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票号起源时间考

2010-03-10张或定张劲峰张哨峰

中国钱币 2010年3期
关键词:票号汉口道光

张或定 张劲峰 张哨峰

近年来,国内山西票号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不少地方省市的钱币学会及票号爱好者和研究学者,开始对本省票号业的发展历史和分布情况,进行诸多的研究和考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代和清代,湖北汉口的钱庄业,十分发达。清代后期,汉口的票号业曾一度主控汉口甚至湖北地区的金融业。然而,湖北票号何时开始出现,在湖北地方历史文献中,甚至新编《湖北省志·金融》、《武汉市志·金融志》、《湖北通史》和《武汉通史》等诸多重要地方文献中,均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它已成为湖北地方金融研究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待深入研究与考证。

一 票号的兴起

往日,在没有出现汇兑业务之前,各商贾买卖货物的款项及官饷运解,都是运送现银,但现银往返时常发生被劫的危险。商家为安全起见,则将现银交镖局保送。但交镖局保送,仍然充满诸多风险。

清嘉道年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的起标运银,由于很不安全,危险丛生,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国内就出现了一种新型金融机构——票号,其中“日升昌票号”被公认为是国内开办最早的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成立于清嘉庆二年(1797),总庄设在平遥县城内西大街,是由平遥县达蒲村李大全和李大元兄弟二人开设的。达蒲村内设有制作颜料的作坊,属商工混合性经营。嘉庆年间,平遥细窑村(今龙跃村)人雷履泰,被李大全聘入西裕成,开始跑街营业,很快被提拔重用,先后到西裕成汉口、北京分庄执事。此后十年间,西裕成发展成为全国的大颜料庄。嘉庆二十三年(1818)雷接任西裕成总号大掌柜(总经理)。

雷履泰在汉口、北京等分庄执事期间,为便利资金调度结算,除经营正常的颜料业务外,多次开展汉口、北京、平遥等地之间的异地银钱汇兑业务。他借鉴账局经验,把同一地域内的汇兑扩大到异地;借鉴钱庄经验,也搞银钱兑换;借鉴印局经验,也开始放款,只不过把当日内的放款、收款,改为中短期放款,初步形成一整套金融管理模式。

这种金融管理模式建立的汇兑办法,使各商家往来的现银,都可以接收代汇,从而有利于各分店之间的资金调度和结算以及各地之间开展的异地银钱汇兑业务。

其具体汇兑方法是,书写一张支付票据,交给汇款人,汇款人持支付票据,至汇往之所在地的分号,如数兑取现银,并收取一定费用。因其出票兑款,这就是后来之所以将这种机构称之为“票号”的主要原因。

雷履泰回到平遥总号执事后,找准时机便向李大全建议成立专门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东家掌柜一拍即合,于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诞生了。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雷履泰首创票号的功绩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日升昌票号何时创立,曾有不同观点。近年来,根据史学、金融、经济界的多方考证,大多学者认同的观点是,“西裕成颜料铺”正式改名为“日昇昌票号”专营汇兑的时间在道光初年,即道光三年(1823)前后。

据《山西票号史料》记载:

“1823年(道光三年):山西票号于是年左右产生。山西平遥县达蒲村李氏开设西成裕颜料庄,设分庄于京师、汉口、重庆等地,基于商业埠际间资本调拨需要,由该庄总经理雷履泰改组为日升昌票号。”①

票号在兑汇现银时,按各地银色高低,路途远近,银根松紧,于所汇数目之外,另加汇费,称为“汇水”。这种省费稳妥的办法,各地商贾都称便利。所以,日升昌的经营事业,蒸蒸日上,利益日增。这就是山西票号的起源。

后来,山西各商贾,见日升昌汇兑利厚,群起仿效,亦获厚利。于是,长江流域各商埠经营绸缎皮货等商家,都办理汇兑,由此票号事业,遍及长江南北及全国各地。湖北省亦不例外,长江航道上的汉口镇、沙市镇两大商埠,亦随之设立众多票号。

