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主要食叶害虫的预测预报与防治
2010-03-01刘广智
刘广智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防站,河北 围场 068466)
塞罕坝主要食叶害虫的预测预报与防治
刘广智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防站,河北 围场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林场,人工林以华北落叶松为主。林场虫害以食叶害虫为主,严重受害林分像火烧一样枯黄,当年材积生长量几乎为零。该文通过对这些食叶害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索出其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塞罕坝;食叶害虫;预测预报;防治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42°02′~42°36′、东经 116°51′~117°35′,海拔高度在1018~1940m,总经营面积9.5万hm2,森林覆盖率72.7%,有林地面积6.8万hm2,其中,人工林5.2万hm2,次生林1.6万hm2,人工林以华北落叶松为主,另有少量的云杉和樟子松,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林场,1993年被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现已是著名的木材产地和旅游景区。
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火灾”,近年来,林场的虫害主要以食叶害虫为主,危害人工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有4种:(1)落叶松尺蛾(Erannis ankeraria),属鳞翅目尺蛾科。(2)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sp),属膜翅目叶蜂科。(3)落叶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lariciana)和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grisecana)均属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亚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充分掌握这些食叶害虫的生活习性,通过对这些害虫生活习性的研究,探索出最佳的测报方法,同时更好地决策防治事宜,以达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2 主要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2.1 落叶松尺蛾
2.1.1 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纺缍形,体长12~16mm,头黑褐色,触角、复眼黑色。体灰白色,有不规则的黑斑,胸部每节背面各有一对黑斑。翅退化,仅有鳞片状突起。足细长,黑色,名节有1~2个白色环班。雄蛾体长14~17mm。浅黄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短栉齿状,胸部密被长鳞片,前翅密生不规则褐色斑点。后翅有不太清楚的中横线,中横线内侧有1个圆斑,褐色。
(2)幼虫。体长27~33mm,黄绿色,头黄褐色,头壳粗糙,有红褐色花纹,上唇淡褐色,缺切边缘色较深。触角黄白色,内侧具1个黑褐色圆点。体多皱褶,背面、腹面各具10条断续黑纹。气门线、腹中线黄绿色,气孔长圆形,边缘黑色。
(3)蛹。蛹长14.5mm,红褐色,具桔皮状皱纹,第5腹节最长,两侧各有1条线形隆起,颜色较深,腹末具倒“Y”字形刺1个。
2.1.2 生物学特性 1a 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底幼虫孵化,幼虫5龄,第1龄5~8日,第2龄4~6日,第3龄6~7日,第5龄13~15日。幼虫危害期35~37d,老熟幼虫7月上旬入土化蛹,蛹期68~79d,9月成虫羽化。羽化时间多在早晨,雌虫善爬行,羽化后即爬上树。雄虫有假死性,以手触之,即坠地假死。成虫夜间交尾产卵,卵产于张开的球果鳞片中。越冬卵期长达230~240d。
2.2 落叶松腮扁叶蜂
2.2.1 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10~12mm。头部黑色;唇基前缘及中央、触角侧区大部分及其后方形纹、中单眼下二近圆形斑。触角柄节大部分、梗节背面黑色。胸部黑色。翅半透明,微带淡黄色。足胫部及跗节黄色,其余各节黑色。腹部黑色;背板两侧、腹板后缘均黄色。眼后头部收缩。腹部刻点极细密,呈细横纹状。触角23节。雄虫体长8~9mm。头部黑色。胸部黑色,前胸背板两端及翅基片黄白色。腿节前半部黄色。背板两侧及抱器黄色。头顶及眼后区刻点较雌虫密。触角23~25节。
