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提升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基于宿迁学院的实证研究
2010-03-18杨建永
杨建永
(宿迁学院图书馆 江苏宿迁 223800)
1 引言
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新生入学伊始由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新生开展,涉及的内容通常与读者有密切联系,如馆藏资源布局、图书馆规章制度及电子资源使用方法等。各高校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新生对入馆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入馆教育流于形式等,严重影响了新生入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而造成部分新生在入学后相当长时期内利用图书馆不规范,对图书馆资源不能了解掌握。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新生入馆教育过程,提升入馆教育效果是很多高校图书馆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依据我校开展新生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实践,就其开展方式和它对新生入馆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与高校图书馆同行共同探讨完善新生入馆教育之路。
2 传统新生入馆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主要有讲座、网上教程、参观图书馆等多种形式。以“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为例:目前有 85.8%的高校开展新生入馆教育〔1〕。在新生入馆教育形式中,讲座由于互动性强且效果较好,组织相对容易,大多数高校目前都采用这种方式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生网上教程(视频/PPT/Word)也已成为主流的教育方式。参观图书馆也是新生入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情况见表 1:
表 1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各种新生入馆教育方式所占比例
2.1 讲座
即将新生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由图书馆老师使用传统授课方式开展入馆教育,通常为 1~2个课时。课前馆内组织各部门经验丰富的老师集体备课,辅以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成 PowerPoint课件。
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常暴露如下问题:首先,内容多而课时短,讲解不充分。其次,方法单调,过程枯燥。对于大量描述性内容,老师形同朗读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特别是当新生了解到不论是否掌握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图书馆资源时,毫无压力的课堂基本流于形式。
2.2 网上教程
即在新生开始军训前,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视频/PPT/Word)放置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学生下载学习。
该方式主要有三个局限性。首先依赖计算机设备,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及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同学无法使用该方法。其次,这种方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缺乏交流互动和监督考核,教学效果依赖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三,教学内容的传送受网络限制。以我馆为例,完全下载 700MB的宣传录像仅在局域网内就需 4分钟。
2.3 参观图书馆
即将新生分批有秩序地带至图书馆参观,由各部室老师负责讲解本部门的服务过程,必要时辅以演示动作,使学生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形成直观的认识。
该方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组织困难,学生虽是分批参观,但长长的队伍“神龙见首不见尾”,常有掉队。其次是操作演示效果差。虽然老师认真地做了操作演示,但仅有前排同学看得真切,相当部分同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根本没有掌握演示内容。第三是影响图书馆正常的阅览环境。没有压力的学习之旅更像是游玩之旅。
2.4 发放图书馆宣传手册
即将新生需要了解的内容浓缩编印成各种宣传手册指南,在新生集中授课时同步发放,人手一册,或放在馆内方便的地方供学生自行取用。此方式一方面由于版面有限,宣传内容并不全面。另一方面,是否认真学习了手册内容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过程无监督无考核,效果不甚理想。
2.5 在馆内循环播放宣传录像
即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重新策划编辑,拍摄成一部宣传录像片,在图书馆主要出入口循环播放,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与图书馆安静的阅览环境相冲突,来往人员匆匆而过,效果也不理想。
总体而言,由于学生在整个入馆教育过程中缺少压力——“学和不学一个样,都能借到书”,这最终导致上述入馆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3 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开展方式
原苏联教育家伊万诺夫将教学过程分为八个连续阶段:准备、观察、思维、巩固、应用、练习、检测、系统〔2〕。考试是检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强烈的教育导向作用。学生希望在评定中取得好成绩,必然要把考试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把考试所依据的教育目标作为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考试中出现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会成为学生努力掌握的确定内容。所以在传统新生入馆教育过程中新增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能够给学生以压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然而,考试是由多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只有具备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考试才能发挥其功能〔3〕。可见,考试的组织是关键所在。以常规考试做参照,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按下述要点组织开展:
3.1 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和考试对象
不同于选拔性考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全面检测学生在完成常规入馆教育培训后,是否掌握图书馆各项资源的使用方法。一方面,将考试成绩与读者证是否生效相结合,可以有效发挥考试的学习功能、组织功能、发展功能和控制功能〔4〕,激励学生加强对入馆教育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也有利于考试的组织和实施。
此外,所有入学新生均为考试对象,无人例外。作为一项改进措施,应在入馆教育开始就向新生说明测试时间和规则。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新生在入馆教育过程中的压力与主动性,促使新生认真听讲,课后自觉复习。学生主动学习反过来提升了授课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选择合适的考试形式和灵活的题目设计
不同的考试形式所耗费的资源与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基于每年数目庞大的新生和图书馆有限的人手,本测试宜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无纸化考试。测试结束后,即刻显示成绩——如通过则告知借书证生效的时间,否则告知补考的时间。
题目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入馆教育时间短,学生缺乏对图书馆的深入了解,且测试并非选拔性质,考试的难度系数不宜太高。考虑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无纸化考试方式,以及考试效率的提高,命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当然,也可以通过对题干的描述,实现“客观题的主观化”以丰富题型〔5〕。题目内容应贴近读者需求,可操作性强。可以由馆内各个部门共同建立题库,每一道题目依据其与读者相关程度的高低设置“影响系数”。系数越高,从题库中被抽中的概率就越高。例如历年入馆教育中总结的读者常犯错误就是重点。总的来说,应注意理论题与实践题的结合、记忆题与灵活性题的结合、单一题与综合题的结合〔6〕。这样能够全面有效地测试新生对图书馆的利用能力,并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和开展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
3.3 严密的过程组织
测试应是学校整体迎接新生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各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科学安排,严格监考。重视测试后的分析总结,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宜做成宣传标语以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并作为来年新生教育和测试的重点内容。
