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锡·铜对稻田水绵的防除效果
2010-03-10李向阳金晨钟刘桂英王义成陈跃进王朝辉曾永贤
李向阳,金晨钟,刘桂英,王义成,陈跃进,王朝辉,曾永贤,谢 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水绵(Spirogyra communis(Hass.)Kutz.),双星藻科,水绵属,属水生藻类植物[1]。它在湘中稻区生长期为4~9月,好生于静止水体,在稻田、池塘、沟渠、河圳中均可见到,常形成碧绿色或黄绿色的飘浮藻团,浮于水面或沉生于水底。排水不良、长期积水的低洼稻田以及过量施用含磷肥料的稻田易发生水绵危害。水绵发生严重时,可降低地温,与水稻争夺养分,影响水稻分蘖,致使水稻减产,稻米品质下降,同时还影响水稻收割进度和效率[2]。近年来,直播、抛秧、免耕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导致水田翻耕次数减少;稻草还田、大量施用肥料导致稻田水质富有机化;化除技术快速普及,但大面积推广使用的稻田一次性除草剂如丁苄、二氯苄、乙苄甲等对水绵防效不佳且施用后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水层,这些都有利于水绵的发生,使部分稻田水绵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3-4]。目前,对水绵的防治还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硫酸铜是防治稻田水绵的常用药剂,但使用不当则杀灭效果不佳,用量过大时还可能对稻苗产生伤害。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一种对水绵防除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对稻苗安全的新型药剂。笔者于2009年在早稻田进行了20%苯乙锡·铜 WP(三苯基乙酸锡10%+硫酸铜10%)防除稻田水绵的小区试验,现将其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苯乙锡·铜 WP(以下简称苯乙锡·铜),湖南振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2)96%硫酸铜晶体(以下简称硫酸铜),市售。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湘乡市棋梓镇棋梓村1组的一丘早稻田,面积967m2,土质较好,有机质含量2.2%,pH值6.2。供试水稻品种为湘早籼30号,4月25日移栽,秧龄4叶一心,秧苗素质较好。稻田历年水绵发生较严重。
1.3 试验处理
设苯乙锡·铜 80、100、120、150、200 g/667m2,硫酸铜100、200 g/667m2等7个药剂不同用量处理,以喷清水作对照(CK),共8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埂相隔,单排单灌,重复4次,共3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0m2。
1.4 施药时期、次数、方法与田间管理
于5月17日施药1次,施药前2 d即5月15日,人工拔除全田杂草,以尽量降低其它杂草危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苯乙锡·铜处理采用喷雾法施药,对水45 kg/667m2均匀喷施;硫酸铜处理对水75 kg/667m2均匀沷浇;对照区喷清水45 kg/667m2;各处理药后均保水5 d,以后恢复大田正常水浆管理与病虫防治措施。
1.5 药效与药害调查
施药后第 3、7、14、20、30 天调查药效 5 次,按0(无水绵)、1(1%~10%,稍有水绵)、3(11%~25%,水绵有点绿)、5(26%~50%,水绵视野可见)、7(51%~75%,水绵结网)、9(76%~100%,水绵遍地可见)级的分级标准,调查记载各处理小区水绵发生级数,与对照比较计算防效(见式1)。7月21日收获时测产,计算增产率。并对药后30 d调查的防除效果经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应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测产结果经方差分析应用LSD法比较处理间差异性。
于施药后第3、7、14、20天观察各处理对稻苗的药害情况。
2 试验结果
2.1 防除效果
施药后30 d内调查5次,20%苯乙锡·铜WP 80、100、120、150、200 g/667m2,96%硫酸铜 100、200 g/667m2等7个施药处理对水绵的防效表现不一。各药剂处理药后3 d的防效分别为66.7%、66.7%、66.7%、83.3%、83.3%、66.7%和66.7%;药后7 d分别为 70.0%、70.0%、80.0%、90.0%、90.0%、80.0%和90.0%;药后 14 d分别为 71.4%、78.6%、85.7%、92.9%、92.9%、78.6%和85.7%;药后20 d分别为75.0% 、81.3% 、87.5% 、93.8% 、93.8% 、68.8% 和81.3%;药后 30 d分别为 75.0%、83.3%、91.7%、95.8%、95.8%、66.7%和83.3%。结果表明,7个施药处理对稻田水绵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但持效性差别较大。药后7 d内2次调查,各施药处理防效在66.7%~90.0%之间,以苯乙锡·铜 150 g/667m2、200 g/667m2、硫酸铜200 g/667m2三处理防效最佳,为90.0%;药后14 d各施药处理防效在71.4%~92.9%之间,以苯乙锡·铜150 g/667m2、200 g/667m22处理最佳,为92.9%,苯乙锡·铜120 g/667m2、硫酸铜200 g/667m2两处理防效同为85.7%。其中,苯乙锡·铜处理防效上升,而硫酸铜处理防效有所下降;药后20 d各施药处理防效在68.8%~93.8%之间,仍以苯乙锡·铜 150 g/667m2、200 g/667m22处理最佳,为93.8%,以硫酸铜100 g/667m2处理最差,仅为68.8%;药后30 d各施药处理防效在66.7%~95.8%之间,仍以苯乙锡·铜 150 g/667m2、200 g/667m22处理最佳,为95.8%,苯乙锡·铜120 g/667m2次之,为 91.7%,苯乙锡·铜 100 g/667m2、硫酸铜200 g/667m2均为83.3%,以硫酸铜100 g/667m2处理最差,为66.7%。其结果表明,苯乙锡·铜处理的持效性明显优于硫酸铜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间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但苯乙锡·铜 150 g/667m2、200 g/667m22处理与苯乙锡·铜80g/667m2、硫酸铜100 g/667m22处理间差异显著。收获时测产结果,各施药处理较对照区增产3.3%~7.8%,除硫酸铜100g/667m2处理外,其它施药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见表1)。
表1 苯乙锡·铜对稻田水绵的防除效果
2.2 药害调查结果
施药后第3、7、14、20 d 4次调查观察,各施药处理区稻苗均未见肉眼可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上述药剂按试验剂量与方法施用,安全性良好。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苯乙锡·铜对稻田水绵有较好的防除效果,综合考虑防效和投入产出比等因素,生产应用中以20%苯乙锡·铜WP商品量100~150 g/667m2对水30~45 kg均匀喷雾为宜,施药前田间只留薄层水,药后保水5 d以上只灌不排。以此剂量和方法防除水绵,具有药效持久、稳定,对稻苗安全、施用简便、保产明显等特点。为提高药剂利用效率及延缓水绵抗性的产生,建议将苯乙锡·铜与硫酸铜按季轮换使用。
[1]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刘桂英,金晨钟,王义成,等.7种药剂对稻田水绵的防除效果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05,(2):58-59.
[3] 张振杰,边应权,王井士,等.25%杀苔净防治稻田水绵试验报告[J].垦殖与稻作,2004,(2):25-26.
[4] 金晨钟,王义成.秧田清防除稻田杂草的效果与应用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02,(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