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模式探索

2010-03-19连玉明

城市观察 2010年2期
关键词:能源建设发展

◎ 连玉明

进入21世纪,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从利用更少的环境资源消耗,产生更少的环境污染,但是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低碳经济”,到提倡减少碳排放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的“低碳社会”概念,低碳的理念在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迅速地推广。

城市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解决世界上某些最复杂、最紧迫问题(如资源、环境等)的关键。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从2007年开始,低碳城市建设拓展成为低碳发展的新兴领域。

一、低碳城市及相关概念

(一)低碳概念经历了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的延伸

低碳城市概念的形成是低碳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延伸的过程。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英国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后,低碳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施低碳技术和新的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

城市作为世界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中心,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级政府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低碳城市的概念,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并形成了现阶段我国关于低碳城市的主要观点:

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付允、牛文元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文中指出,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付允、汪云林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强调:低碳城市应当以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胡鞍钢在《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变暖的挑战》中指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的低碳城市应当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在经济增长同碳减排之间寻找一条“低碳的通道”,采用低碳的方式保障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定义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①

(三)低碳城市与相关概念的比较(见表1)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内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08年国民经济增速达到了9%,预计我国GDP很快就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式等原因,高速增长的经济背后却是低下的资源生产率和较高的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

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生产率的低下导致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能源消耗在世界范围内的比重持续走高。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已经越发突出,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水平,将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必由之路。

表1 低碳城市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面对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全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还没有受到强制减排的要求。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社会对我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我国一方面在国内通过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城市构建等行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在国际舞台逐渐展现出积极姿态。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困境的重要措施

1.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使城市面临新的能源危机

工业、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的重工业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2005年中国重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70%,对GDP的贡献率接近50%。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 年9 月已有1.68亿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2.能源利用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2005年,整体空气质量评选中依然有27%的城市处于“劣三级”状态。城市居民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只有32%,有193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0%。

3.能源与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能源和环境问题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长期性和惯性,非常复杂。当前的城市治理制度没有将低碳的目标纳入进来,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以我国城市中的能耗“锁定效应”为例:大型的设备、基础设施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一旦投入使用,其能源的来源和效率将会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在修筑时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节能设计,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当地能源的使用锁定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衰减②。同样,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城市治理机制在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方面功能不健全。39%的城市化率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在消费方式上,是遵循大型住房、大排量汽车的模式,还是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模式,中长期而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2007年5月为止,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的大关。汽油的消耗和尾气排放都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

(三)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1.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有益实践,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带来城市发展观上的变革以及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从世界低碳发展的历程看,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多于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而针对某个地区的具体行动计划多于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探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低碳发展将有深远的含义。我国大多数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类别繁多,特点各异:有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有的以制造加工为主,有的城市主打生态牌,有的城市注重现代化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位迥异,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而我国城市地理位置不同,文化风俗差异很大,如何针对地方特点进行低碳建设,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归纳都将为世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

2.低碳城市为城市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可能

城市间的竞争是国家发展、地方进步的巨大动力。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7年公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作为重要的竞争力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指标。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确保城市与周边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因子计入到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实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是要受到限制和惩罚的。及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显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

3.低碳城市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都依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提供了这样的产业选择,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区性就业机会。以保定市为例,2007年,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地区GDP的13.3%;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65%;出口创汇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年度计划的190%。保定市还在筹建自己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在城市所属范围内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构建并实施“收集—转运—集中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探索“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在遵循“顺时、因地、应变、集约”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有规划、分步骤的推进。低碳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结构、制度结构、空间结构、环境特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有效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六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全面、可行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讲,在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新能源利用的成本较高,尚未达到商业化运营的要求。目前,新能源的利用成本与化石能源相比仍较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革新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也是实现能源低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推广化石燃料制氢、高效锅炉,集中供热等技术,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

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对我国而言,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

全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因此,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我国应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中国工业低碳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低碳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今后20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低碳城市,调整工业结构,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所以,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清洁生产,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具体来说:

①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要以生物质能、核能、风能、氢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

②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要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

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所谓低碳技术,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既是提升国家未来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国家高碳发展老路和高碳技术模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步伐,既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要求,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目前境况下,我国获得低碳技术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第二种途径是自主研发,即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是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中国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低碳技术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要从体制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国外成果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起点跨越式的低碳技术发展理念。

(二)低碳交通

1.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提出新的要求

低碳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①低排放。即城市交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发展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城市交通占13.1%,是仅次于能源供应和工业生产的第三大排放部门(IPCC,2007)。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需要大量的交通设施作为保障,这从规模上更加大了城市交通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排放强度。因此,需要将低碳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发展之中,提升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水平,减少城市交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交通部门的排放水平。

