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与通信技术及知识城市构建

2010-03-19王海潮

城市观察 2010年1期
关键词:发展

◎ 王海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人类从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财富的模式也从依赖资本和劳动转变为依赖知识。相对于资本、劳动、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而言,知识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以知识作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流模式即知识经济,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知识城市也随之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在构建知识城市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众多、环境不断恶化、产业不合理等问题,还要发展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为此,中国知识城市的构建要依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人类经济社会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必然要沿着西方发达国家走工业化的老路上去。但这条老路在当今时代也很难走得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打着应对全球变暖、减少工业排放的旗帜阻碍中国工业化进程。此外,中国工业化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实现本国工业化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人力等资源禀赋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而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被国际垄断资本家控制的前提下,中国走依靠劳动、资本、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发展经济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总量,过去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放在出口廉价劳动力制造的低端产品上。尽管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已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成功。到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2010年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是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2010年达沃斯论坛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名位居第29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依赖劳动力优势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到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出口国。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遇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绝佳机遇。中国在此次危机后开始将发展模式从出口拉动转变内需拉动型,从初级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知识劳动力优势,从工业化主导转化为信息化主导,从制造业为主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如何实现这次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的关键。中国结合本国人口众多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高效率优势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一流经济强国的基础。

依靠初级劳动力发展经济,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便实现世界经济大国的目标;未来依靠知识劳动力发展经济,中国必然到2020年左右初步实现世界经济强国战略。但中国依靠知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者。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较少。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较低投入的前提下,提高初级劳动者技能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是中国政府、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Rodrigues(2002)认为,只有通过高效的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才能获得足够的相关知识。作为与电力、蒸汽机一样的通用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GPT)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及其衍生产业从根本上提高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成为人类实现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最强有力工具,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劳动者素质提高、知识城市构建、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相关定义和概念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本文中,信息与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渗透最广泛、应用最成熟的新兴技术。ICT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紧密结合,产生了信息技术创新以及以新兴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提供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平台和传播、扩散空间,从而引发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巨大变革。未来15年,信息技术仍将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①。

(二)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

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 ,KC)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本文中,知识城市是指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从战略上超越传统工业社会城市发展模式,有目的地鼓励市民平等学习与分享知识,通过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创造力,从而减少物质消耗与污染,达到城市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市民个人的协调发展(王东等人,2008)。

(三)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本文中,知识经济是引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OECD, 1996)。此外,对于知识的分类、生产以及投资的分类如表1。

二、ICT发展与知识城市构建路径

ICT是类似于电力、蒸汽机的通用技术,同时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和战略产业。一般来说,关于ICT研究是将经济部门分为ICT生产部门、ICT使用部门以及非ICT使用部门。本文认为, ICT推动知识城市构建的路径有两个:(1)ICT及其衍生创新型产业增长提高知识城市的知识水准,实现其知识增长效应;(2)公民和企业使用ICT获取知识,推动城市创新,增加知识城市竞争力。

表1 知识分类、生产与投资

(一)ICT及其衍生创新型产业的知识增长效应

自1995年以来, ICT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公认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当地ICT产业状况。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开始新一轮的ICT投资,其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ICT及其衍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复苏和占据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而推动知识城市发展。李毅中(2009)认为,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对进入了21世纪的中国来说,则不能再走同样的路子,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中国必须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并把电子信息技术用在传统产业里去催生新的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2009年ICT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在其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产量1.82亿台,同比增长27.5%,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同比增长38.8%;手机产量6.2亿部,同比增长9.8%;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家企业共完成3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1609亿元,在2009年共完成3G基站建设32.5万个,以及我国3G用户已经达到1325万户,其中TD用户510万户。

ICT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手机阅读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三家基础运营商的相应业务在全国扩张。数字城市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数字城市,快速推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3G建设和加速推进“三网融合”,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相关的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面向个人应用,宽带上网、家庭网关等面向家庭应用,无线城市、视频监测、移动办公等行业不断成长。

网络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迅速成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09)》显示,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创造的新增价值占我国GDP的1.5%,拉动我国GDP增长0.13%。此外,艾瑞咨询的《2009-2010年中国网上旅行预订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09年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达37.4亿,相比2008年的29.4亿元同比增长27.2 %。

专利申请数量指标是衡量知识城市水平的重要指标。ICT及其衍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专利积累不断增加,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来看,2009年比2008年同期增长数量超过18万件,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ICT及其衍生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ICT应用与知识城市发展

知识城市使用ICT向公民和企业间进行知识扩散、知识创新,从而高效率地构建知识城市。早在1992年,美国参议员戈尔(Al Gore)向国会提出用于促使学校、医院、商业加快利用和开发新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法》,从而将高性能计算和通信(HPCC)的应用推广到一般应用。1999年,其提出一项被称为“IT2”的计划,即“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如果说这项计划在十几年前被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的美国认为是“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的话,那么,在现在中国真可以说是“一项便宜的投资”。因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实在没有比这样的计划更“质优价廉”的投资了。美国就是依赖其在ICT的高效率投入而获得全球竞争的优势。

1.ICT是知识城市公民知识素质提高的工具

公民的知识素养是知识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水平高的公民一方面是知识城市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发展的潜在要素供给,也是知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城市公民的知识水平本身就是建设知识城市的重要内容,是知识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如何提高城市公民的知识水平是构建知识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国城市公民的知识水平并不乐观,公民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依赖投入规模实现教育产出增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难以想象,这必然需要教育去适应一个以效率图生存的新模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绝对数量不足,并且分布不均衡,必然需要ICT应用来解决。通过充分使用ICT设施,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对远离大学、研究所以及需要较高成本获得知识的城市和学习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