汉口地处九省通衢,为中国中部重要商业城镇。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汉口正式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随着外国货的大量流入,国内土产品的出口,武汉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经济贸易,更趋活跃。作为武汉地区民间金融机构的票号和钱庄,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 湖北地方文献中汉口票号出现时间记载

清末民初时,汉口镇的国内贸易总额,为全国国内贸易总额之首,而对外贸易总额,仅次于上海,与天津不分伯仲。因此,在巨大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促使下,汉口的金融势力,也随之快速发展,并“颇足左右全国”。初期,操纵汉口金融大权者,当“首推票号”。②

此时,以兑换制钱为业的钱店已不能适应商业的这一变化。于是,由山西商人经营的、以埠际之间汇兑为主要业务的票号,在汉口应运而生。

湖北票号何时出现,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较为确切的记载。较多的文献认为,“汉口地区票号出现时间在汉口开埠之后这一时期”,即在咸丰十一年(1861)汉口被正式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其中比较典型的官方文献代表是,1936年湖北省政府编纂的《湖北年鉴》,其载:

“咸丰后,山西商人,于大商埠设立字号,名曰‘票号',以办理汇兑为主要业务,兼营存放款项,久执武汉金融之牛耳。”③

此后,民国时期的许多湖北地方文献采用这一结论。这些文献大都认为,汉口的票号出现于咸丰以后,尤其是咸丰十一年(1861)汉口被正式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即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

笔者认为,汉口票号的出现,应远早于咸丰末年,这是因为汉口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促进票号产生的有利条件。为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调查与研究。

三 汉口出现票号的有利条件

1.明末清初时汉口就是国内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明代及清初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内出现了众多大大小小的贸易市场,特别是形成了以北京、汉口、佛山、苏州等城镇为中心的四个区域性特大市场。

在这些市场上,既聚集着晋、徽、陕、粤等各个地方的商人,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商号在几个市场上设庄或同帮同行业在各个市场上设庄的情况。

就湖北省而言,汉口、沙市两镇,尤其是汉口镇,明末清初时就是国内知名的四大名镇(湖北省汉口镇、河南省朱仙镇、江西省景德镇、广东省佛山镇)之一,此时汉口已成为国内的重要商埠或特大市场。

正如清代《广阳杂记》中的记载所述:“汉口不特为楚省得咽喉,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焉。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④可见汉口市场规模之大,汉口市场之重要。

从票号的发展历史来看,商业的繁荣发展必定会促进票号的设立。而江苏苏州、清江等地,早在道光时期就设有票号。因此,鉴于汉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商业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汉口设立票号的时间应不会晚于苏州,且一定早于咸丰十一年。

2.汉口是民信局开设最早的城市之一

自清代康熙、乾隆朝以后,随着国内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一种传递家信和捎寄赡家银钱的组织——民信局,应运而生。在清政府开办邮局以前,人民寄信和汇款,多依赖民信局。

信局的开设,改变了封建社会民间不通书信的局面,同时也为票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商号寄送汇票,票号寄送信件,都有了可能。加之,因社会动荡不安,以往采用镖局运送现银的方法极不安全,商人甚至官吏都迫切需要以汇兑来代替现运,这就为票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民信局出现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自本朝嘉道年间,由宁波人创设信局,通行各省,信函之外,兼可携带银洋杂物,民皆便之。”⑤

汉口是开设信局较早的城市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湖南人、重庆人于道光二年(1822)和道光三年(1823)在汉口、重庆也开设了信局。”

道光二年设立的“胡万昌民信局”,是汉口设立最早的民信局(见下表)。⑥

民信局设立年份、地点与创办人

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汉口的民信局数量大增,较大的有全泰盛、松兴公、政太权、裕兴康、乾昌、协兴昌、太古晋、福兴潤、全昌仁、老福兴、全泰强等11家。民国三年(1914),又增加了同兴公、施泰兴、潘桂芳三家。除此以外,还有汪洪兴、李永隆、吴裕等十余家。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与邮政局挂过号的汉口民信局,就有四十六家。

