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难以离却的情缘(上)

2010-03-03姚同发

黄埔 2010年2期
关键词:之根大陆中华民族

■姚同发

两岸难以离却的情缘(上)

■姚同发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是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作家钟理和,在他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原乡人》中提出的一个崇高的理想。毫无疑问,无论其祖先迁徙台湾是300年、100年还是50年,无论其祖先是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大陆其他地方人,他们的后裔都是中国人,他们胸腔里跳动的心,他们血管里流淌的血,只有面对祖国中华文化、面对祖国大陆故土,才会平静,才会停止沸腾。

血浓于水,情重于理。如果说两岸地缘相近,其中必然包含着一份难以离却的情缘的话,那么,两岸物缘、血缘、史缘、文缘、语缘、俗缘、神缘、商缘关系之中,无疑包含着民众更为刻骨铭心的情感交融。正因此,才会有今天台湾民众步履匆匆的寻根之旅;正因此,和平统一的世纪情结才格外珍贵,也充满希望。

本文从举世瞩目的台湾民众寻根之旅,来探寻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来展望新世纪和平统一的愿景;并对“文化台独”图谋割裂两岸历史文化渊源的行径,予以剖析。毋庸置疑,埋藏在台湾民众心底的对祖宗、先人的敬仰,对故乡、祖国的怀念,对中华文化的挚爱,这种情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寻根之旅的文化底蕴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从此,犹如打开了一道闸门,台湾民众赴大陆寻根探亲的热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在台湾民众步履匆匆的寻根之旅中,有三支队伍最为耀眼,这就是寻故乡之根,寻祖先之根,寻文化之根。

1、寻故乡之根在怀念祖国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一种深厚的热恋家乡的情感。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对于养育自己的故土、家园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舍的依恋。

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将农耕作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子嗣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世界上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但是其他农业民族对于乡土故园依恋的情感,似乎都不及中华民族来得深沉而凝重。对于中国人来说,“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费孝通语),成为一种不得已的客观存在。所以,中华民族把土地作为生活的根本,把命运附着在土地上,各依乡井,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所依赖的是一种淡泊、恬静而又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乡土生活。春华秋实,是人们的希望;农家茅舍,袅袅炊烟,笑语欢声,天伦之乐,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台湾,除原住民外,所有汉族同胞都是古代,特别是明清二代前后以及现代从大陆移居过去的。他们的直系或旁系祖先,都可以在大陆找到祖居地;他们血脉里流的血,都可以在大陆找到“摇篮血迹”。早年去台的乡亲,绝大多数是赤贫子弟,他们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含辛茹苦,以求将来能兴家立业,荣归故里。他们身在台湾,心系大陆,恋乡、思乡之情尤为浓烈。两岸流传的言简意贱的民间谚语可为佐证,如:“乡亲遇乡亲,说话也好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金门和厦门,福建两扇门”;“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等等。这些经过历史流动提炼而成的精粹格言,极富哲理地表现了两岸民众对家乡的亲切认同感。它撩起人们对故土亲人的怀念,其意境跟古代文人笔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出一辙。

台湾民众回大陆尽管目的各异,但追寻祖先足迹,寻找亲人下落,畅游祖国山河,重新定位乡情,则基本是一致的。有的台胞已经不知祖居地在何处,也不认得任何宗亲,只是朦胧记得县城的名称,便毅然随团赴大陆,并且只身翻山越岭到乡村走一遭,以了却思乡的心愿。许多台胞带着台湾的泥土与特产,到大陆拜祭祖先,拜祭黄帝陵;返回台湾时,他们又带着大陆的泥土与土特产。这一来一往,表达的是难于言传的对家乡的眷恋。

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造的鸿沟,40多年来虽然锁住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却锁不住台湾同胞怀念故乡、怀念母亲的心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生前要求埋骨玉山、面朝祖国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在两岸封闭的年代却仍不胫而走,是因为它集中而痛切地表达了几十年处于阻隔状态下的人民,特别是台湾各界人士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愿望与心路历程。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现在两岸一些文艺集会上朗诵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品。尤其是诗的结尾,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千峰朝向泰山,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绝唱。

