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价复合句模的句法—语义分析

2010-03-19张颖董祥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共价句法宾语

张颖,董祥冬

(1.太原大学文法系,山西 太原 030009;2.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问题:动词语义的哪些方面和句法相关,相关的词汇语义表征的特点及其本质,从词汇语义到句法的映射规则系统及其本质[1]。国内语言学研究历来重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但对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末期,相关话题包括:动词的次范畴、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价角色层级及价语角色和句法位置的对应关系等。

范晓较早提出“句模”概念,把配价语法理论引入到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此后,学界对句子的语义结构以及动核结构向句法结构投射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不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而多个动词连用作谓语的句子的语义结构及其同句法结构对应关系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本文主要分析两个二价动词(简称V)连用(且相互独立、互不支配)时的语义结构模式及其向句法界面过渡时的投射方式。主要包括:动词共价与动核结构的联结、二价动词连用的语义结构模式、复合语义结构的句法配位。

一、共价与动核结构的联结

言语的生成是由思想到句子的过程,因此语义是句子生成的基础;而命题是意义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句子计划的核心[2]。命题通常用谓词结构来表示,它和配价语法理论中的动核结构相似,因此可以用动核结构来作为句子生成的基础。动核结构由核心动词和其支配的价成分构成,它是句子在语义界面的基本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代表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如“他写字”由核心动词“写”及其支配的两个论元“他”“字”构成,可表示为谓词结构:写(他,字)。

句子中的V连用会导致动词共价。周国光较早提出共价概念:“所谓共价现象,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价动词共有一个配价成分,该成分我们称之为共价成分。”[3]如“有水用”中“水”同时受“有”“用”支配,是二者的共价成分。共价成分在句法界面的结构位置叫做共价位置,“有水用”的共价位置位于动词“有”“用”之间。

动词共价使得两个动词各自构成的动核结构产生了联结关系。假设两个动词分别为V1、V2,V1支配X、Y,V2支配Y、Z,则它们构成的短语结构具有如下依存关系:

动核结构“X+V1+Y”与动核结构“Y+V2+Z”因共价成分Y发生联系,并因此形成复合动核结构C1-2。因此,Y是二者复合为C1-2的纽带。

Y是V1、V2所支配的价成分,在语义网络中起着系联作用。当“X+V1+Y”和“Y+V2+Z”单独成句时,会形成具有相关性的句群;当需要较为复杂的表达而对二者进行复合时,Y是复合的一个切合点,也是建立C1-2句法、语义对应关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联结点的数目是衡量C1-2复合程度的一个指标,联结点越多,形式越趋简,语义的兼容性越大。例如:

(1)看看天快黑了,连长赶紧吩咐炊事员生火做饭给大家吃,以便夜间好赶路。

例(1)中,“连长赶紧吩咐炊事员生火做饭给大家吃”是一个多重共价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连长赶紧吩咐‖炊事员生火‖做饭‖给大家吃,并且可以分解为“连长赶紧吩咐炊事员”“炊事员生火”“炊事员做饭”“大家吃饭”这四个基本动核结构。从复合的角度看,它具有三个联结点“炊事员”“炊事员”“饭”,分别对应着三个层次。

从例(1)可以看出,联结点对句子结构层次的构成有两种作用:第一,纵向角度增加层次,非并列关系的动核结构被联结点联结为不同层次结构的直接构成成分;第二,横向角度延长层次,并列关系的动核结构在联结点作用下起着延长高层次结构的作用,不增加句子层次。

二、C1-2的语义模式

C1-2由单核结构“X+V1+Y”、“Y+V2+Z”复合而成,在实现为具体的语音序列之前,它首先需要进行语义结构的联结和压缩。

(一)语义联结的制约因素

语义网络中的成分相互间是无序的,但在描述或分析一个具体句子的语义关系时,语义成分和句子中的语言单位会产生固定的联系,从而形成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有序的,它是语义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的结构层面。C1-2是由单核结构复合形成的,这涉及到核心动词V1、V2及其支配的语义成分的语序问题,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语序类型

现代汉语属于SVO语言,因此动词核心一般置于主、客体成分之间,形成“主体—动词—客体”格局。在句法结构上则为“主语+动词+宾语”,它是汉语中的无标记简单句结构,其他各种语序关系是由其通过转换规则派生的。

2.时序原则

Lyons认为句子成分的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4],它体现在句子语序一般跟客观事件发生的顺序相同。而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达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5]。在语言结构中,动词连用的时间性体现得特别明显。V1和V2连用时,往往会按认知、客观逻辑上的先后时间顺序进行线性排列。

