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的“英国达人”
2010-02-19陈婧
文 · 本刊记者 陈婧
图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如果某一天下午,你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看见一个老外,和所有人熟得就像自家人一样,同时又似乎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那肯定就是Dominic Johnson-Hill。他说在北京,最喜欢的就是用这样方式“混”着。
Dominic今年三十多岁,是三个女儿的父亲——每个孩子却有不同的中文姓名,老大叫王甜甜;老二叫徐美;老三叫赵佳。Dominic说再有一个孩子就叫婷,组成“甜美家庭”。
从外表上看,他是个典型的英国人,除了高高的个子外,还有那略微夸张的、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英式幽默和礼貌举止。但是说起话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嘴流利的普通话略带些京腔,甚至时不时还带出京骂之类的口头禅,北京胡同里大爷大妈的聊天方式,已经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地道的中文名字——江森海。这个二十岁就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英国小伙,转眼间已经闯荡了十七个年头了,他也从一个哼着“Beatles”的老外变成了地道的京城“胡同串子”,并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感染”到了他设计的T恤上。
2003年,Dominic搬入南锣鼓巷,创建了这条街上第一家商铺——“创可贴8”特色T恤店。在这里,地铁三元车票、老房子门牌号以及“出租车1.2元/公里”标价牌这些当代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都被印到了T恤上,这些看似远离我们生活的东西,在老外眼中的文化份量丝毫不亚于祖辈们传下来的古董。
环游世界
Dominic在16岁时就离开了英国,高中没毕业,“因为不爱读书,每次考试都是零分。”小时候他曾怀疑过是不是自己特别笨,“我脑子非常乱,特别容易发呆,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总是天马行空在想别的事,在学校时候,老师给我的点评是‘身未动,心已远’。”当时他的朋友,一个犹太人问他,要不要去非洲?Dominic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跟着他在非洲整整疯玩了一个月,这个月彻底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在非洲发现这个世界太有意思了,我不能只留在英国。”这趟非洲之旅,让他突然明白,自己不适合和普通人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我就得自己学,到全世界去学。”于是,怀揣着几千英镑的Dominic就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
“第一份工作是在非洲的野生动物园里做司机,拉着游人在后面看动物,让他们看到很多好玩的东西,和他们逗乐,通常都会收到50、100美金的小费。”提起这段经历,Dominic毫不掩饰地露出小孩般快乐的笑容。
之后,他在公路上比划拇指找“顺风车”,辗转到哥伦比亚和印度。在哥伦比亚的博物馆打工,只是为了每天能近距离的观赏馆藏的现代艺术品,
90年代初,Dominic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一呆就是17年。在上海,他在一家可容纳500多人的迪厅做过DJ,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深处的畜牧场当过翻译。“这个工作的好处是可以骑马上班。”Dominic笑着说。除此之外,他还在北京三里屯以每小时300元的薪酬教过英语,也曾教过日本在京留学生如何打橄榄球,而被留学生称为“伟大的教练”。
他到过世界上40多个国家,走遍了中国20多个城市。但是最终,Dominic还是选择了定居北京,“因为北京这个城市很男人”。
私人档案
■Dominic16岁时就离开了英国。他的第一份工作室在非洲的野生动物园里做司机,随后,他在公路上比划拇指找“顺风车”,辗转到哥伦比亚和印度。
■90年代初,Dominic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一呆就是17年
扎根北京
不过一开始,Dominic并不喜欢北京。
90年代初生活在中国的诸多不便依然让他记忆犹新,“1993年北京还没有三环,而且到处都很臭,人们穿的衣服都没什么颜色,楼都挺难看的。”当时供老外住的外交公寓,价格昂贵的让Dominic负担不起,于是他就跑到大钟寺的一个中国人家里生活。初到北京的他一句中文都不会,而这户人家也听不懂英文,双方对话连比划带模仿,不亚于“鸡同鸭讲”。“我就像小孩学说话一样学中文 。”回想起这段经历,现在已经能流利对话的Dominic说,“住了半年就学会了”。