4 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效果分析
4.1 我馆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情况
我馆于 2009年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测试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以督促新生加强入馆培训知识的学习和全面检测新生入馆教育成效为目的。全体 2009级新生在完成一系列入馆教育过程后均需参加。只有通过考试,读者证才能生效。
从技术角度看,本次测试三个特点。首先是随机出题。考生登录后,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相邻的两位同学,其题目基本不可能相同。其次是 IP地址锁定,每台计算机同时只能提供一名同学登录考试。如果妄图替考而同时登录其他同学信息,系统将在监考老师的页面上显示报警信息,并立刻停止该同学的考试权限。第三是时间锁定。每位同学都只有30分钟的考试时间。系统自动计时且 20分钟内不许交卷,确保考试的严肃性。
4.2 影响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新生入馆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根据分析,主要有新生综合素质、入馆教育方式等。
4.2.1 新生综合素质
新生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入馆教育质量。使用新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新生素质的衡量标准是较好的选择。但是近 3年高考政策历经多次调整,无确切可比性。鉴于我校三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身份未变,以及我校近三年招生专业无重大变动的情况,结合任课教师的反映,我们认为近三年来新生的综合素质是基本接近的。每年新生综合素质即使存在差异,也是微小的,不足以影响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
4.2.2 入馆教育方式
我馆近 3年所使用的新生入馆教育的方式,除 2009年添加了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其余均没有变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馆藏结构每年有一定调整,我们授课内容、网上教程、宣传手册和宣传录像也都做了相应细节调整,但未对整体内容作出调整。我们认为,这不会影响新生入馆教学质量。对比列表如下:
表 2 历年所使用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变化对比表
4.3 对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4.3.1 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
教学质量的衡量有多种方式。针对新生入馆教育,我们选择了使用读者调查的方式来衡量教学质量。读者调查的时间是历次新生入馆教育结束后的一周,调查数量根据当年录取新生总数按相同比例确定,调查方式是馆内随机问卷调查。基于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快速熟悉图书馆各项资源、服务学习科研,我们将读者使用图书馆能力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在统计调查结果时,剔除无效数据,控制无关变量,确保调查结果具备可比性。
3)树形缺点。蔓性主枝弯曲生长易抽生背上枝,形成树上树,扰乱蔓性主枝均衡生长。因此,夏季修剪时要利用好背上枝,并及时疏除多余背上枝。
4.3.2 调查结果(一):新生使用传统图书资源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公共联机检索目录系统(OPAC)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图书服务的重要途径。我馆近三年的调查数据如下:
表 3 历届新生公共联机检索目录系统(OPAC)熟悉度历年变化
上表数据说明: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开展使得新生迅速掌握了这一系统,其获取图书服务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4.3.3 调查结果(二):新生使用数字资源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数字资源已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资源。必须认识到,新生在高中阶段对数字资源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未开展测试以前,往届的部分新生是通过数字资源推广周、专项读者培训等途径才逐步认识和掌握数字资源。将测试加入新生入馆教育过程后,新生已经能够在入学后第一时间对数字资源形成明确认识,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这有力地提升了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这里我们选取数字资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作为代表,连续三年知晓率变化数据如图 1所示:
图1
4.3.4 调查结果(三):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为验证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是否能够帮助新生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统计了入学新生在第一学期的违章和超期人次占本年级学生总数比例。数据显示,2009级新生两项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 2009级新生对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认识有所提高。数据如图 2:
图2
此外,我们还调查统计了负责图书借还和阅览室管理等在一线工作老师的主观感觉。他们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对新生利用图书馆能力也有最直接的了解。他们反映2009级新生与往年新生相比,基本能自行在书库中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书籍;对于办理各项业务程序了解清晰。调查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也充分说明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后,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减轻了一线老师的工作压力。
4.4 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作用机制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在新生中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使得读者对传统资源、数字资源的获取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与图书馆对自身的定位更趋吻合。我们认为新生入馆教育质量之所以出现大幅提升,其根本原因是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开展完善了传统新生入馆教育过程,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相协调,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5 结语
连续三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入学新生素质水平、入馆教育方式与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2009年我们通过成功地开展无纸化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的方式,完善了传统新生入馆教育,增加了新生对入馆教育培训学习的动力。这一活动使新生更充分了解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加深了新生对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的认知,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减轻了图书馆一线服务人员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生入馆教育效果相比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总的来看,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能够完善现有新生入馆教育过程,使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新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能力拓展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如能在其他高校图书馆推广,将使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另外,据我们不完全的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校真正实施入馆教育考试的学校还极少。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毕竟只来源于一所高校,有待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证实和完善。
1.曹燕.“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与分析.图书馆论坛,2008(2):150
2.肖甦.苏俄教育论著:重温与梳理——中国——俄罗斯互设友好年之际的思考.教育学报,2007,(5):92-96
3.周波.如何有效发挥考试的功能作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41
4.祝遵宏.论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创新.江苏高教,2008,(1):81
5.关丹丹.主观题与客观题辨议.中国考试(研究版),2008,(7):52
6.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