3.C1-2共价位置的选择

共价位置的选择决定了共价成分所处的位置,从而影响了复合过程中动词语义成分的序列。

4.共价成分的左移倾向

由语义界面向句法界面过渡时,位置居后的价成分要左移动至相同价成分的位置与之复合,在原来位置上留下空位。而共价成分的位移伴随着的是语义界面上语义成分的复合。

(二)C1-2的语义模式

现代汉语中,C1-2共价位置有三种选择[6]29:V1、V2之前共价,V1、V2之间共价,V1、V2之前且V1、V2之间共价。共价成分语义角色复合方式有两类[6]31:第一类,相同语义角色重叠;第二类,相异语义角色并存,包括同层级语义角色并立和异层级语义角色对立两种情况。综合共价位置、语义复合方式以及影响语义联结的相关因素,可以确定单核结构复合过程以及C1-2的语义结构。以V1、V2连用时对共价位置选择为出发点,C1-2的语义模式有下列三种。

1.V1、V2之前共价

(2)我两年前去张凯家见过李先生。

(3)大批俄军开着装甲车到达南奥塞梯地区。

例(2)共价位置在“去”“见”之前,共价成分为小句的主语“我”,它相对于动词“去”“见”来说都是施事格。例(2)实际上由“我(施事格)+去+张凯家(处所格)”和“我(施事格)+见+李先生(受事格)”复合而成,二者复合过程为:共价成分是联结纽带,它占据“去”“见”之前位置,共价成分的语义角色重叠,“去”“见”所带的其他成分的语义角色按照“去”“见”发生的时序呈线性排列。因此例(2)的语义结构为:施事格/施事格+去+处所格+见+受事格。由于施事格/施事格是同语义角色的重叠,例(2)的语义结构可简写为:施事格+去+处所格+见+受事格。按照上述方式,例(3)语义结构为:施事格/施事格+开+受事格+到达+处所格。可简写为:施事格+开+受事格+到达+处所格。

根据例(2)、例(3)的语义结构,C1-2选择V1、V2之前共价时的语义结构可以概括为:主体格+V1+客体格1+V2+客体格2。

2.V1、V2之间共价

(4)学校允许研究生借图书馆的外文原版书。

(5)他请我看电影。

例(4)的共价位置在“允许”“借”之间,“研究生”为共价成分。相对于动词“允许”,“研究生”是受事格;相对于动词“借”,“研究生”是施事格。例(4)由“学校(施事格)+允许+研究生(受事格)”和“研究生(施事格)+借+外文原版书(受事格)”复合而成。复合过程为:共价成分占据“允许”“借”之间的位置,共价成分的语义角色对立并存,“允许”“借”按照时序原则排列,“允许”所带的施事语义成分位于其前,“借”所带的受事语义成分位于其后。例(4)的语义结构为:施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受事格,受事格/施事格是相异语义角色的对立。按照相同的方式,例(5)的语义结构为:施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受事格。与例(4)相同。

根据例(4)、例(5),C1-2选择V1、V2之间共价时的语义结构可以概括为:施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受事格。

3.V1、V2之前且V1、V2之间共价

(6)他正在倒酒喝。

(7)她有孩子拖累着。

例(6)的共价位置位有两个:“倒”“喝”之前和“倒”“喝”之间,“他”“酒”同时为“倒”“喝”的论元,这意味着动词“倒”“喝”的价成分在句法界面完全相同。“他”相对于动词“倒”“喝”来说均为施事格,“酒”相对于“倒”“喝”来说同为受事格。例(6)由“他(施事格)+倒+酒(受事格)”和“他(施事格)+喝+酒(受事格)”复合而成。复合过程为:“倒”“喝”之前的共价成分占据“倒”“喝”之前的位置,共价成分的语义角色重叠;“倒”“喝”之间的共价成分占据“倒”“喝”之间的位置,共价成分语义角色重叠;“倒”“喝”按照时序原则呈线性排列。这样例(6)的语义结构为:施事格/施事格+V1+受事格/受事格+V2。施事格/施事格、受事格/受事格表现为相同语义角色的重叠,因此例(6)的语义结构可简写为:施事格+V1+受事格+V2。按照相同的步骤,例(7)的语义结构为:施事格/受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

根据例(6)、例(7),C1-2选择V1、V2之前且V1、V2之间共价的语义结构有两种情况:主体格+V1+客体格+V2,或者施事格/受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

综上,C1-2在以上三种情况下的语义结构分别为:(A)主体格+V1+客体格1+V2+客体格2;(B)施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受事格;(C)a.施事格+V1+受事格+V2;b.施事格/受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

三、C1-2的句法配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格式是语义结构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故而任何一个句子的生成都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让深层的动核结构实现为表层的句法结构并赋予其某种语用价值的过程。语义界面向句法界面映射问题,配价语法、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概念语义学等均有较深入的讨论。虽然这些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操作方式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理念:a.某些重要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等)同句法位置(或成分)之间有着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如Dowty认为原型的施事和主语相对应,原型的受事和宾语相对应;b.语义角色存在层级之分,语义层级关系通过句法层级关系体现出来;根据a、b可以建立起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的映射关系。

