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论在指导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10-03-20浙江省舟山大衢中学316281王三盼
浙江省舟山大衢中学(316281) 王三盼
浙江省舟山中学(316000) 方建福
认知同化论在指导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浙江省舟山大衢中学(316281) 王三盼
浙江省舟山中学(316000) 方建福
一、认知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同化论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来的,用以阐述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与发展自身认识结构过程。目前,这一理论观点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并认同。
二、认知同化论的实践
1.通过先行组织者实现同化
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用它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作为固定、同化新材料的认知框架,新材料可纳入其中,使知识按层次不断分化。应该指出,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和讲授必须清晰、简要。如在讲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前,可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作为先行组织者,然后介绍地球均一表面不考虑地转偏向力情况下大气环流,最后指出全球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模式(见下图)。
通过先行组织者,既可复习已知知识,而且学生对三圈环流这个知识难点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类似还有在讲降水类型前,先复习水汽凝结的原理并指出形成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作为先行组织者;学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之前,先复习全球风带分布规律,然后得出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大洋环流规律等等。
2.通过类推实现同化
运用类推,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事物可以转为熟悉的事物,深奥的道理可以明白简单地揭示出来。如可用初中自然中KNO3在水中的溶解、饱和及降温后产生KNO3结晶的实验来类比说明空气湿度、水汽饱和的概念和水汽凝结的原理(对高中学生来说已经有溶解、饱和、结晶这方面的知识,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高中地理教材中类似的还有地球内部圈层分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可用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来类比;天体系统四个层次的大小关系: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可用学生个体——班级集体——学校团体——社会总体来类比等等。
类推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同化新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深入浅出地讲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技术。用来类推的事物或观念,必须是熟悉的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司空见惯,喜闻乐见的。类比应仅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免喧宾夺主。
3. 通过比较实现同化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可以是单项的对比,如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与美国新兴工业区的对比;也可以是综合比较,如英国与日本地理特征比较,包括位置、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与交通等方面;也可以是自身比较,如某条河流上游、中游、下游水文特征比较;可以是以前学过知识与当堂知识的比较,如教学地球公转的含义、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及形成轨道平面等方面可以与前面学过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当然还可以进行当堂知识的对比,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基本地理概念,如文化扩散中的几个名词,如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传染扩散、刺激扩散和等级扩散等等。
通过比较,可以提高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增强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避免负迁移,也有助于揭示有关知识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更好地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综合贯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和保持。
4.通过扩散和深化实现同化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复习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块知识点,而没有对该知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化,那么她很难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分析与解答实际的地理问题就会非常困难。相反扩展和深化后的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同化能力更强,具有更好的迁移效果。当然,作为扩展和深化的始发知识点应是学生已知的或是熟悉的。如分析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诸多的环境问题时,可以先分析个案,如同学熟悉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通过分析全球变暖这个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到不利的方面,也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解决的对策(主要从人为原因去寻找对策)等方面,并分析指出上述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见下图)。通过这样分析,地理问题学习、分析、解答地理问题的观念得到扩展深化,更加巩固,同化能力更强,地理问题类有关知识也就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类似如高一地理(必修)下册涉及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工业活动、农业活动、交通运输、商业活动、聚落等,而这些人类活动地域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区位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对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进行区位分析呢?关键也要通过深化实现同化,建立起正确的区位分析思维模式(见下图)。
5.通过总结实现同化
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学习比这几个观念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可由原有的几个观念总括同化所得。如要讲授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可先重点分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P48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十幅图,指出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与气温特征,并且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分析。从比较分析各种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量的差异得出主要气候的判断方法与步骤(见下表)。
表 正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学生有了这种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实际上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也非常清楚了。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解答能力,而且从另外一条途径对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与气温这两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回顾与总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同化理论,架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为迁移而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也不负当前社会要求我们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愿望。
三、个人体会
认知同化论的运用,不但使原有知识得到充实和巩固,而且新知识更加容易被学习者获得、保持和提取运用。并且,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整个知识体系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按层次组合;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加强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于是更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要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要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就不能没有认知同化理论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