(2)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8~2mm,初产时与针叶颜色相同,将孵化时变为银灰色。
(3)幼虫。老熟幼虫长15~20mm,灰褐色。头盖板、触角、气门周围暗褐色;尾须及胸足黑褐色,以后变为草绿色或绿色。
(4)蛹。口器、复眼、触角淡绿色,触角长达腹部第5节。
2.2.2 生物学特性 该虫1a发生1代,以预蛹于土内越冬。少数预蛹有滞育现象,可在1a多以后羽化。4月底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化蛹末期。5月上、中旬成虫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盛期。老熟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下树作土室变为预蛹越冬。一般分布于树干投影内以靠近树干基部处为多。蛹期15~26d。雌虫出土后便有雄成虫追逐与之交尾;交尾后雌虫多沿树干爬上树,在叶簇外轮针叶端部背面产卵;每枚针叶上产卵1粒;每只雌虫一生产卵30余粒。成虫咬食嫩叶作为补充营养。成虫寿命3~11d。孵化期约30d。幼虫孵出后立即爬往叶簇作巢,隔1d开始取食,起初食量很小。3~4龄幼虫食量猛增,白天栖息巢内,夜晚出而取食。幼虫脱皮5次,1~3龄幼虫4~6d脱皮1次,以后每2~4d脱皮1次。幼虫期21~28d。越冬土室椭圆形。
2.3 两种小卷蛾
2.3.1 形态特征 落叶松线小卷蛾。成虫前翅展9~15mm,头胸部黄褐色,混杂有红褐色鳞片。触角灰褐色,唇须相当短,前翅无前缘摺,底色淡橙黄色或灰色,后翅灰褐色,基部淡,端部深。卵淡黄色,扁平,椭圆形,长0.6~0.8mm,表面多皱纹,1~20粒成片状。幼虫灰白至黄白色,体长10mm,头部、胸足深褐色,前胸背板、肛上板及各节毛片淡褐色,腹足趾钩环状、双序;臀足趾钩缺环、双序。蛹淡褐黄色,有光泽,长4~8mm,雌雄末端腹面各节有明显区别,腹部背面各节上有1~2排刺。
两种小卷蛾的形态区别见表1。
表1 两种小卷蛾形态的主要区别
2.3.2 生物学特性 两种虫的生活史相近,在塞罕坝林区1a发生1代,以卵越冬,第2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期42~46d,6月上、中旬老熟幼虫下树,在枯落层结茧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8月上、中旬以卵越冬。
落叶松线小卷蛾成虫羽化后3d即可交尾,一生交尾1~2次,交尾后当天便可产卵,成虫产卵在枝、干裂皮下和老球果内,片状,一般每片20粒以下。第2年4月底至5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共5龄,全天均可取食,1~2龄幼虫在落叶松芽内头朝下蛀食心叶基部叶肉,一般每叶簇1头幼虫,3龄开始在芽心缀叶做巢,取食巢壁叶肉,4龄进入暴食期,嗑食巢壁、巢旁叶片,5龄时将巢口全部或半圈嗑齐,从附近嗑断叶片拖至巢中取食,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下树结茧化蛹。
松线小卷蛾成虫寿命较长,一生平均交尾2次,每只雌蛾产卵170粒左右。两虫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区别见表2。
表2 两种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区别
2.3.3 两种小卷蛾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海拔1700m以上落叶松线小卷蛾为主要虫种,海拔1500~1700m松线小卷蛾为主要虫种,海拔低于1500m两种小卷蛾都少见。
3 森林食叶害虫的主要测报方法
根据这些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对它们的危害进行测报,根据塞罕坝中心测报点多年的观测数据,通过笔者近2年的观测核实,得出了塞罕坝主要食叶害虫繁殖系数(表3)和主要害虫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表4)。
在测报方法上,如果只对虫源地和常发地进行常年监测,势必监测不全,忽视了整个林分的监控,这种方法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总结林场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2a的实践,找到了适合林场场情的虫情测报方法。即春秋两季虫调法。具体方法如下:
先进行秋季虫情调查,根据秋调结果利用繁殖系数表就可以推测出翌年一龄幼虫数,根据第2年春调结果对上年度预测结果进行核实和修正,然后根据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推算出危害等级,再据此决定防治事宜。秋调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早预测,为翌年防治早做计划和安排打基础。
