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CT诊断分析

2010-02-18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0期
关键词:肠系膜主动脉原发性

张 旭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湖北丹江口 442700)

腹部原发性肿瘤易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前分期过程中CT检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年原发性胰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伴腹部淋巴结转移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对CT检查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使得对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现将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8例,其中,女17例,男21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47.7岁,原发性胰腺癌12例,肝癌5例,胃癌17例,结肠癌4例。

1.2 方法

检查前半小时胰肿瘤、肝肿瘤、胆肿瘤患者用TO SHI BA Aquilion 64层CT机,常规口服2%泛影葡胺500 ml,胃疾病患者口服水 800~1000 ml,CT 扫描前再次口服水 500~800 ml。

获得扫描定位像,首先患者两前臂上举,取仰卧位,扫描进行时,平扫层厚10 mm,间隔10 mm,增强层厚4 mm,间隔4 mm。增强前后管电流160 mA、管电压120 kV、间距2.0 mm、视野 350×350、矩阵 512×512,使用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流速 4 ml/s、剂量 100 ml、浓度为 300 mg/ml,时间延迟为 20 s,做静脉期扫描60 s,再作延迟增强扫描5 min,包括病变所有区域。

2 结果

12例胰腺癌腹部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CT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淋巴结大小在1~5 cm,7例肠系膜上动脉根部、7例腹腔动脉,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2例下腔静脉。12例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为椭圆、圆形,6例分叶团块状,其中淋巴结融合3例。4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不均匀、8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其中2例有水样密度。8例无强化,2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

5例原发性肝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未诊断淋巴结转移1例。转移淋巴结在1~4 cm大小,4例肝门区,2例腹主动脉旁,2例下腔静脉,1例门脉间隙,1例胰头区。5例转移淋巴结为椭圆形、圆形,3例分叶团块状,其中2例淋巴结融合。6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

17例胃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未诊断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淋巴结在1~6 cm大小。5例腹主动脉旁区,5例腹腔动脉旁,5例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胃大小弯区各有3例,2例肝总动脉旁区,6例单纯腹主动脉旁区。5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不均匀,均匀24例,其中2例有水样密度。4例不均匀强化,3例轻度均匀强化,10例无强化。

4例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CT仅提示淋巴结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1例。转移淋巴结大小在1~4 cm。3例肝门区,1例腹主动脉旁,1例下腔静脉,1例肝十二指肠韧带。1例髂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淋巴结的形态为椭圆、圆形,1例团块状,1例分叶状。1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不均匀,3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均匀。1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不均匀强化,1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轻度均匀强化,2例转移淋巴结的密度无强化。胰腺体部癌多层螺旋CT扫描表现无明显强化。

3 讨论

一般原发性肿瘤淋巴转移先是至肿瘤邻近的局部淋巴结,然后由浅入深,至深部组织淋巴结转移[1]。本组资料表明,肝门区发生淋巴结转移多,其次是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等。胰腺癌淋巴转移最常见为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旁转移、腹腔动脉转移,容易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肝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为肝门区,其次是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旁等。原发性胃癌扩散的主要方式是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以腹主动脉旁、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多,其次为肝总动脉旁区、胃大小弯。结肠癌淋巴转移发生腹主动脉旁及髂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3]。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是原发性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以淋巴结前后径达10.0 mm以上,重视淋巴结混杂密度强化的淋巴结高度提示转移,形态特征为环状、分叶状[4]。一般转移淋巴结大小为1.0~1.5 cm、密度基本均匀,晚期肿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状,增强扫描基本无变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本组资料表明,以椭圆、圆形为转移淋巴结的多见的形态,直径为1~5 cm,大多数为1~3 cm,密度均匀较多见,也可不均匀,形状亦可见分叶状、团块状,甚至呈水样密度,少见不均匀强化,大多数无强化[5]。

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定性和检出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原发灶不明确的情况下,对富含血供的淋巴结转移灶可动态观察其强化类型,有助于查找原发灶的部位,有利于鉴别诊断和诊断。CT不易分辨幽门下和胃大、小弯病变局部淋巴结,其CT显示率低,特别是伴软组织肿块的时候。CT可靠且最易显示肠系膜上血管根部、腹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等后腹膜淋巴结。其次为肝总动脉旁和胃大、小弯淋巴结。本组资料表明,38例原发性胆、肝、胃、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发现。另有术前CT仅提示淋巴结肿大,未诊断淋巴结转移6例,但在术中均发现淋巴结转移[6]。其原因是,一方面是直径小于1 cm的淋巴结,尤其是淋巴结0.5 cm以下的,CT检出率较低,很难判断小的淋巴结是否转移;另一方面是淋巴结与癌肿的融合不易区别。

综上所述,提高远处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率,可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其结合病史、强化类型与其他检查,有助于和腹膜后和血管其他病变鉴别。另外,本组资料研究没有对某一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灶的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部分病例诊断仍有困难,还需借助于病理诊断。

[1]陈卫霞,闵鹏秋,周翔平,等.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52-156.

[2]刘继联,付燕,赵兴永,等.胃癌在双对比造影、CT扫描表现与手术切除可行性后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279-281.

[3]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12-119.

[4]周康荣.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

[5]Takayasu K,Muramatsu Y,Furukawa H,et al.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ppearance at 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CT arteriographywith pathology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5,194(1):101-105.

[6]武乐斌,王锡明,柳橙,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31-334.

猜你喜欢

肠系膜主动脉原发性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