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黄芪与泽泻中铁的形态
2010-03-19陆慧娟关翠林岳志劲
陆慧娟,关翠林,岳志劲
(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黄芪为豆科植物(Leguminosae)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利尿、抗衰老、降血压、扩张冠状血管和全身末梢血管以及抗菌等作用,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1].中草药泽泻(Alismatis rhizoma)系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块茎,产于福建、四川等地,能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并有利尿、抗菌及降血糖作用[2].铁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细胞呼吸、电子传递、DNA合成并参与酶活性反应[3].缺铁使酶活性降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容易疲劳,还可引起组织器官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4].中草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属于新型交叉研究课题,中药中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并不决定于总浓度,而是取决于该元素所处化学形态的特性,在不同形态下即处于不同的价态、络合状态和作用靶位环境,具有不同的亲脂性和生物活性,表现出不同的药效[5].因此对中药中铁的形态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采取中药常用煎煮方式制取水煮液,采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模拟中药水煎液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情况,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与泽泻药材、水煎液中铁的含量及水煎液中水溶态铁、醇溶态铁含量,计算出铁的水煮溶出率,探讨了酸度变化 (人体的胃肠酸度)对铁形态的影响,为深入探讨中药中微量元素在中药药性、药效方面的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美国PE公司Lamda-3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HS-25型数字酸度计(上海大中分析仪器厂).
1.2 药品与试剂
黄芪(产地:山西),泽泻(产地:四川):购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药店,洗净,80℃烘干6 h,粉碎至40目,再于80℃烘干1 h,置干燥器中备用.正辛醇(沈阳市试剂三厂).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中铁的总含量测定
称取药材各2.000 0 g,分别加30 mL混酸(HNO3:HClO4=4:1),110℃ 消解 15 min,冷却定容.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铁含量.
2.2 水煎液的制备
称取黄芪和泽泻各10.000 0 g,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水200 mL,煎煮2 h,第二次和第三次均加水100 mL,煎煮1 h,沸腾后保持微沸,合并三次水煎液,用布氏漏斗过滤,将水煎液平分成三份.
2.3 水煎液中铁含量的测定及溶出率求算
分别取一组水煎液,各加混酸10 mL,110℃消解15 min,冷却后定容至50 mL容量瓶中,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水煎液铁含量,即实际服入量,据铁在水煎液和药材中含量的比值求算溶出率.
2.4 水煎液中铁的形态分析及酸度影响探讨
分别取水煎液两组,调pH值,一组调为胃液酸度(pH=1.3),一组调为小肠酸度(pH=7.6),放置过夜,每份均加入正辛醇5 mL,振荡萃取2 h,萃取2次,合并两次萃取的水相和醇相.水相加混酸10 mL,110℃ 消解15 min,冷却后定容至50 mL容量瓶中,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靶位酸度下水煎液中水溶态铁浓度(Cw),差减法求得醇溶态铁的浓度(Co).
3 实验结果
准确移取适量处理好的样品溶液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10% 盐酸羟胺1.0 mL,摇匀,放置2 min,再加入5 mL HAc-NaAc缓冲溶液 (pH=4.7),0.12%邻二氮菲2.0 mL,定容,摇匀后放置2 min.以样品溶液做参比,用1 cm比色皿在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在实验条件下,Fe(Ⅱ)质量浓度在 0.1~0.6 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204 7 c(μg·mL-1)+0.005 1,相关系数 γ=0.999 5,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4L·mol-1.cm-1,检出限为 13.7 μg·L-1.
黄芪与泽泻中铁的总含量、水煎液铁含量、水煎液中水溶态铁与醇溶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黄芪与泽泻中各种形态铁的含量(n=3)
4 讨论
中药水煎液中不同靶位(胃、肠)酸度,所含的H+或OH-活度不同,对铁形态分布影响明显,醇溶态铁的剂量和成分不同,生物活性不同,这为同一味中药治疗不同疾病即药物作用靶位不同所用剂量不同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
[1]曹治权.微量元素与中医药[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2:197.
[2]陆艳琦.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11(4):36-39.
[3]许加生.铁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21(5):62-63.
[4]王雅利.铁的失衡与人体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7):57-58.
[5]孙汉文,李爱红,孙建民.中草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4):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