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利斯是企业也是村庄
2010-03-05谷一
谷 一
诸城市得利斯村曾经是一个极普通的村庄,明朝洪武二年,郑氏弟兄二人由河南省迁到山东省莱阳,后经高密来到此地定居,由此产生了郑家老庄。1945年,郑家老庄改为西老庄村。1996年10月,更名为得利斯村。
1983年,村里组织前往胶东半岛考察,几个昼夜奔波,让郑和平和他的村级领导班子悟到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利用资源、加快发展”的出路。当地最大的资源是粮食,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经过考察论证,他们决定建面粉加工厂。
1983年底,村里的第一个企业——面粉厂破土动工了。当时资金积累不多,就靠大家一点一滴的拼凑。也有人不理解,不仅不支持,还冷言冷语地中伤。这给郑和平等面粉厂的建设者以很大的压力。迎难而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面粉厂终于建成了。
面粉厂主要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或者代农民储存粮食加工成面粉推向市场,农民随用随取。这种方式,连接了种植业和市场,解决了农民“大包干”后出现的卖粮难、缺乏市场规则的问题,为由农业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得利斯以一套适合自己独特的管理控制方式,让面粉厂投产当年就实现利润22.5万元,从此,在农副产品深加工、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
1986年,得利斯村从当地养猪业中得到了启示:畜牧业发展快而卖猪难,猪肉精细产品市场一定看好。决定改变当时“整猪屠宰、悬挂卖肉”的方式,采取工业化小分割、小包装,分品种类别包装。为此,投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冷藏加工厂,进行生猪屠宰分割、冷藏、包装、销售,这便奠定了今天得利斯的发展雏形。
那一年,企业从农民手中收购生猪近2万头,牛1000头,“小分割、小包装”改革帮助企业提升了利润空间,当年实现利润69万元,农民的生猪也卖了个好价钱,实现了农业、企业和市场的高效对接。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体会到,农产品加工的单一性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从那时开始,得利斯提出,企业要建立一个“互助自救的经济组织”,建设全面的工农结合的经济实体。
立足于农,面向市场,工农结合,扬长避短,发展农副产品深、精、细加工,得利斯村早早地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的创新之路。
致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传统的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在悄然变化。人们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又有了新的要求。得利斯引导了健康的饮食方向。
1989年,得利斯从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引进数套先进的加工设备,结合自己精心研制的工艺,率先在我国生产出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低温肉制品,并进行工业化生产。产品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含量是高温肉制品的2-8倍。产品一上市,消费者立即被其细嫩鲜美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所倾倒,得利斯名声大振。
1990年,得利斯实施了“双十工程”和“菜篮子百城工程”,引导农户和肉类加工厂进入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市场,基本形成了大中小企业携手联动、高度集中的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格局。
2000年起,得利斯按“上下延伸、纵向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主线即“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生猪育肥—屠宰分割—肉品加工—生化制品—市场营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辅线是为主线服务的“防疫体系、技术开发、物流配送、包装印刷、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和“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服务、组织合作”等软件建设。从源头抓起,不断完善500万头生态生猪产业体系,实现统一组织、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猪场、统一技术等七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各环节进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形成建设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研一条龙的经营格局。
莱芜黑猪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猪”,得利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经过改良选择,培育出“欧得莱”良种猪。它承载了国内外良种猪的优良品质,既克服了国外猪纤维粗、肉质差的缺点,又解决了国内猪瘦肉率低的问题,瘦肉率59-60%,肌间脂肪4-5%,其肉质、口感非常理想,符合国际市场对猪肉品质的要求;其体型、重量等指标适合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还为农民饲养提供了优良品种,经实验,饲养一头这样的母猪,每年可增加收益300-500元。