3.汉口钱业,历史悠久。

明季,汉口即有以钱为业者。清初就有钱店制度。乾隆、嘉庆时期,汉口地区的钱庄业已很发达。钱庄是我国从事货币兑换、收付、登记、保管及银锭铸造等多项业务的民间金融机构。当票号出现时,发生汇兑、存款及放款业务,需要收付、保管大量银两的时候,钱庄和银号也就为票号承担起经理银两及现金的出纳工作。因此,票号与钱庄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相互联系,分工协作,互为利益,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汉口发达的钱庄业,为票号在汉口的出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 汉口票号出现于道光初年

诸多史料记载都能证明,道光时期汉口已有票号存在。

1.汉口是西裕成颜料庄的重要原料经营地。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如前所述,其前身西裕成颜料庄的发家,主要来自于颜料的经营。西裕成颜料庄又称碌房,以制作铜碌颜料为主,兼作青、蓝:取铜片为料,装在木匣子里,上面盖以醋糟,加热蒸醺,使之酸化:若干天后,取出铜片,将其上面产生的铜碌剥下,研磨精制成细粉状,过称分包,转入销售。

嘉庆末年,平遥颜料商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平遥颜料商已达85家之多,其中多数集中在京都和通州两地(各36家)。“平遥县颜料商是由众商组成的一个行业,除平遥城设庄,更多的是设在京城,通州、保定、天津和汉口、江西吴城等地。”⑦

在以上颜料商中,不乏资本充裕,形成规模经营之大家。分别设立于平遥城内西大街、市楼街的西裕成、如升大、东如升、永裕号,长茂号、公泰号、永信号、如松号、永隆号等 9家颜料商,早已或开始在京都、通州、天津、汉口等地设立分号。

汉口也是较早有颜料商号的城市。嘉庆二十四年(1819),在北京平遥颜料行会馆内,对多年失修的仙翁庙大兴土木,平遥颜料商纷纷捐银捐款。《重修仙翁庙碑记》碑刻中记载,平遥县城捐银的七家颜料商中,西裕成、永裕号各捐银120两,长茂号捐银80两,公泰号捐银75两,永信号捐银20两,如忪号芥捐银12两,永隆号捐银10两;此外,其中汉口有2家。各号资本和经营情况之差异,由此略见一斑:西裕成颜料商是其中捐银最多的商家。⑧

由此可知,嘉庆时期,汉口已有颜料商行业,而且已成为平遥县众多颜料商(其中包括西裕成颜料庄)分庄所在地。

西裕成颜料庄初设时,本微利薄。嘉庆中叶开始发达,先后到京都、天津,汉口、成都等地设立分庄,从事颜料的贩运与买卖。自嘉庆十三年(1808),李大全聘用雷履泰,并相继委汉口、京都分庄经理(俗称掌柜),西裕成颜料生意日见红火。后雷履泰被聘为总经理(俗称大掌柜)革新除弊,条理经营,兼办商业汇兑,西裕成颜料庄迅速发展为平遥颜料商首富。

此时的汉口,已是西裕成颜料庄当时的重要原料经营地,道光初年改营汇兑后一直到同治、光绪时期,日升昌汇兑业务的重要部分或其重心,仍然在汉口。

正如《清稗类钞》中的记载所述:

“日升昌为票号之中创设最先者,最初营业为颜料行,西邦人名之曰西碌。今其在汉口、重庆等处者尚售西碌。买卖批发,不忘本也。道光初改汇兑业,至同光营业随为同行之冠,设立分号有二十四处之多,各省几无不有日升昌招牌,其中坚在汉口,盖以经营于南而不于北也。”⑨