②高效率。即城市交通的发展能够满足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不断膨胀的交通需求。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正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实践说明,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造成道路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整个城市交通效率的低水平。我国城市交通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大运量运输的交通工具及配套设施,满足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③高效益。即在我国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构建中,城市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应发挥低碳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有效促进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城市交通,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应当有效促进城市其他经济部门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城市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2.低碳交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内在要求。据统计,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一旦形成,不仅再改变的代价极其巨大,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的低密度蔓延。建设低碳城市,必须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①健全大公交体系建设。首先,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努力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零换乘,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从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环境污染、公众身体健康影响、交通拥堵和石油消费来讲,小汽车出行方式太昂贵,又是问题丛生之源。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应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其次,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城市曾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曾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蔚为壮观。保护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的发展,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赋予人性化设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既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也能锻炼身体。在主要公交站点都应有自行车免费停放站点,其站点设计和功能应该比汽车停放站点更适宜人们的寄存。应在公交大的站点提供价廉或免费的自行车租借服务。最后,由于我国的城市都属于“紧凑型”城市,比较适宜推行的是快速公交系统和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的推广都要求城市规划提前做出安排。

②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与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体现了明显的低碳经济特征: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无污染、用地省、噪音低、优化城市布局、带动产业发展等特点,在我国大城市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有效地满足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将是我国低碳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

第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大幅降低城市排放强度。这一减排作用主要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对其他交通方式的替代得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快速、便捷等特征,将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并逐步替代小汽车、公共汽车等其他城市交通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其他交通方式污染很小,甚至达到了零排放,因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骨干作用的确立,以及对高排放交通工具的替代,城市交通部门的排放水平将大幅降低。

第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随着科技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范围内集中的大量人员流动要求配置便捷、可达性强的客运交通工具。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城市交通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以适应城市客流分布特征,提供公交化运输服务,使高峰时段出行需求得到满足。只有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客运任务和正在转型的城市发展要求。

③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三)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1.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

有数据显示,全球房地产建筑业的能耗占到全球终端总能耗的40%,而95%左右的已有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中国每年有近2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建成,2010年如果提高建筑能效,全球可以减排7.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当年全球预计总排放量的27%。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结构不合理、材料使用不当而引发的高耗能、高排放。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保守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6亿吨。房地产建筑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所占据的位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2.低碳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节能建筑是从建筑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来讲,侧重物理学的角度;低碳建筑是这一概念的延伸,指建筑本身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比如屋顶、墙体、周围有植被,更加接近自然,对自然的侵扰更少,侧重于生态层面;而低碳建筑是新近流行的一个比较“时尚”的概念,其内涵和节能建筑、低碳建筑都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低碳建筑对采用新技术的要求很高,目前从国际范围来看仍然只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则只是一个概念和实验阶段,纯粹理论意义上的低碳建筑可以说少之又少。现阶段,已经有不少建筑开始部分地采用新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必将在房地产业引发一场很大的“产业革命”。这场新的产业革命要求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低碳之路,是一个不断转变发展观念,不断确立科学的建设和消费模式,不断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综合性能,不断完善物业生命周期管理的历史过程。这是新时期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低碳城市建设之路的必然要求。

(四)低碳环境

低碳环境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外部环境,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碳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的碳汇能力是优化城市生态条件,实现低碳环境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所谓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是与碳源相对的概念。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建设低碳城市是通过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来实现的。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

1.增强碳汇能力是我国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低碳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低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实际上就是在固碳减碳。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中,毁掉大批耕地,使土壤中的有机碳释放出来,将碳汇变成碳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随意侵占山体和水体,破坏原生态的天然碳库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2.增加区域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吸碳能力

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建设生态景观还包括城市屋顶绿化,这也是一个长期被我国规划建设者容易忽略的领域。大城市数千万平方米的屋顶面积若建成“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明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城市空气。据测算,如果一个城市全部屋顶面积实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此外,开发利用屋顶空间资源,还可以考虑促使建筑业与太阳能产业的融合,设计和建造富有景观美的太阳能屋顶和光能利用建筑,推广住宅小区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照明。

(五)低碳社区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层次,大到全球、区域、国家、城市,小到企业、社区甚至家庭、个人等。社区是区域、城市实施低碳战略的社会基础,把低碳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向个人、企业、社区等微观层次延伸和扩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低碳城市建设的角度思考低碳社区建设,这不但凸显出社区建设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而且使社区建设活动能够进一步站在低碳发展的前沿,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手段,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鼓励居民从居家、办公、休闲等各方面予以配合,从而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低碳教育深化低碳社区创建意识