2000年,得利斯投资2亿元,全套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及技术,建成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脉冲三点击晕、卧式真空采血、立式蒸汽烫毛、纵向横向桑拿按摩、气体火焰瞬间二次灭菌、胴体三级检疫等现代技术,实施国际通用的HACCP体系和SSOP卫生管理体系,按欧盟国家进出口标准,进行生猪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同时,根据国人饮食习惯,结合西方肉食消费最新技术,研制成功得利斯风味冷却肉。产品在0-4℃下经独特工艺处理,24小时以上解僵成熟,质地柔软而有弹性、细嫩多汁、营养全面,新鲜,口感好,容易咀嚼,便于消化吸收。其卫生、营养程度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得利斯如此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进行加工猪肉制品,对我国肉食科学又是一次新的贡献。
2003年,得利斯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23.6亿元,人均产值43.2万元,人均收入1.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13.6%和6%。
得利斯拥有总资产15.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31亿元;拥有年繁育良种猪5万头、饲料20万吨、屠宰生猪200万头,冷却肉、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2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企业跨入全国1500家大型工业企业、食品行业100强、肉类行业10强;年消化生猪300万头,带动近20万养殖户,年创造社会产值18亿元,增加社会效益2.5亿元;带动饲料年增加量90万吨,产值16亿元,增加社会效益1.5亿元,等于给饲料粮种植户年增加收益1.5亿元以上;带动了兽医、兽药的发展,按每头猪防疫费15元计算,每年可带动行业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在生产、养殖、物流配送和营销等环节直接安排8000名劳动力就业,间接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按每户饲养100头、每100头需2人饲养计算,为农民创造6万个就业机会。
创新村级管理发展模式
经营村庄的同时,他们经营品牌。经营企业的同时,他们造福村庄。
20世纪80年代末,得利斯村在构建经济实体的同时,结合得利斯集团的发展要求,倡导和实施了村级经济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改生产大队为农业公司,建立以“政治民主化管理、经济社会化运作”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发展模式,改变农民生存方式,创建新时代农村文化体系,塑造农村新形象,走出了一条具有得利斯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首先,建立起了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村经济体系,即将生产大队改制为农业公司,并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方式和保障措施。一是人员分流,部分务农,部分务工。二是建立社会化运作的经济体系,打破原生产队块块条条的格局,建立起了以农业公司为依托,以集团公司为支撑的社会化、专业化、统一化的农耕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统一、副业统一、服务统一、建设统一”。三是建立民主化的专业管理体系,打破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决策的单一局面,在遵循政策的前提下,按市场原则,由党委、村、集团公司、村民代表等组成小组对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并建立日常的监督促进制度,让决策符合大多数村民和员工的利益。
同时,加强配套体系、基础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一是内部农转非,由公司负责全年粮油供给,使其完全脱离农业耕种,专心工业。二是赠送股份给村民,使其每年都能享受分红。三是加大对社区硬件和软件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社区环境,建起具有欧式风格的生态居住区。四是重点发展养殖业,建起符合荷兰标准的家庭农场,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
如今,在郑和平及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创建起了先进的农村发展模式,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等视察村庄建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几年发展,得利斯村已经建立起良好的社区环境、人文环境和教育文化体系。
全村320余户,99%以上的居民住上了二层楼房,平均住房面积每户260平方米。全村实现了水、电、气、暖、路、排污、电话、闭路电视“八通”;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潍坊市首家电气化村,全村80%居民实现“电气炊事”;建立起自己的电视传送网络,定期播放群众喜欢的电视节目。
建起了高标准的同乐宫,各种设施齐全,含有大礼堂,可同时容纳2000人,舞厅可容纳60人;建立农村培训中心,年培训各种“技术工人”1660人次;建立起得利斯图书馆和青年学校,拥有图书13.2万册。建立起大型高标准幼儿园,聘请专业教师12人,现有学生122人;建立起得利斯小学,现有学生158人;建立起得利斯职业中专,拥有教职工185人,在校学生约520人。建立起得利斯门诊部,拥有各种科室15个,大型医疗仪器22台套,床位36张;建立起人才别墅20幢。建立起游泳馆、网球场、篮球场、健身中心等。
作为一个村庄,一个企业,一个品牌,几十年发展,得利斯总结构筑起以“六个一”思想精髓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以制欲感恩为生存理念,其核心是“爱人”,主题是“诚信”,目的是“树人”,措施是“自律”。 (谷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