正是台湾民众这种望故乡、盼祖国、思统一的急切心情,终于促成了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一年,台湾多种禁令相继解除,民众度过了变化最多、变幅最大的一年。面对巨变,台湾著名作家罗兰趑趄不前的心态,恰恰成了民众痛定思痛而感慨莫名的一个缩影。我们不妨由此来细看一下,民众在这关键的历史年代的一段心路历程。多年来,居于宝岛的罗兰对古典文学只敢看辛、陆、朱等词家清旷的作品,值此大变动的时刻,她忽然想起陆游笔下的“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的句子,不免产生感同身受之慨。年轻人批评长辈在返乡探亲这件事上过于思虑,其实是他们不了解长辈的伤痛。试想,被挤压成一大片厚厚的冰层的感情之流,万一化开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曾经生活在北国寒冬的罗兰,是深知冻得快要坏死的手脚,在恢复知觉的时候是很痛的。所以她不轻怪年轻人不能理解年长者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情感冻结,需要怎样的一种“化冰”过程。这过程,使他们对于开放探亲的反应不是雀跃争先,而是痛定思痛。当罗兰决定踏上阔别40年的故土,她的心情也同样奇特,那是把一生的感情都压缩成一片空白的心情,既不是兴奋,也没有悲伤;既没有紧张,也不是平静。好像不希望任何人期待她去,也不希望表示自己太热切地准备见到任何人。她似乎只是想把一切可能有的心情都摒除在外,好尽量留下所有的空间,去容纳一万种即将涌来的感情与激动。的确,此番探亲,她已无法补赎对父亲未尽一份孝道的愧疚与自责。作为一个最受疼爱的长女,当长跪在父亲骨灰盒前,匍匐请罪的那一刻,可以说是人间最恸的一刻。但又何济于事!40年远离膝下,如今说什么也无法使自己心安;无论你流多少泪,或在父亲灵前洒下他生前多么心爱的酒,也仍然是“一滴何曾到九泉”。

相对于罗兰在开放探亲之初的趑趄不前,台湾103岁的著名女作家、台南成功大学教授苏雪林回故乡——安徽黄山省亲,表现的却是世纪老人急切的拳拳之情。在百年人生旅程中,苏雪林笔耕砚田80载,杏坛执教50年,出版著作50部,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为本世纪女作家中极具魅力与个性之巨匠。要说缺憾,就是未曾返乡告慰亲人。当苏雪林在台南中医院老人安养中心度过103岁生日后,她忽然夜夜梦回故乡,食不甘味,寐不安宁。有一夜,苏雪林在梦中见到了她的母亲,她以为这是一种召唤。她对情同母女的学生唐亦男教授说:“求求你,带我回一次家吧!我要回家!”虽然明知百岁老人长途旅行会有很大风险,但唐亦男无法拒绝一位103岁老人的最后心愿。她知道,与苏雪林相依为命的长姐逝去后,苏雪林曾在台南的姐姐墓旁为自己备了一穴,打算终老是乡。然而,两岸民间交往日趋顺畅之后,苏雪林改变了主意,她要魂归故乡,归依高堂。她托亲友在安徽老家给自己修了坟,与母墓紧紧相依。她对年届古稀的外甥说:“台南的那个墓送给你吧,你去陪你的妈妈。我要去老家陪我的妈妈了!”经过精心安排,1998年5月22日,在阔别祖国大陆整整半个世纪,离开故园73年之后,苏雪林教授终于从台湾回到故乡安徽,圆了她魂牵梦萦的思乡梦。她还参加了母校安徽大学70周年校庆,登上黄山之巅,成为迄今为止黄山风景区迎来的最年长的贵客。对于世纪老人的这趟返乡之旅,安大师生都认为,苏老的故乡名为太平县,她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返回故里,真可谓适逢其时!中国人常常把自己的故土,敬称为父母之乡,由此而称祖国为父母之邦,并对祖国报以一片深切的赤子之情。无论是于右任的“望我故乡”、余光中的“乡愁”韵律,还是罗兰的“化冰”、苏雪林的“梦乡”,其深层的内涵,都在对父母之邦的祖国的深深眷恋。

