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2010-02-18兰学宝
兰学宝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兰学宝
10.3969/j.issn.1671-489X.2010.31.189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远。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古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1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渲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离不开诵读,诗歌的鉴赏与教学更是如此。古诗中有不少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笔者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音乐《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1 000多年前的长江之滨。
2 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品词析句,突破重难点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作者都千挑万选,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取的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此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得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广阔的背景上有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圆”字的妙处。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帮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配以形象直观的影视、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指导朗读《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图画: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时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随着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深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仅把握了诗的节奏、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 合理运用多媒体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精练的语言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而且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个个深受启发,举手要抢着描绘:“诗人牵着一匹马儿,悠闲地走在如茵的嫩草地上。他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天边挂着几朵白云,映着初涨的湖水,总让人担心他要掉到湖水里去。可是诗人却不担心,看!他侧转着身子是在听莺歌还是在看燕舞呢?可是这还是早春的时节呢。哦,原来他是看到了湖东那片茂密的杨柳堤岸,正寻思着要牵着马儿到那边走走呢!”另外,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配上合适的画面。笔者把他们画的画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看,一张张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杨各庄初级中学)