日,针对市场物价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的问题,他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指出:“这充分说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而正在进行建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我们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①62为此,在党的领导下,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唯有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唯有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特征是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长期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使陈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综合平衡来统筹兼顾各行业的发展和各方利益。他讲:“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①211“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①56“搞经济工作,一定要多方考虑,统筹兼顾。”②98他的这些主张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一)统筹工农业发展
在陈云看来,“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它方面才会好”①164。新中国成立伊始,陈云就认为应该优先恢复农业。“农业生产恢复的快慢,也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恢复的快慢”①194。作为一个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农业国,要实现强国梦想,必须加快工业化建设。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他同时指出:“但是,也决不能不照顾农业,把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业放下来不管,专门去搞工业。”②97因为“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前进的后腿”①79。文革结束后,人们以满腔热情投入现代化建设之时,陈云再次明确地提醒大家,“搞四个现代化,农业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农业不过关,工业就跑不快”[5]209。所以,“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①164。
(二)统筹城乡发展
关于城乡发展,陈云认为,农村的发展状况决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①163。“大城市如果粮食不足,迫使工业品成本提高,其结果不仅大城市人民生活会发生困难,余粮区的农民也必然因粮食贱、工业品贵而受损失”②81。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关系,使城乡间的物资实现优化配置,陈云主张通过“城乡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所谓城乡交流,一是将农产品、土产品收上来,一是将城市工业品销下去”②127。他指出:“农副土产品卖出去了,就增加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减少或消灭城市的失业现象,城市购买力也跟着提高。工商业繁荣,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减少了财政上的困难,物价更趋稳定。”②118“城乡交流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城市工商业,也有利于国家。”②127“所以城乡交流是一件大事,要动员全党的力量去做。”②128
(三)统筹区域发展
早在1955年,陈云就深刻地指出:“还有一种本位主义和局部观点,就是只注意本地,不注意别的地区。这在工业中是个内地与沿海的关系问题。”②284由于历史原因,沿海城市工业发展早,而现在内地要发展,如何在原料供应、商品销售、工业布局等方面协调两大区域,陈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原料、生产、销售和运输的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哪些工厂应在沿海,哪些工厂应在内地。”②284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以保证资源有效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为此,陈云进一步指出:“内地各省办工业时,不要使沿海城市已有的生产设备闲置。只顾沿海城市,不顾内地是不对的;……但内地样样都要求自给自足,也是不对的。因此,各地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全国计划机关的审核平衡。”①75
(四)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陈云特别重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957年,针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现状,陈云指出,“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①75,因为目前的工业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行政机关和企业主管人员在工作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①87,“一般来说,当地的事情,地方比中央看得更清楚一些。体制改变以后,地方更可以因地制宜地办事”①75。因此,“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以内,给地方政府和企业以一定程度的因地制宜的权力,是完全必要的。这种国家统一计划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定程度的机动权力,正是为了因地制宜地完成国家的统一计划,这是国家统一计划所必需的。”①87-88同时,陈云又指出:“但是职权下放以后,地方也可能发生不顾全局的倾向,”①75“要进行统筹安排,就要看大局,纠正各式各样的本位主义和局部观点。”②284“我们认为,分权以后,平衡工作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大大加强。”①75
(五)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关系
首先,提倡节制生育,协调经济与人口的关系。早在 1957年,陈云就意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他告诫人们:“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①68他还提出了限制人口的五项措施,其中包括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老百姓“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1980年6月,他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生委主任陈慕华写信时指出:“限制人口、计划生育问题,要列入国家长期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这个问题与国民经济计划一样重要。”[6]正是在以陈云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倡导,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才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其次,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对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杀鸡取卵”式发展模式,陈云充满了忧虑,他说:“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①366陈云十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①375。“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①137。同时,他更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照顾明年又要照顾长远。当前的生产和建设是重要的,决不能忽视。但是,也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①137。他的这些主张,在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看来,更具前瞻性。
(六)协调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陈云始终奉行这样一个原则:“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①264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革,陈云是举双手赞成的,为此,他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主张。在陈云眼中,“摸着石头过河”,“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①279。同时他又认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①279“改革的步骤一定要稳妥,务必不要让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因价格调整而降低。”①3371979年3月14日,他和李先念联名写给中央的信中指出:“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①248“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①279
四、生命力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
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求发展,这是陈云科学发展思想的生命力所在。中国要发展,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250。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是什么?陈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做过表述。1951年,他讲道:“我们接过来的是一个破烂的旧中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同时“中国现在有几万万农民、有几千万手工业者、有几百万产业工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②128。1957年,他又提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报纸说,中国的经济迟早要破产。我看,破产倒不见得,但是说我们穷,这是应该承认的。”①861979年,陈云在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国情,“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①250
与时俱进,顺应时势谋发展,是陈云科学发展思想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陈云科学发展思想也顺应时代,不断丰富、发展、成熟。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陈云认为,“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①263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他指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①254“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①364在百姓住房问题上,陈云指出政府要予以补贴。他说:“从微观经济看,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我国是低工资制,如国家不补贴,就必须大大提高工资。”①278低房租、高福利和高房租、高工资“究竟哪种办法好?我看现在还是国家补贴、低工资的办法好。不补贴,大涨价,大加工资,经济上会乱套”①278。在教育问题上,陈云认为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对政协委员千家驹关于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的建议,陈云非常赞同,也非常重视,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很有远见,当即批转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在批注中指出,希望计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加以研究,提出方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专门讨论[5]319。他还委托秘书转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要继续想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5]359他在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送审稿的批示中指出:“对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工龄工资,而且要使他们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才好。”[5]364针对企业实行承包制后,许多企业主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硬拼设备,带病运转,导致安全事故增多的现象,陈云更加关注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他强调:“企业一定要维护好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四个九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①366陈云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他强调,要让老百姓“生活水平多数达到中等”,反对贫富分化现象,要求“大体上差别不大”①254。
总之,陈云科学发展思想既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又顺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在陈云看来,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也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因而,他重视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提倡大力发展经济,主张通过兼顾、平衡、按比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稳步发展。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的科学发展思想为今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借鉴。正如胡锦涛所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7]
[1] 陈云.在沈阳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 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云.国务院常务会议讲话[C] //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 中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356.
[3] 陈云.正确处理民生和建设的关系[C] //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 第3卷.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135.
[4] 金冲及, 陈群任.陈云传: 上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392.
[5]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 下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6] 陈云.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给陈慕华的信[C] ∥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 第3卷.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66.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 5.
Analysis of Chen Yun’s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IAN Zhijie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 of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China 044000)
In Chen Yun’s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e took policy of people-orientation as the thought’s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poli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its key point, policy of overall balance,overall consider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its typical features, and policy of basing on the national considerations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s its origin of vitality.Chen Yun’s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utting forwar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heng Yun;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ation
D615
A
1674-3555(2010)06-010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6.01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选华)
2010-09-15
田志杰(1970- ),男,山西万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