上述思想是建立复合结构C1-2句法配位的重要理论基础。V1、V2的词汇语义结构均可描述为:主体格+V+客体格。因此V1、V2构成的简单动核结构的句法、语义对应关系为:主体格对应主语,客体格对应宾语,V1、V2对应谓语动词。

C1-2是由单核结构通过句法语义机制复合而成的,在复合过程中涉及到语义结构的联结和句法成分的整合。它与上述单核结构的句法―语义对应关系不同,显得更为复杂。因为复合结构C1-2向句法界面投射时还会受到共价位置、语义复合方式以及语义联结制约因素的影响。复合结构C1-2的句法配位根据其对共价位置的选择可分为三类。

(一)V1、V2之前共价的配位方式

C1-2在此种情况下的复合语义结构为:主体格+V1+客体格1+V2+客体格2。向句法界面过渡时可实现为:

(8)他拿出水果招待大家。

(9)公司抓紧时间处理负面因素。

例(8)句法结构为:主语(他)+V1(拿出)+宾语1(水果)+V2(招待)+宾语2(大家)。例(9)句法结构为:主语(公司)+V1(抓紧)+时间(宾语1)+V2(处理)+宾语2(负面因素)。

这表明,C1-2在V1、V2之前共价时,其配位方式是:主体格对应主语,客体格1对应宾语1,客体格2对应宾语2。形成的抽象句法结构为:主语+V1+宾语1+V2+宾语2。

(二)V1、V2之间共价的配位方式

C1-2在此种情况下的复合语义结构为:主体格+V1+客体格/主体格+V2+客体格。向句法界面过渡时可实现为:

(10)这里禁止行人停车。

(11)特务诱使他说出口中的秘密。

例(10)句法结构为:主语1(这里)+V1(禁止)+主语2/宾语1(行人)+V2(停)+宾语2(车)。例(11)句法结构为:主语1(特务)+V1(诱使)+主语2/宾语1(他)+V2(说出)+宾语2(口中的秘密)。

这表明,C1-2在V1、V2之间共价时,其配位方式是:主体格对应主语1,客体格/主体格对应宾语1/主语2,客体格对应宾语2。形成的抽象句法结构为:主语1+V1+主语2/宾语1+V2+宾语2。

(三)V1、V2之前且V1、V2之间共价的配位方式

C1-2在此种情况下的复合语义结构分为两种情况:a.主体格+V1+客体格+V2;b.施事格/受事格+V1+受事格/施事格+V2。在向句法界面过渡时可实现为:

(12)大家带着干粮路上吃。

(13)他有家人牵挂。

例(12)句法结构为:主语(大家)+V1(带着)+宾语(干粮)+V2(路上吃)。例(13)句法结构为:主语(他)+V1(有)+宾语(家人)+V2(牵挂)。

这表明,C1-2在V1、V2之前且V1、V2之间共价时,其句法配位方式是:主体格或施事格/受事格对应主语,客体格或受事格/施事格对应宾语。形成的抽象句法格式为:主语+V1+宾语+V2。

上述三种配位方式是脱离语境的静态方式,也是C1-2的语义结构向句法界面的基本投射方式。在实际言语交流中,基本配位方式往往会受到交谈的需要、交谈目的、传达信息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形成不同的变式。例如:

(14)a他拿出水果招待大家。→b他把这些水果拿出招待大家。

(15)a家家户户都换了新联贴在门上。→b新联被家家户户都贴在门上。

例(14)b、(15)b相对于例(14)a、(15)a是一种变式结构,“水果”“新联”发生了移位,构成了有标记的结构,例(14)b、(15)b中有形式标记“把”“被”。不过价成分移位构成的变式不会从根本上触动句子深层的语义格局,不会改变核心词同其所联系的价成分的语义关系,故而动核结构的深层语义关系是句子结构语用调整的参照依据和限制条件。

两个二价动词连用时,从语义界面看,共价成分是单核结构联结的纽带;在实现为具体的语音序列之前,复合结构首先需要进行语义结构的联结和压缩,然后在向句法界面过渡时进行语义成分的配位,相关过程受到语序类型、时序原则、共价位置选择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尚未涉及存在支配或依赖关系的二价动词价成分共享的情况,这有待今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沈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7.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10-112.

[3]周国光.汉语配价语法论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103-106.

[4]Lyons.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1977.

[5]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M]//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董祥冬.V2共价的整合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5):29-32.

猜你喜欢

共价句法宾语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基于酞菁的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在比色传感领域的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重氮苯与不同亲核试剂结合选择性:共价与非共价作用分析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牺牲键对可逆共价自修复材料性能的影响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