2、寻祖先之根以叶落归根

水有源,木有根。江河恃源而畅流,树木恃根而荣茂。我们中华民族,居无分天南地北,人莫问姓氏爵里,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根:大家都是远古年代在地球东方崛起的那个部落的子孙。叶落归根,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性。岛内民众回大陆探亲,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寻找祖先之根。大致说来,它可以分两个层面。从远的方面讲,是寻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根;从近的方面言,是寻宗亲之根。但不管从哪方面看,寻根、归根都是弘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伦理精神。广大台胞返乡祭祖酬神,事父母,事鬼神;修祖庙,修神庙,一面重新整合了与大陆亲人的人伦关系,同时也再度确定了自己与亲人信仰的同一性。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台湾民众祭拜的首选。相传5000多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后,融合黄河上下游直至长江流域的众多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汉民族自诩为“炎黄子孙”,即由此而来。黄帝率领先民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养蚕驯兽,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推阴阳五行,使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以黄帝的时代为分界,结束了蛮荒混沌,开创了中华古国悠久的历史文明。黄帝仙逝后,一直受到人们的祭祀。从历史记载上,我们见到的都是历代帝王的祭祀,其实,祭祀黄陵不仅是历代历朝的一项大典,更是民间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一项盛大活动。而台湾民众络绎不绝地赴陕西黄陵祭祀,正是这一历史活动的延续。近代以来,黄帝祭祀活动日益频繁、隆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大陆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到黄帝陵祭祖寻根的也与日俱增。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炎黄子孙心中的圣地。他们远涉重洋,寻根问祖,只为能在始祖陵前献一位香烛,添一把新土,向始祖轩辕黄帝诉说数十载积郁于胸的眷念之情。

“黄帝崩,葬桥山”以来,虽经多次改朝换代,而得天下者均视其为正统,民间则尊其为始祖,除了黄帝曾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做出过伟大的贡献,后世承传有绪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很早即已形成了统一的实体,客观上有统一的需要,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观民间的祭祖,其实也蕴含着同样的意涵。我们看台湾林洋港先生谒祖中原祭比干和郝柏村先生盐城老家拜祖宗,那里面就不仅只是对列祖列宗的一份敬意,更有对中华民族的一份信仰。

1998年5月,林洋港先生率“中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一行22人,风尘仆仆来到河南被称为天下第一庙的殷太师比干庙。比干是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王帝辛的叔父,时任少师(宰相),由于其犯颜直谏,被纣王残酷地剖心杀害,并祸及满门。周武王灭纣后,为褒扬比干的忠烈精神,册封其子为林姓。林洋港此行带着太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拜谒比干庙,就是要了却对林姓先祖的一份敬仰之情。在钟鼓齐鸣声中,林洋港携妻、子女默默肃立,行三拜九叩大礼,诵读祭文。祭奠仪式后,这位曾任台湾“司法院”院长的林洋港先生表示,早就听老一辈讲,我的祖籍在中原。10岁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他们强迫台湾的老百姓打着灯笼庆贺。我的父辈对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祖先在大陆。而此行目的即在弘扬先祖之忠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阔别家乡一甲子的前国民党副主席、前“行政院长”郝柏村,1999年清明时节回江苏盐城老家扫墓,随行有夫人郭苑华、儿子郝龙斌、郝海宴以及长孙女郝汉祥等人。在父母亲墓前,郝柏村领着全家人,一起向他阔别了61年的父母亲坟磕头、上香,行跪拜礼。然后环绕墓地一圈,将水酒洒在父母坟上。在凛冽朔风中,跪在一旁的郝柏村早已潸然泪下。郝柏村的儿子郝龙斌说,印象中,他从没看过父亲掉泪。郝柏村后来说,在台湾生活了50年,回到家乡,是要让后代知道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中国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他强调,人不一定要归根,但是绝不能忘根。(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之根大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贾丽的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回溯文化之源 找到生命之根——2019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侧记
红领巾守护中华文字之根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冰之大陆
IQ大陆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