2.汉口是日升昌票号发源地

民国时期,山西票号发源地的研究,已十分火热。当时有北京说,天津说,还有汉口说。其中天津说认为:“据说当时书报上所载及实地考察所得的结果,都说天津是票庄的发祥地。”⑩关于北京说,陈其田在《山西票庄考略》中称:“大概是道光初年天津日升昌颜料铺的经理雷履泰,因为地方不靖,运现困难,乃用汇票清算远地的账目,起初似乎是在重庆、汉口、天津间,日升昌往来的商号试行成效甚著。第二步乃以天津日升昌颜料铺为后盾,兼营汇票,替人汇兑。第三步在道光十一年(1831)北京日升昌颜料铺改为日升昌票庄,专营汇兑。”

而坚持汉口是日升昌票号发源地的大有人在,其中颇为关键且十分重要的代表是当时北京日升昌票号经理,其所持的理由是:

“据他的意见,雷履泰出办汇票是从汉口发起,他的论据是日升昌票庄的秤,原先是用汉口秤作标准,后来才改用京秤。……天津、汉口和北京三说,主张在北京的理由比较不充分。天津与北京比较,以天津为票庄发源地较合经济的背景。因北京是政治中心,天津是商业中心,票庄经营商款在先,代收官款在后。票庄发达后,北京才变成业务的中枢。道光十一年北京日升昌成立,是专营票庄店铺的起源,而不是汇兑业的发端。至于各省票庄都加上‘京都'二字,乃是清代各种商业分设各地的共有习惯,不仅限于票庄。从前商号喜用‘京都'二字,同现在商店喜用‘上海'二字一样,以资号召,未必即志起源。汉口颇有可能性,因为原料从四川来,重庆离天津过远,直接汇兑多有不便。四川商业与汉口发生密切关系,雷氏往来于天津、重庆之间,以汉口为中心,沟通东西贸易,甚为便利,且汇票必须两地对兑,天津汉口执其两端,为山西票庄发源地,迫近情理。平遥日升昌总号不过是财东所在地而已。”⑪

既然“汉口是日升昌票号发源地”之说出自该票号重要领导者“北京日升昌票号经理”之口,显然,此说就具有相当高的可能性和权威性。若“汉口是日升昌票号发源地”之说成立,则汉口票号的出现时间,就是道光初年,即道光三年(1823)前后。

日升昌票号发源地到底在何处显然不是本文讨论所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一旦西裕成颜料庄改为日升昌票号,西裕成颜料庄汉口分庄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改为日升昌票号汉口分号,也就是说,日升昌票号汉口分号的设立时间,即汉口票号的出现时间就在道光三年前后。

3.道光后期汉口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票号业

自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汉口分庄改成日升昌票号汉口分号后,汉口票号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为一个规模颇大的票号行业。

道光年间刻印的《汉口竹枝词》一书中,已有票号业的记述,其第二十六首竹枝词,就是描述当时汉口票号业的现状:

“子金按月按时排,生意无如票号佳。街上不居居巷内,门悬三字小金牌。”⑫

其意是说,票号多深居偏僻小巷之中,门前往往悬挂三个字(票号名字多为三个字)的金属小招牌。其利息,按月按时及时发放,信誉甚高。在汉口各种生意当中,数票号最佳。

道光十九年(1839),叶调元第二次来汉口时,开始动笔书写一首首竹枝词。历经十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汉口竹枝词》基本完成,并于第二年刻印成书。也就是说,道光十九年到二十九年期间,汉口的票号,经营有方,业绩甚佳,已经形成规模颇大的票号行业。

4.山西票号历史文献记载

据《山西票号史料》记载,道光十七年(1837)时,全国有票号7家。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票号在长江以南的分号,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汉口和苏州地区,而此时上海的票号分号却寥寥无几。

在山西票号内部业务信息或账目中有不少道光时期汉口票号的交易活动项目。例如:

其一、“蔚泰厚苏州分号”道光二十七年(1847)全年收汇银账目中,分别汇往的14个城镇中,其中就有汉口和沙市两镇,汉口为9.4214万两,占全额的11.8%;在交汇金额中,汉口为 6.7332 万两,占全额的9.1%;沙市的数额较少。

“日升昌票号”出资创设的“日新中票号北京分号”道光三十年(1850)当年全年收汇银账目中,分别汇往的14个城镇中,其中也有汉口镇。⑬据《山西票号史料》中“道光末年蔚泰厚苏州分号、日新中票号北京分号汇兑交收统计表”得出。

此账目充分证明,道光二十七年(1847)蔚泰厚票号在汉口和沙市两镇,已有汇兑业务。道光三十年以前,日新中票号在汉口也有汇兑业务。显然,蔚泰厚票号和日新中票号在汉口或沙市设有分号。

其二、日升昌张家口分号道光三十年正月初十日的一封信中称:“(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初一日汉(口)交下(收)庐足银3000两,咱在口(张家口)年,四两标分交。自收银之日,各依各标口规与伊行息外,每千两贴伊六两。”⑭

此项汇兑业务是,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初一日,日升昌汉口分号收汉口商人交汇银3000两,由张家口分号在年标和四月的标期,分别支付,并根据张家口年标和四月标的利率计算利息,每千两另补贴六两。

实际上,这是日升昌汉口分号在汇兑过程中,接受汉口商人定期存款汇兑,也即寓存款于汇兑过程中的逆汇事例。此信证明,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月以前,日升昌票号在汉口设有分号。

其三、据《山西票号史料》的统计,道光三十年以前,日升昌、蔚泰厚、日新中三家票号,已经在北京、张家口、苏州、汉口、广州、长沙、常德、汴梁、济南、西安、成都、重庆、扬州、清江浦、河口、三原、天津、芜湖、周口、屯溪、南京、沙市、盛京等32个城市设立了35处分号。其中,道光二十七年,蔚泰厚已在汉口和沙市分别设有分号;道光三十年,日升昌和日新中在汉口也各设有分号。⑮

5.道光时期湖南票号与汉口票号就有汇兑业务

据《湖南省志·金融志》载:

“清道光年间,山西票号(票庄)来湘设立分号,经营商业汇兑(以汇汉口为主)、捐官和捐监汇兑。当时在长沙、常德设立分庄的有日升昌、蔚泰厚两家。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票号汇兑捐(监)生银两最多的城市,一是苏州,二是常德。”⑯

由此记载得知,道光年间,山西票号湖南分号,其经营的商业汇兑,是以汇兑汉口为主。也就是说,道光年间汉口已有票号存在。

综上所述可知,汉口票号的出现时间,在道光初年(道光三年左右),到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九年(1839—1849)年期间,汉口票号已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票号业。显然,这是因为,山西各家票号为了使票号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着重考虑,在南方著名商贸重镇的汉口,尽早设立分号。

注释:

①黄鉴晖等:《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山西票号大事记”,第792页。

②既明:“汉口之钱业”,《银行杂志》1924年第1卷,第22号,第1页。

③民国二十五年《湖北年鉴》。

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⑤《论中国通商各口宜多开小汇兑庄辅邮政之不逮》,1987年8月28日《申报》。

⑥《中国经济全书》第14册,164页;引自杨瑞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131页。

⑦黄鉴晖:《山西票号史》增订本第51页。

⑧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第4-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⑨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七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⑩⑪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第24— 28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引自黄鉴晖等:《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第15页。

⑫[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道光三十年刻本。

⑬张巩德:《山西票号综览》,第8页。

⑭卫聚贤:《山西票号史》,第248页。

⑮《山西票号史料》第43页,《三家票号分号分布统计表》。

⑯《湖南省志·金融志》第 16 卷,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猜你喜欢

票号汉口道光
一道光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1908年那场失败的票号改革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