习惯了到处旅游的Dominic来到中国并没有觉得不适应,任何事在他眼中都充满了好奇。“刚开始,说白了我觉得北京谈不到有文化,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其实我身边都是文化。”Dominic回想起1994、1995年他们几个朋友经常去“台球楼”打台球,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们嘴里的“台球楼”就是今天的“鼓楼”,这让他很是惊讶。
Dominic还曾住在顺义,现在提起,仍让他心有余悸。“(顺义)是个可怕的地方,那里跟整个中国都没什么关系。”随后他又跑到圆明园艺术家村落定居,早上刷牙洗脸都能瞧见个艺术家。直至搬到南锣鼓巷后,他真正有了定居的感觉,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
“到了现在,北京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完美的,不想走了。就像喜欢一个女生,不会一见面就对她一见钟情,很狂热那种,我不是那种人。”慢热的Dominic喜欢上的是北京的怀旧气息。四合院里相互交错的交谈声、胡同的街道、红色的楼牌号……这是北京旧城的生活,对于这个老外而言,这样的北京“太好玩了”。
Dominic说,当时在中国的老外几乎都是使馆的、外企驻中国办事处的、再不然就是留学生。像他这样的纯“北漂”,算是第一个。这让他觉得“挺新鲜的,也特别好找工作。”在Dominic眼中,这是一个机会,“中国在发展,而且当时的我也不怕什么中英之间的区别,也不去想。比如喝酒、送东西,这些都是慢慢学会的。”另外一个让他觉得如鱼得水的,是他的“关系”,“我就是靠关系来发展的,这条街我谁都认识——街道的、东城区的,都认识。到一个城市我就开始找朋友,从司机、批发市场的阿姨、到街道的居委会,都对我特别好。”
在他眼中,北京人说话直,爱聊天,爱溜达,这些都和他不谋而合,“学中文的时候我就觉得北京人挺好的。在印度,人是很复杂的,他们说yes和no都是一样的表情;南美、非洲也一样,我发现我和他们的文化完全是两码事。”其实英国和中国也没什么文化共同点,但竟然让Dominic有种归属感,他也觉得“挺意外的。”
他回忆自己来中国17个年头,从当年在北京居无定所,用外汇券到北京友谊商店买牛奶,到现如今在南锣鼓巷的四合院居住,娶妻生子,“一边赚钱,一边玩,混得不错。”他笑着说,自己是中国改革开放半个历程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1995年,Dominic曾经开过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每个月至少能挣一万多美金。”于是便开始拎着公文包出没CBD写字楼一带,跑遍全国做市场调查,商务人士朝九晚五的生活对他而言却是无比痛苦——“我是个喜欢自由的人,喜欢生活没有压力。”虽然是他自己的公司,但Dominic还是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索性就不干了。
开店
在CBD上班的时候,Dominic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一些有创意、好玩的事。“后来我就想到要做文化衫,我一直很喜欢文化衫。”Dominic认为,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那时候北京还没有什么有个性的文化衫。“93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那时候卖T恤的图案就那么几个,要么是‘我登上了长城’,要么就是大熊猫,我也用长城的图案做了第一件设计,不过长城前面是个穿比基尼的美女。我觉得这种风格很好玩,就决定用这种感觉来设计。”
2005年,决定自己当老板的Dominic开了第一家店,店名就叫“创可贴8”,开在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里,而他也算是最早在南锣鼓巷开店的人。“那时南锣鼓巷还没有如今这样热闹。”Dominic 介绍说,“其实在欧洲很早就有这种特色服装店,我就想把我在北京十几年时间里自己喜欢的Street Culture用T恤表达出来。”
在Dominic的小店里总是能看到很多怀旧的欣喜,走进其中,只见墙上张扬地挂着几件大T恤衫,鲜红的标语“妇女也能当英雄”、上世纪70年代的食堂饭票、刷着“社会主义好”的白瓷缸、大花痰盂、收药小广告,分别印在纯色的T恤衫上。正是这些勾起人们回忆的文化符号,让 Dominic的T恤衫十分热销,据说最多的一天能卖出两百多件。
Dominic觉得,这些北京元素“很旧也很温暖”,就像创可贴一样,能治好别人的创口。“开始创立创可贴我就是想让人乐,让这种不经意的搞怪创意吓人一跳。”既是老板又是设计师的他说自己的灵感百分之一百都是来源于生活,“我的灵感都是从生活来的,在做梦、发呆、遛弯的时候出现的。这些灵感都是我生活的、身边的东西。”