低碳教育为建设低碳城市、创建低碳社区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

创新载体,丰富低碳教育形式。要面向社会各阶层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和教育。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各类新闻媒体将低碳教育纳入宣传报道计划。加强低碳公益宣传。在各个社区设立低碳公益广告牌、宣传栏,普及低碳知识,介绍居民在照明、用水、用电、餐饮、取暖、出行等日常生活中如何低碳生活的知识、技巧。加强低碳先进典型宣传。对在低碳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整合资源,建立低碳教育基地。在中小学开展“低碳生活知识进校园”活动,使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进校园、进课本、进课堂。各中小学要把低碳生活方面的教学内容与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相融合,在不增加课程和课时的前提下,开展学校低碳生活教育。当然,光靠学校教育,光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恐怕还难以奏效。必须不断地建立各类低碳教育基地,为公众参与低碳实践、接受低碳教育创造便利条件。可以依托街道工委党校、社区党校、市民文明学校、社区图书馆、老年大学、社区老年人协会等场所和组织开展低碳教育。在驻区企业、机关、单位中培养低碳建设典型,并逐步使之成为对市民开放的低碳教育基地。

2.建设低碳住宅提升低碳社区创建品质

“低碳住宅”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它不只是强调绿化,而且是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低碳住宅不仅仅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房屋建筑,而是一个住区的概念。

加强硬件建设,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低碳住宅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居住区。因此,建立低碳住宅,首先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低碳住宅、低碳居室、生活环境绿化、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节水和中水利用、节能和使用新能源等设施。低碳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强调的是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满足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等目标,形成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居住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低碳住宅的旗帜,它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循环使用等。

强化软件管理,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低碳住宅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低碳住宅建设需要软件支持。低碳软件包括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联席会,起先锋骨干作用的低碳志愿者队伍以及普及低碳知识的宣传阵地等。

3.倡导低碳消费形成低碳社区文明风尚

“低碳”并非针对某一类商品,事实上,低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商品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处处可见。有关专家认为,只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都可归入低碳商品的行列。倡导低碳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向。

培育低碳市场,延长低碳产品供应链。制定低碳市场的有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已出台“碳标签”标示政策,要求今后上市的产品上需有“碳标签”,即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TESC O、瑞典的宜家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均已要求各自的供应商完成碳足迹验证,在产品包装上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

加强宣传示范,推动机关和个人的低碳消费。低碳消费行为贯穿家庭、单位和机构的每个人,政府通过采购行为、开支节俭、能源节约行为及办事效率诸方面引领家庭建立现代生活与工作行为方式,使政府机构和先进群体成为低碳消费行为的带头者和榜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低碳消费,使消费者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低碳消费时尚。

(六)低碳家庭

创建低碳家庭是实行低碳社区创建的基础。低碳家庭是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带头实施低碳生活方式的家庭。通过这些家庭,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使更多家庭加入到低碳家庭的行列里,由此创建成为低碳社区,低碳社区的每个家庭将通过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

1.将低碳家庭的建设与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结合起

实施低碳家庭行动的抓手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将低碳家庭建设的目标设计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将低碳家庭的建设与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结合起来,注重人性化,突出个性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扩大群众参与、强化指导服务

将低碳家庭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分解到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各级群众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的年度目标和日常工作中,形成政府、社会共同推动的整体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各有侧重,体现分层、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积极引导在辖区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实施“低碳家庭行动计划”的主体。

扩大群众参与。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居委会、群众组织、志愿者、中小学生的作用,以居住单元、楼栋为单位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创建工作,按照低碳家庭标准,制定并互相监督执行低碳家庭行为规范,努力形成一种群众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长期坚持的机制。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成员的主体意识。创建低碳家庭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家庭本身。家庭成员是创建低碳家庭活动的主角。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可能创建低碳家庭。

强化指导服务。创建低碳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家庭成员个人的事,更要有政府部门、社区的积极支持与参与,需要一个包括由政府有关部门、民间组织、居委会组成的管理协调机构,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与活动来改变人们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立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3.设定标准、典型示范

创建低碳家庭,还应坚持设定标准、典型示范原则。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要鼓励市民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所谓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总之,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而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对于合理引导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是符合城市快速发展期中国城市特征、符合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建设理念的完整体系,是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 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②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3]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0).

[5]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6]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2009(12).

[7]陈国伟.规划研究动态[J].江苏城市规划,2009(7).

[8]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9]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

[10]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1]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1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3]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4]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能源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