这样,通过两次调查就可对所有的落叶松人工林各林分有无虫情、何种虫情、虫口密度、危害等级以及是否需要防治进行测报。
表3 塞罕坝主要食叶害虫繁殖系数
表4 主要害虫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食叶害虫的调查有踏查和标准地(样地)调查两种方式。一般先作全林踏查,即在所有的林分随机布点踏查,在踏查基础上如果有虫情存在再进行标准地调查。秋季和春季虫情调查都采取该方式。
根据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对虫源地、易发区及不同虫种进行重点监测。
3.1 秋季虫情调查
根据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秋调时间为:落叶松尺蛾8月中、下旬;腮扁叶蜂8月上、中旬;两种小卷蛾7月上旬。调查方法采用树冠地面垂直投影1/8样方调查方法。具体步骤是:在标准地内选取10~20个调查点,调查点布设在具代表性的虫情发生地块,每点调查1株树。在树冠垂直投影内调查1/8样方(不同点在树干的不同方向设1/8样方)。在样方内收集枯枝落叶层及土壤表层中所有蛹或幼虫(腮扁叶蜂调查幼虫,另3种害虫调查蛹),统计其数量乘以8即为每株树的蛹密度,记录到“虫情调查手簿”上,抽样比视小班及调查地块面积而定,一般情况调查面积占总面积的1%~5%,应每10hm2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中龄林以上的林木不少于30株。根据每株树的平均蛹(幼虫)数量,乘以繁殖系数,即可得出该林分翌年某食叶害虫的1龄幼虫的单株虫口密度。
3.2 春季虫情调查
春季虫情调查主要是对上年度秋调预测进行复核,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在标准地内布设调查点,每点调查1株树即标准株(抽样比率同上)。
(2)统计标准株的树枝个数,并将树冠分为上、中、下3层,每层选取1样枝,分别查取样枝上幼虫数量,再分别乘以该层的枝数,即为该层枝的幼虫数,3层枝幼虫数相加,即为标准株树枝幼虫总量。
(3)将树干幼虫数与树枝幼虫数相加,即为该标准株的幼虫数,记录到调查手簿中。
根据危害程度划分标准确定该林分某食叶害虫的危害等级,再和上年度秋调结果对比,然后确定防治事宜,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对害虫的防治一般是达到中度以上。
4 主要食叶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1)划分发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对虫源地林分进行长年重点监测,虫源地故名思意为该虫种的发源地,控制住虫源地虫情对防止虫情扩散和大发生至关重要,根据监测情况,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彻底地防治;对主要发生区林分进行重点监测,需要防治时要重点防治;对其它林分进行常规监测,根据需要安排防治。
(2)营林措施。加快人工林抚育步伐,及时进行修枝和抚育间伐,搞好林内卫生,将修枝和采伐剩余物清出林外,能运走的运走,不能运走的要在非防火期内烧毁,通过间伐和卫生伐等作业使虫源地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下,主要发生区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使林下草灌植被迅速得到恢复。从长远来讲,要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营造带状、块状混交林,在经济划算的基础上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
(3)化学防治。对预测出中度以上危害的林分要进行化学防治,面积较小时采用人工防治,将4.5%的氯氰菊酯按1:8兑柴油后,用6HY-25型烟雾机进行林间喷烟防治,每公顷施商品药525g左右。还可以用1.2%的苦烟乳油或1.8%的阿维菌素525~675g/hm2进行林间喷烟防治。防治面积较大时采用飞机防治,可用仿生制剂阿维灭幼脲兑水,每公顷施商品药375g左右进行飞防。因1~3龄幼虫抗药力低,所以,防治最佳时间是孵化结束至3龄幼虫期,林场一般在5月下旬。在作业安排上,本着由南及北,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先阳坡后曼甸的顺序进行。
[1]毕华明,等.塞罕坝地区落叶松线小卷蛾,松线小卷蛾的识别与发生规律[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316-317.
[2]解国峰,等.危害落叶松两种线小卷蛾发生规律及监测策略[J].林业科技通讯,1993,(8):23.
S763.3
A
1002-3356(2010)02-0005-03
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