说起他的小店现在的营业额, Dominic显得格外神秘,“利润是挺高的,比做公司的时候好。” Dominic是EO(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组织北京俱乐部的成员,而加入这个神秘组织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司的利润每年要达到100万美元或已经引入了300万美元的投资。“现在创可贴一半的钱是在国外挣的,因为在英国卖了版权,每年都会给我们提成,我什么都不用想,只要签协议就行。我很喜欢这种合作。”这个英国个体户的脸上洋溢着世俗又可爱的笑容。
独门语录
人家都觉得我是中国人了。”他也很喜欢被大家看成是中国人。回忆从前,Dominic说如果自己没有选择“环游世界”而是按部就班的在英国继续读书,“那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傻傻的人,给人打工。”
“烦心事”
在产品获得认同的同时,Dominic也遇到了不少难事。除了设计,衣服本身质量也非常重要。“我已经换过了好几个生产厂家。”他一本正经地说,“有的产品直接就退回了加工厂。”
开始时,Dominic选用了几个小厂家做加工,“很不负责任,每次我都要和他们签很仔细的合同,有一件不合格就退货。”后来,他找到了一些大工厂,“大工厂一般不会接受小单子,不过后来还是接受了。”在他看来,这是他身为老外的优势,“他们都很好奇,这个老外在做什么。”
Dominic做的第一批T恤并没有受到中国人的认可,“开始T恤的布很薄,只有150g,这种布料在欧洲很流行,但是在中国,人们就觉得质量不好,图案也很怪,不过外国人就特别喜欢。”起初,顾客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外,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下降不少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喜欢这种风格的衣服,而Dominic也将每件T恤的布料增加到了190g。
“不过,和大工厂合作也挺麻烦的。”Dominic说,“大工厂质量好,但是每年十一月后就不接我们这种小订单了,我们就要提前做好,这样很多钱就都压在库房上面。”其实欧美的服装品牌,很多是靠一些公司专门提供定制服务。比方说可以在他们的产品图册里选喜欢的衣服款式,一个礼拜内他们就会送货上门,由店家自己负责印刷。“而中国就没有这种服务。”这让Dominic很头疼,“我在寻找这样的公司。”
另外一个让他犯愁的就是位置。“创可贴8”刚开业的时候,南锣鼓巷还没什么商家,客流量也不大。为了吸引顾客,Dominic想到在店门口的巷子里举办一场时装秀。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次秀,“我不管这些,我是想到了就要去做。”在与街道办公室和派出所的协调之后,他的时装秀顺利举办,而这家小店铺的“洋老板”也开始受到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的顾客。
2007年,Dominic又为南锣鼓巷举办了文化节,在北口搭了个舞台,邀请各路艺人现身胡同口表演。文化节的魅力,至今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南锣鼓巷从此保留了这一年一度文化节的传统特色。“当时没人来南锣鼓巷嘛,我的店开在这里,就要想办法吸引顾客”。
在后海和南锣鼓巷的两个创可贴店里,他请了胡同的邻居阿姨给他看店,“她们都是特别实在的人,有一个还是我的房东。我的几个女儿经常在店里玩,她们也帮我看孩子。”这个金发碧眼的男人越来越像个中国人,他经常出席居委会会议,为了“推广南锣鼓巷的品牌”。
现在,随着“创可贴8”被越来越多人关注,Dominic俨然也成了“红人”,上鲁豫有约、做客快乐大本营、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过,他却没那么在意,“其实我是个比较害羞的人,不是很喜欢上舞台。”
创意“独裁者”
Dominic称自己脑子有病——ADD,注意力缺陷障碍症。他的老师曾经列过几个症状:爱冒险、爱发呆、做事情不想就做、不会长大等等,“不过这些在我眼中都是好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才让Dominic有着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鬼主意,他将自己的成功都归功于此。今年的TED大会上,Dominic还就这个话题做了演讲,引起听众一阵喝彩,并在台北等地加演两场。
现在,Dominic打算拍一些小广告片。为此他特意找了几个朋友,几个演员来帮忙。“一切都特别夸张。”在说起创意的时候,原本因为生病而略显疲惫的Dominic表情生动起来,手舞足蹈地演示着他的想法。“能让人吓一跳!”Dominic凑上前说。如今,创可贴在美国、墨西哥、法国、新加坡都开了分店。而明年,他决定扩大网站,希望用互联网更深入推广自己的品牌。
如今,扎根北京的他回到英国,“人家都觉得我是中国人了。”他也很喜欢被大家看成是中国人。回忆从前,Dominic说如果自己没有选择“环游世界”而是按部就班的在英国继续读书,“那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傻傻的人,给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