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坛“70后”调查

2010-08-19谈宜彦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工作

■谈宜彦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70后”这一棒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决定着这场比赛能否跑得又好又快。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党员干部中,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处级干部,也有一部分走上了局级岗位,他们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织力量,其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100多名“70后”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了他们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70后”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兵头将尾”担大任

调查发现,中央国家机关的“70后”领导干部中,比重较大的是处级干部,他们是典型的“兵头将尾”。在工作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政策的起草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将成长为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担负更重要的领导职责。

“70后”干部都亲历了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时期。变革,就是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亲历了布票、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亲历了计算机、手机从稀有之物变成必备工具,也亲历了每月工资从几十元到几千元的变化过程。

“70后”没有经历大的自然灾害的艰难岁月,也没有把青春耗费在过度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中。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中小学教育走上正轨,恢复了高考制度。“70后”接受了系统规范的中小学教育,沉甸甸的书包里装满了父母一度失落的梦想。他们有比较公平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

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公务员制度,“凡进必考”的规定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公开公平的机会,“70后”领导干部大部分是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激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是教育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同时,改革开放30年,是传统和现代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70后”在这个时代的洗礼下,成为具有独特历史印迹的一代新人。

调查发现,他们重中国传统,也接受较多西方思想,重集体观念,也重个人自主;重民主观念,也重法治意识;重人文修养,也重科学力量。“70后”领导干部在双重影响中思考、比较、判断,善于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

“70后”领导干部是当代中国社会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很年轻,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又比较成熟,大多经过10多年的工作历练,多了一份沉着稳重。

历史和未来赋予了他们大任。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70后”这一棒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决定着这场比赛能否跑得又好又快。

“70后”的优势

“70后”领导干部正当而立之年,既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积累,又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他们往往能够综合考虑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问题,能够理解社会不同年龄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思想比较解放。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于“70后”干部思想状况的评价中,接受新事物快,能够超前思维,推陈出新的,占31%;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兼收并蓄,灵活运用的,占59%;大致适应社会变化,跟上社会步伐,不滞后的,占10%。审计署的王雷鸣说,他感到社会一直在变,只有解放思想,不断接纳新事物,才能适应变化、不断发展。

专业素质较高。他们大多经历过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的还有出国学习和培训经历。抽样调查显示,中央国家机关“70后”干部的学历中,本科占45%,研究生占15%,硕士占31%,博士占9%。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如国家发改委的有些青年干部,能够运用科学的经济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和预测,在对外业务交流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能力较强的优势。实践证明,他们对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都比较熟悉,大都成长为各单位的工作骨干。

社会责任心强。“70后”领导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太宽裕,没有“80后”一些独生子女享受到的优越物质条件,主要靠自己打拼,懂得为别人着想,做事认真负责。

分校直属处级一班的王青松说,自立自强是这一代人的主要特征。我们从小就看《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书中的主人公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去求学去做事,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只要工作需要,无论多苦多累,都不推诿不懈怠。“70后”领导干部大多对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他们既能够肩负家庭责任,又能够勇挑工作重担。

“三门”缺陷

“70后”领导干部处在展示才干、岗位建功的成熟期,这个阶段的干部要重点解决“热运行多、冷思考少”的问题。不仅要“埋头拉车”,而且要“抬头看路”。事情越多越要理清头绪,工作越忙越要冷静思考,不能只为琐事所累。要把握工作规律,就像毛主席说的,到达河的对岸,就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调查发现,“70后”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机关工作经历相对简单,生活环境相对安逸,面临的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都不多,还需要进一步经受历练。

首先,应对复杂局面不够多。调查结果显示,“70后”领导干部认为自己面对复杂局面,特别是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能力很强、游刃有余的,占5%;能力较强、可以应对的,占41%;历练不多、有待提高的,占49%;能力不够强、信心不足的,占5%。

在一次部委机关处长与地方市长的座谈会上,处长们强烈感到,地方市县级干部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多,处理难度大,天天处在风口浪尖。国家机关的干部事务繁忙,办文比较多、直接面临的尖锐矛盾少,在困境中摔打锤炼不够。

其次,政策调研不够深。抽样调查显示,“70后”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的时间,平均每人每年为13天,时间最短只有3天。调研不充分,导致他们对全国情况和各地差别了解得不够多,掌握的信息不完整,得到的判断不够客观。

财政部农业司的吴文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享受更多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就要加强调研、把握全局,把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专业知识不够新。“70后”领导干部接受的大学教育,受到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科正在经历急剧变化。文化部的一名干部说,她上大学所学的专业名称变过三次,经历了图书情报学、情报学、信息学等调整,真正学到有用的内容并不多。

司法部的一些同志讲,当时大学的法律教育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公司法》等在大学里根本就没有接触到。他们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知识都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

另外,群众观念不够强。“70后”领导干部在学校接受的“为人民服务”教育较多,从思想上认同党的宗旨。由于生活阅历和工作的局限,他们与人民群众没有太多直接的接触。

调查表明,45%的“70后”领导干部感到,他们与基层群众接触少,缺乏了解,认识不全面,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够深。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工作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不工作,爽飞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