一般来说,人口聚集程度高的城市会有更高的知识总量。对于中国的情况而言,这似乎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构建知识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中国城市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聚集足够多的人力资源是知识城市构建的重要条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本上构建出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尽管中国城市都保存有鲜明的地方保护主义特征,但人才外流仍是中、西部地区的突出问题。比如,中国政府在创办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制定了两个著名的计划即“985”计划和“211”计划。其中,多数大学都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优秀学生都不会回到其出生的中、西部地区而留到这些大学所在地城市。这种现象看起来是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实则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力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也阻碍这些城市知识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些地区城市创建知识城市的途径也是大力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来实现。这就是通过ICT在教育、知识扩散过程中低成本,突破空间约束提高公民知识素养。

发达国家重视ICT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建立提供整合各类学校、学术和科研机构、民间团体等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大型教育资源库实现公民获得知识、教育和培训资源。公民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终生学习模式,并且可以获得层次不同、质优价廉的知识服务。

2.ICT是企业知识水准提高的工具

ICT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革命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企业面临全球性竞争和机遇。作为知识城市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否掌握全球范围内搜寻资源、开拓市场和业务创新的知识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ICT作为企业的中间产品,其进步引发电脑、网络、通信等服务成本的降低,推动企业增加对其投入。1982年以来,CPU的性能提高了3500倍,内存的价格下降了45000倍,硬盘的价格下降了360万倍。软件不断升级可以在企业原有的资本投入(计算机)和劳动力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增加产出。

ICT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可以不断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行交易,并且进一步降低交易双方、以及对交易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降低了,生产过程也被更好地专业化了。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而增加劳动力配置的效率。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相应的管理层级被去掉,从而减少管理成本。美国和英国的跨国公司,都采用ICT来组织他们的全球活动,这些活动将位于世界各地的中间和最终产品集中到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单位之中,并通过选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价格系统进行生产,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并激励企业投资ICT和增加雇佣高技能员工。

建立在ICT上的企业经营模式逐步突破空间约束,将业务扩散到更广的区域,并构建一个独立的地理空间。人类知识、技术的交流和交换更少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知识积累速度更快。互联网刺激企业与新的创新伙伴或合作伙伴在独立的地理空间里调整业务流程和合作模式。原本企业内部生产业务转移到企业间的合作,这是通过ICT的深度应用实现企业间合作成本低于企业内部业务营运成本。新的供应商和服务公司,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和科技中心通过独立的网络参与到业务创新和知识城市构建过程中。比如,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567.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为41.2%;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3600家,同比增长约20.0%。信息与通信技术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效率。A.J.斯科特(A.J.Scott,1986)结合知识经济、新技术的兴起从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特点考察了该产业的空间变迁。其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主要是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出现的结果,是ICT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加分散的趋势。对于需要面对面接触、具有高度“前台”功能的生产者服务业不再需要采用面对面的接触方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远离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转而布局在大城市边缘区域。

ICT是知识城市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化,也只有ICT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比如,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依赖ICT的深度应用。自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逐步开展ICT推广计划,中信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先后引进国外的先进核心业务系统,通过构建信息网络实现行业业务创新。银行业务也因此不断得到创新,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银行卡服务是典型的例子。2009年,银联标准卡在国内外市场发展迅速,全年新增银联标准卡4.2亿张,并开通银联卡的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机顶盒支付等创新支付方式,提供持卡人包括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机票预订等多项支付服务,仅2009年就累计实现交易2392万笔,约为328亿元。ICT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目前,我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已突破21亿张,在8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联网服务。

三、结论

知识城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高端人才缺乏、人均资源稀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拥挤等问题将长期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构建知识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ICT的优先发展战略是构建知识城市,实现城市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ICT构建知识城市的路径:首先,对公民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知识普及,数字化的学习模式给知识普及提供了空前便利,给知识学习和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知识城市的知识主体是公民,公民的知识素养是知识城市构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公民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样也是知识的生产者。ICT是一种收集、储存和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公民充分使用ICT在知识扩散、知识创新的优势,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知识修养,为知识城市构建提供建设者和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但普通劳动者比例较高,使用ICT提高劳动者技能成为知识城市构建的重要内容。知识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依靠具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的公民参与到依靠知识推动生产、生活的现代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奠定知识城市的基础。

其次,企业增加对ICT的投入是知识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ICT是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知识和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和开发新业务的重要工具。ICT本身就是高新技术,其发展就是知识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使用ICT的企业不仅可以扩大要素供给的范围,而且可以不断扩大市场和创新业务。企业增加ICT投入的同时,也要雇佣更多的高技能员工和增加对劳动者的技能投入。反过来,高技能员工也要求增加对ICT的投入,从而推动生产效率提高。JAI-JOON HUR等人(2005)对韩国1993-1999年间的25个产业部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增加与就业和工资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后发现,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增加,对高技能的熟练劳动者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提供足够数量的高技能工人,对原有的低技能的初级劳动者提供培训。企业使用ICT获取知识而降低成本的发展模式是构建知识城市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 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2005(简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P21.

[1]Paul A.David & Gavin Wright, 2005.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vity Surg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the ICT Revolution, Economic History 0502002, EconWPA.

[2]Fremdling, Rainer, 1996.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GDC Research Memorandum 199630,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3]韩小明,周业安,蒋东生等.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4]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5]王志章,王启凤.创新生态学视角下的知识城市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

[6]葛伟民.新要素禀赋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J].上海经济研究,2002,(10).

[7]陈修颖.信息社会下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创新——兼谈新经济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